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廣平府志的結果 展開

廣平府志

廣平府志

《徠廣平府志》是一套全面記載和反映邯鄲歷史的志書,全書64卷、4490餘頁、150萬字,共24冊。該書記述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至清朝光緒年間,廣平府城和所轄11個州縣(包括邯鄲、永年、磁州、雞澤、曲周、肥鄉、邱縣、成安、廣平、清河、威縣)及其相關聯的武安、涉縣、館陶、魏縣、大名、廣宗、巨鹿等地的歷史沿革、疆域變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兵事等各方面發展軌跡,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和眾多的名勝古迹。

志書編修


《廣平府志》創修於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由當時的廣平府知府秦民悅編輯而成。之後有過四次續修,第一次續修是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由時任知府翁相主編,河南長垣縣縣丞陳棐主筆。第二次續修是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由時任知府沈奕琛主編,永年申涵昐(翰林院檢討)主筆。第三次續修是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由時任知府吳谷主編、主筆。第四次續修是清光緒19年(公元1893年),由時任知府吳中彥主編,永年胡景桂(前甘肅提督學政)主筆。故《廣平府志》在歷史上,有四個續修本,連同創修本共五個版本。由於年代久遠,世事更迭和保存條件等原因,五個版本在我們當地大都佚失,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明嘉靖、清光緒兩個續修本了。其一是明嘉靖續修本,該本也非原本,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原邯鄲地區有關部門從浙江寧波天一閣購來的複製本。屬早期續本,內容較簡。其二是清光緒續修本,雖距今才110多年,但因當時印製數量僅300部,所以現存世善本極其罕見。清光緒續修本全書64卷,分二十四冊,約180萬字,在明清眾多的省級、府級、州縣級地方志中,屬佼佼者。其不僅內容全面,體例完備,更主要的是考證嚴謹。故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看后,大為讚賞,竟不顧已屆71歲高齡的羸弱之體,親筆用隸書為之寫下長長的序言。因此,清光緒本《廣平府志》實為一部資料翔實、內容全面、考究嚴謹的志書,為後人研究邯鄲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古河清河


古河名。一先秦見於《禹貢》的河水(黃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縣西南)改道東行見於《漢書-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內黃以南一段,受黎陽諸山泉流匯注,由原來的濁流變成清流,因而被稱為清河。戰國時清河在內黃受洹水后折東北流經今河北館陶、清河一帶到山東平原附近東注河水,成為齊、趙間一巨川,屢見《戰國策》。漢初於清河下游地區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後,館陶以下河水屢次北決為屯氏、鳴犢、屯氏別、張甲等河,清河下游為諸決河所割據淆亂,故道遂廢。惟上游內黃境內一段仍稱清河水,見《漢書-地理志》。王莽時河水自濮陽東決改由今山東入海,舊時河北諸決河旋歸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館陶西北之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東漢建安中曹操據築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溝以增加清河水量,又鑿平虜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參戶亭以下的漳水,參戶亭以下的平虜渠,和渠、泒會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運通道,在《水經-淇水注》里便把這條水道自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河北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北、景縣南,至東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隋后東光以下被導為永濟渠,東光以上漸歸湮廢。二古濟水自巨野澤以下別名清水,宋后遂通稱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稱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黃河。1855年自東阿舊治西魚山以下為黃河所奪,清河之名遂廢。今惟東平境內汶河分為南北兩支,猶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東平湖,又自湖北出為大清河,至魚山下入黃河。三古泗水別名清水,宋后遂通稱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后自今江蘇徐州以下一段長期為黃河所奪,元后自今山東濟寧南魯橋至徐州一段又成為運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廢。惟下游自今江蘇泗陽以下,岔分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猶沿用舊稱不改。黃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葉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幾大清河遂湮。歷史地名-郡、國名漢高帝置郡。后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舊縣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蘇淮陰西南。

清河橋

元時河決城毀,以後治所屢次遷移。清乾隆時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陰市。1914年改名淮陰縣。縣名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庄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產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製藥。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片有著神奇傳說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衛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里,耕地51.4萬畝,轄6個鎮32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35.4萬。清河是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會裡,由於這塊土地屢被封給王侯為國,並多次發生舉世聞名的事件,所被稱為"風雲之邦"。清河是我國張姓發源地之一。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巨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巨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隨著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而變換的。公元七九年,漢章帝劉TAN立他的長子劉慶為太子,準備繼承皇位。可是竇皇后怕劉慶的生母宋貴人以後奪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講劉慶母子的壞話,並下毒手害死宋貴人,把已立為皇太子的劉慶廢為清河王。劉慶被廢后憂憤成疾,死後就葬在清河。後來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漢安帝,父以子貴,就於公元一二一年,將劉慶大加追封,並給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後,漢桓帝劉志為了表示"尊帝陵之號",不僅改清河郡為甘陵郡,連縣名也改為甘陵縣。這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清河郡的建制雖有所恢復,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權后,又取古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貝州。隋、唐兩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王則大起義。起義軍殺貪官,釋冤獄,攻佔貝州城,建立安陽國。這一來,北宋王朝手忙腳亂,急忙派大臣文彥博率兵趕往貝州"平叛"。兩個月後,文彥博因鎮壓王則起義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趙禎,為了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於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將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滅掉遼、金,統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設立清河縣,屬大名路。明朝時,清河改歸廣平府管轄。

舊時清河橋

此後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較大變動。改革開放以來,清河人民長期聚集的潛在能量得以迸發和釋放,培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個體私營經濟,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家萬戶跨小康”的富民強縣之路。經過20年的發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稱雄全國的精梳羊絨、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成為河北省綜合經濟實力二十強之一和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清河模式”和“清河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專家和鉅賈大賈們的極大關注,絡繹不絕的參觀團體和應接不暇的商貿洽談活動,使清河成為世紀之交國際經貿大舞台上的一個亮點。近年來,清河人民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新清河、創建區域中心城市這一總體目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有力的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高速發展。2000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88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達10000元。跨入新世紀,新的一屆縣委政府瞄準“奮戰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絨集散中心、羊絨信息中心和羊絨製品開發中心”這一宏偉目標,在主導產業上大做文章——抓結構調整,促產業升級;抓強強聯合,創產業名牌;抓園區建設,聚產業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實現清河經濟的新跨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以羊絨為主的五大特色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清河縣尊重群眾意願,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大力組織實施以“活商擴城”為主的“城市化戰略”,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經濟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來,全縣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用於縣城建設,城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達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6.31萬。縣城形成了“三橋(立交橋)一環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條,總長71公里,其中寬40米以上的主幹道路8條,長24公里。與此同時,以五大特色產業為依託,高標準規劃建設以羊絨為主的楊二庄鎮、謝爐鎮、油坊鎮,以汽摩配件為主的王官莊鎮,以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為主的連莊鎮,其中楊二庄鎮被列為全國精神文明示範試點鎮。改革開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將創造出清河更加輝煌的明天。勤勞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開拓創新,乘勢奮進,為“把清河建設成為發達、文明、繁榮的強縣”而作著不懈的努力。

歷史經歷

清河縣充滿希望、渴求發展的一方熱土,是海內外客商投資開發的理想之地。誠摯仗義、熱情好客的清河人民,竭誠歡迎國內外賓朋前來投資,共創時代偉業。清河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譽。清河的羊絨行業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市場體系,全縣羊絨原料交易市場達14個,以無毛絨交易為主的清河國際羊絨交易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經國家審批建立的羊絨交易市場。自94年以來,清河已經成功舉辦了7次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2001年10月8日,將再次舉辦第八屆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大事記(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決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絕。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決,渤海、清河郡縣受災。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決魏郡,清河郡縣受災。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漢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併入甘陵。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眾起義,安平、甘陵民眾群起響應。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三國青龍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西晉咸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咸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東晉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佔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冬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天保九年遭旱災。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隋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起義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眾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五代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決博平,清河大水。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給粟一斗,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天福九年正月,契丹佔領貝州,所殺達萬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決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數百間。慶曆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嘉佑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決,清河遭水災。熙寧四年清陽縣划入清河縣。元豐五年(1082年)御河(衛運河)決,清河遭水災。元佑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堤。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傷禾。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決,清河遭水災,民舍莊稼被淹。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佔廣平府。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決口。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乾涸,為多年所僅見。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幾盡,死者甚眾。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里。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決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舍,有系嬰兒於樹上者。嘉靖十年大飢,升粟至百七十錢。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誌》五卷。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決,泛清河,毀禾苗廬舍。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決,泛清河,田園舍被淹。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向日紅重修《清河縣誌》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乾涸,冬大飢,民始採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饑民取以代食。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佔領縣城置縣衙。清順治十年(1653年)衛運河決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決,淹沒更甚,陸地行舟。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誌》十八卷。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啟文纂修《清河縣誌》十八卷。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決尖庄,田禾淹沒。四年複決。乾隆八年夏旱,大飢。減免田租有差。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決,民宅行舟。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飢。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道光三年(1823年)河決,平地水深丈余。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咸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飢。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庄,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蒞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同治七年衛運河決口,莊稼被淹。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誌》十八卷。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飢,人多有餓死者。光緒四年大旱。光緒八年地震。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誌》四卷。光緒十八年衛運河決成災。二十年河決復甚,全縣盡成澤國。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后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曲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飢。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余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範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範學堂。民國初中期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民國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民國15年食鹽短漲價,每斤銀5分9厘。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佔瀋陽后,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民國21年大雨成災。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誌》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庄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庄黨支部。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松鶴、馬建榮。秋,東野庄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后,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庄,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3月,劉鐵之在戴家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黨的創建工作。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文廟大殿


位於河北徠省永年縣廣府鎮內,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據廣平府志載,大殿建於明代初期,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共用24柱,建築面積632.4平方米,通高17米,琉璃瓦屋面,檐下施斗拱,柱頭一朵,補間三朵,轉角為斜拱,均為三抄雙下昂八輔作。
殿前有月台,為青磚砌成,邊用條石壓面,高1.5米,寬36.3米,該大成殿原是河北省內保存下來體量規格最高的文廟建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11月28日夜發生火災,將大殿燒毀,現僅存基址合柱頂石,柱頂石鼓鏡直徑0.75米,殿前兩側原有東西配房,早期被毀,也僅存柱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