乳癖
乳癖
乳癖,中醫病名。是以乳房有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為主要表現的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好發於30—50歲婦女,約佔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西醫則稱為乳腺囊性增生症。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但也有向癌症轉變的。
● 英文名稱:Mammary Hyperplasi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肝鬱痰凝、沖任失調
● 此症生於正乳之上,乃厥陰、陽明經之所屬也。(《外科活人定本·卷之二·乳癖》)
● 以乳房部疼痛結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為主要表現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當於乳腺增生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在乳房疾病中,乳癖是最常見者,發病率佔75%。
● 乳癖好發於25至45歲的中青年婦女,臨床特點為單側或雙側乳房腫塊,大多位於外上象限,腫塊大小不一,多在1~2cm,大者可在3cm以上,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可;可伴乳房疼痛,脹痛多見;腫痛多在月經前明顯,月經后減輕緩解,發病與月經周期及患者情緒波動關係密切。
● 中醫學認為,乳癖的病因病機為情志失調,氣滯痰凝血瘀,經脈阻塞,導致肝鬱痰凝、沖任失調而為病。
● 肝鬱痰凝者,可見乳房腫痛隨情緒喜怒消長,多伴抑鬱、急躁易怒、口苦煩悶、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滑;
● 沖任失調者,多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月經色淡量少,甚或閉經,舌淡苔白脈沉細。
● 日常調護方面,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 適當控制脂肪類食物的攝入;
● 同時應及時治療月經失調等婦科及內分泌科疾病,並按時定期檢查,如出現不適癥狀要及時就診。
● 歷代文獻中有“乳癖、乳痞、乳中結核”等病名記載。隋《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癖病諸候》記載有:“癖者,謂癖側在於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明《醫宗必讀·卷之七·積聚》描述:“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明《外科活人定本·卷之二·乳癖》指出“此症生於正乳之上,乃厥陰、陽明經所屬也……何謂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頑核之類”,首次將乳癖定義為乳房腫塊。清《瘍科心得集·卷中·辨乳癖乳痰乳岩論》中載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清《醫宗金鑒·外科卷上 胸乳部·乳中結核》論本病辨證論治為:“初起氣實者,宜服清肝解郁湯;氣虛宜服香貝養榮湯。若鬱結傷脾,食少不寐者,服歸脾湯。外俱用木香餅熨法,消之甚效。”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