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叔臧

林叔臧

廈門的菽庄花園與台北板橋的林本源花園,都是閩台的重要文化遺產,體現了閩台的密切關係與主人翁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了紀念林叔臧先生120周年誕辰活動,就要發揚林權臧祖孫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海峽兩岸的血肉聯繫,為促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成長


林叔臧祖孫的愛國主義梢神,首先表現在他們篳路藍縷開發台灣,加強祖國東南的海防。乾隆後期,叔臧曾祖父林平侯渡台後,先經商,後為官,嘉慶年間辭官歸墾現在的大溪、淡水平地及宜蘭,其子國華(叔臧祖父)繼承父業,父子在開發台北地區作出很大成績,(歲入祖谷從數萬石增至10數萬石)。平侯且慨捐學租助學,倡修淡水文廟及海東書院。對促進移民開發台灣、傳播中華文化、鞏固台灣的海防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主要事迹


特別是到咸豐末年,台灣開港之後,外國侵略勢力不斷染指台灣之時,叔臧父親林維源繼續大力開發事業,1874年沈葆楨在台實行“開山撫番”之時,即已“勸板橋林家向已開路處分段“屯墾”,台灣建省后,“墾田愈廣”,(田園土地達17500多甲(約台192500多畝),歲收谷20萬石)。同時十分關心台灣的發展事業和台防,於光緒初年,慨捐銀元50萬元,供閩撫丁日昌創辦路礦及國防費用。后又主持台北府城的建築,並捐建城費數萬銀元。當中法戰爭緊急、兵危餉缺之時,又捐銀20萬元充軍餉之用。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中法戰後,清政府下詔台灣建省、閩台實現分治之後,維源受首任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命為撫墾局會辦,數年間取得招撫先住民806社、男婦近15萬人口的巨大成績。招墾局並頒五教(教正朔、教恆業、教體制、教法度、教行善)、五禁(禁做饗、禁仇殺、禁爭占、禁佩帶、禁遷避),編髮《教番歌》,在先住民住區遍設義塾,教育兒童。在促進台灣內山的進一步開發、加速先住民的漢化方面作出了貢獻。同時維源又積極支恃劉銘傳倡辦的台灣自強新政,對台灣工礦、交通、商務、文教等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並與李春生出資在大稻埕合建千秋、建昌二條大街,為建設近代化的台北市作出貢獻。所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和台防的鞏固,為保障祖國東南海防作出貢獻。這是當時反對列強侵略台灣的事業,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林叔臧祖孫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表現在他們一貫關心祖國大陸。早在道光元年(1821年),林平侯特置大片義田(良田數千畝)舉辦義莊,為祖籍龍溪族人的教養費用;創辦莆山堂,教育林家子弟;幫助引進香蕉、龍眼良種在莆山種植。對促進祖籍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林氏水澤堂義莊從平侯創辦后,其後裔國華、維源、叔臧繼續經營,至1937年抗戰爆發才停止,歷經四代,歷時116年,是全省著名的公益慈善事業。
光緒初年,大陸山西、河南出現嚴重旱災,丁日昌徵得林維源同意,先其所急,將所捐50萬元台防經費充晉、豫賑災之需,同時維源母鍾氏又加捐2萬銀元,作賑災之用。維讓母鄭氏亦捐銀20萬兩。
甲午戰後,台灣被日本割據,為了不做亡國奴,林維源,叔臧父子舉家遷回廈門。日本統治台灣后,遭到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處境困難,日廷束手無策,曾一度出現出賣台灣的議淪,維源積極活動,準備出資贖回。由於維源的地位,日本台灣總督派政客來廈勸其回台,答應授以伯爵,均不為所動,終老死於廈鼓。日人旋轉而籠絡叔臧,叔臧亦不為所動。堅持不入日籍。叔臧及其子女均延至1945年台灣光復后才返台定居。他們在祖國大陸居住期間,關心祖國的命運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叔臧曾任廈門商會會長,倡辦廈門自來水公司、電燈公司等公共事業,為廈門及閩南工商業的發展及市政政建設也做出自己的貢獻。清末清政府要重建海軍,叔臧慨捐巨款,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南靖水災,山帶頭捐銀興修江堤。其愛鄉、愛國的精神十分可嘉。

民國時期


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時期,林家族人林薇閣曾參加1903年林森在上海組織的旅滬福建同學會革命小團體活動,1905年轉為同盟會會員,1910年慨捐3000日元(一說5000日元)支持黃花崗起義的經費。支持反帝反封建的民工革命,
也是愛國主義的一種表現。

總論


林叔臧祖孫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值得學習、值得發揚。特別是今天,由於人所共知的人為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仍處在分離狀態,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應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祖國統一、為振興中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