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肉

我國傳統肉製品

醬肉是將豬肉用甜麵醬、香辛調味料腌制后經自然風乾而成的一類腌制類生肉製品,具有色澤美觀、風味濃郁的特點,由於添加了甜麵醬,故稱為醬肉。

醬肉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加工和食用歷史,蘇州五香醬肉在北宋時期就有生產。

歷史傳說


當時,一個山東書生上京趕考,結果名落孫山,盤纏也已用得差不多了,於是他便合計做個買賣,邊賺錢糊口邊讀書考取功名,就在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一家熟肉店。此店由於味好量足,買賣越做越紅火
醬肉
醬肉
。他還在當地娶了老婆,一天夜裡,小兩口邊守灶煮肉,邊喝酒聊天,由於生意好,兩人高興,就多喝了點,不知不覺竟睡著了。當他們醒來時,肉已塌爛鍋中,起出鍋來,肉已軟爛如泥,看著已成了“汁”的肉湯,他夫人便想了一個辦法,將“肉汁”塗到肉上,然後綳好放到盤子里放涼后出售。人們吃后,反覺得肉味更加鮮美,從此,一傳十,十傳百,購買者越來越多,生意更加興隆,兩位掌柜就把這種煮肉的配料方法固定了下來。有一天康熙微服私訪路經此地,一股肉香味遠遠飄了過來,就叫手下買了一塊,吃到嘴裡覺得香嫩熟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不由得大呼“此肉尚品”,後來,便把小兩口傳到宮裡,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賞。為經常吃到鮮美的醬肉,便賜匾牌一副,上書“尚品堂”,從此醬肉成為皇宮御用食品。到1754年夫妻倆告老還鄉,便回到山東老家,後人用其配方製作工藝創立了“尚品堂”。
“菊有幽芳,棗有靈黃,月明下,小院廚房。把鮮活料,兌藥材湯,看灶火紅,大廚累,二廚忙。老輩功夫,後輩傳揚,學來了,南北專長。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濃,色其美,味其香。”這首詞牌是“行香子”的宋詞,形容的是老北京衚衕里的醬肉作坊。

特點


與其他生肉製品相比,傳統醬肉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易於加工。傳統醬肉加工不需要特殊儀器設備,家庭作坊
醬肉
醬肉
式就可滿足生產要求。第二,風味獨特。醬肉集肉香、醬香、鮮味於一體,是一個風味濃郁、口感良好的肉製品,並且可以根據消費者自己的喜好調製不同的風味。第三,不經過煙熏工藝,更加的衛生安全,食鹽含量較臘肉等肉製品低,符合當代消費的主流。第四,上醬后掛在通風處自然發酵,有效改善了醬肉的風味。第五,食用方便。沸水煮熟或者微波加熱后直接食用,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些特點使醬肉製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醬肉銷售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品種分類


中國醬肉生產歷史悠久、種類較多,因輔料、加工的變化而有多個品種,比較知名的有:涪陵食品廠的“桂樓牌”京醬風肉、四川成都“蜀風牌”京醬風肉、北京“天盛號”清醬肉、天津“天寶樓”清醬肉、廣東醬風肉、上海醬風肉、江蘇吳江醬肉。“桂樓牌”京醬風肉色澤鮮明,肌肉呈鮮紅或棗紅色,脂肪乳白色;肉身乾爽結實,指壓無明顯凹痕;入口鮮美甜咸,清香生津,肥而不膩,越品越濃,醬香濃郁,具有京醬固有風味。“天寶樓”清醬肉醬香馥郁,色澤鮮艷,紅白分明,肉細綿潤,肥而不膩。廣東醬風肉甘香適口,醬香襲人,醇潤回甜,肥而不膩。

工藝流程


選料→清洗→腌制→上醬→干制→成品

工業製法


配方:10%甜麵醬、4%食鹽、1%白糖、0.3%花椒、0.5%曲酒
選料:冬至后,選擇臀腿肉或者肋腹肉(依商品需要),切成條狀,重約500克。
清洗:用水清洗肉塊,去除肉表面淤血和附著的豬毛等雜物,掛起晾乾水。
腌制:添加4%食鹽和適量的花椒!酒於盆中,室溫下腌制4天,其間至少上下翻動三次,促使腌制均勻。
上醬:將肉用線或掛鉤掛起,掛於室外,待表面微干,用刷子上醬,當醬半干時,繼續第二次,第三次。
自然風乾:上醬結束后,將肉掛於通風蔽光處繼續吹晾。分別對原料肉樣品(0天),腌制后樣品(4天),上醬后樣品(7天),自然風乾中點間樣品(17天)、自然風乾后樣品(第28天)進行理化指標的測定。

家庭製法


製作材料

主料
● 瘦豬肉適量
輔料
● 大料適量
● 香葉適量
● 豆蔻適量
● 肉桂適量
● 茴香適量
● 草果適量
丁香適量
● 蔥適量
● 姜適量
● 甜麵醬適量
● 糖適量
● 醬油適量
● 鹽適量

製作步驟

● ● 準備原料。
● ●
醬肉
醬肉
滷肉:肉焯水,加入輔料煮至用筷子很順利的插過,關火泡至隔夜。
● ● 鍋中放油,加入糖熬制冒泡。
● ● 加入醬油。
● ● 加入滷肉的少量的原湯。
● ● 下入鹵好的肉塊。
● ● 燉至湯汁濃縮,使每塊肉都能均勻沾滿汁湯。
● ● 醬好的肉,晾涼切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