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邽鎮

陝西省渭南市下轄鎮

下邽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是古下邽縣城所在地,地處渭南城區北端,東臨藺店鎮,南接渭南經濟開發區,西鄰官底鎮,北與蒲城縣接壤。鎮域面積107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9°31′,北緯34°44′。距渭南城區28千米。

下邽鎮人才輩出,因唐朝名將張仁願、大詩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準皆為下邽人,素有“三賢故里”之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原陝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連壁,也分別出生於下邽鎮西關和見庄村。名勝古迹有慧照寺(晉)、塔(宋)、秦漢下邽縣城遺址、景賢書院遺址等。

2013年,下邽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2014年,下邽鎮轄41個行政村。先後榮獲“中國葡萄之鄉”、“中國銅佛之都”、“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省級旅遊特色名鎮”、“市級生態鄉鎮”、“市級十佳鄉鎮”、“市級重點鎮”、“國家級重點鎮”等榮譽稱號。

1978年,下邽更名為下吉;2012年01月09日,下吉鎮複名為下邽鎮。2013年,下邽鎮總戶數1.6090萬戶。2015年,下邽鎮葡萄種植面積8萬餘畝、產值8億餘元。2018年9月,下邽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截至2020年6月,下邽鎮下轄29個行政村 。2013年,下邽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截止2020年11月1日,下邽鎮常住人口47751人。

歷史沿革


下邽——三賢故里
下邽——三賢故里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冀戎於今天水、隴西一帶,獲勝后遷其部分邦民於今渭南市臨渭區之渭河以北,設下邦縣;縣治在今巴邑鎮。此為中國最早所置三縣之一。
秦代,行郡縣之制,置下邽縣。
西漢,下邽縣之外,東北處設蓮勺縣,后併入下邽縣。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386年)建朝後,發現下邽的邽與他名字中的“珪”同音,為了避諱朝廷便下令改念“邽”gui(歸)為“吉”音。后又改下邽為下封,但仍念“下邽”的音。
下邽鎮複名儀式
下邽鎮複名儀式
隋代大業二年(606年),恢復“下邽縣”的原寫法,並恢復“邽”字原讀音gui(歸),還原了“下邽”的本來面目。隋大業十一年(615年),下邽縣遷至今下邽鎮址。
唐代至五代,下邽縣隸屬華州華陰郡。
宋代熙寧六年(1073年)不作縣,只作鎮,至元豐元年(1078年),下邽又復作縣存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邽縣制被撤銷,併入渭南縣。
清朝初期,設下邽鎮,隸屬渭南縣。
解放后,設下邽區人民政府;1955年改為鄉政府;大縣時改為下邽管區;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文革時改為革委會;1978年將下邽更名為下吉;1984年撤鄉改鎮為下吉鎮;2002年撤鄉並鎮,將原南七鄉併入下吉鎮;2011年元月,將原周家鄉併入下吉鎮。
2012年01月09日,下吉鎮複名為下邽鎮,政府駐地遷至雙官路,行政區域和隸屬關係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下邽鎮地處渭南城區北端。

地形地貌

下邽鎮境內土地平整,灌溉便利,屬交口抽渭灌區。

氣候

下邽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

自然資源


2013年,下邽鎮耕地面積12萬畝。

行政區劃


三賢酒庄
三賢酒庄
2013年,下邽鎮轄東關村,西關村,光明村,邵劉村,星光村,陽尹村,旭光村,北徐村,杜家村,雙明村,甘庄村,新興村,牛角廟村,新店村,碟吳村,柳園村,川王村,閆柳村,北七村,紅林村,高鈔村,屈駕村,凹里張村,吝村,城角寨村,見駕庄村,城南村,梁張村,神寺村,雙樓屈村,張庄村,同家村,曹王村41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26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東關村小陽路與藺富路交接處。
截至2020年6月,下邽鎮下轄30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東關村小陽路與藺富路交接處。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502103200121東關村
610502103201121西關村
610502103202220光明村
610502103203220韓楊村
610502103204220星光村
610502103205220陽尹村
610502103206220旭光村
610502103207220北徐村
610502103208220周家村
610502103209220雙明村
610502103210220甘庄村
610502103211220秦橋寨村
610502103212220春光村
610502103213220曹王村
610502103214220張楊村
610502103215220柳園村
610502103216220川王村
610502103217220閆柳村
610502103218220北七村
610502103219220魚李村
610502103220220紅高鈔村
610502103221220屈駕村
610502103222220凹里張村
610502103223220同家村
610502103224220張庄村
610502103225220見駕庄村
610502103226121城南村
610502103227220梁張村
610502103228220神寺村

人口民族


2012年,下邽鎮總戶數1.4167萬戶,總人口6.75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76人。漢族為主。
2013年,下邽鎮總戶數1.6090萬戶,總人口6.8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萬人。漢族為主。
2018年,人口數量63263人。
2021年7月2日,臨渭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邽鎮常住人口47751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下邽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7.8億元,同比2011年22%;農民人均純收入7416元,同比2011年增長20%;果農人均收入1.3萬元。
2013年,下邽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同比2012年增長24%。
2018年,下邽鎮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上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00個。

第一產業

2009年8月,下邽鎮規劃啟動渭北葡萄產業園。
下邽鎮
下邽鎮
2012年,下邽鎮農作物播種面積13.336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9.6153萬畝(其中小麥5.8946萬畝,玉米3.4711萬畝),總產3.0437萬噸(其中小麥1.7742萬噸,玉米1.2235萬噸)。油料作物面積2776畝(其中,油菜籽856畝,芝麻1520畝),總產336噸(其中,油菜籽117噸,芝麻151噸)。棉花8623畝,產量828噸。蔬菜面積1.4785萬畝(其中葉菜類2788畝,白菜類2560畝,茄果菜類5161畝),產量3.0894萬噸(其中葉菜類6656噸,白菜類6133噸,茄果菜類8909噸)。瓜類7851畝(其中西瓜6100畝),產量2.8782萬噸(其中西瓜2.5685萬噸)。蘋果456畝,產量1114噸;酥梨5384畝,產量8984噸;桃89畝,產量119噸;紅棗4532畝,產量1.2907萬噸。出欄大牲畜1447頭(其中出欄牛1436頭),出欄豬18123頭,出欄羊2962隻(其中山羊2789隻),出欄家禽13.84萬隻,出欄兔0.76萬隻。肉類總產量1824.32噸。其中,牛肉208.39噸,豬肉1297.87噸,羊肉54.8噸,禽肉246.38噸,兔肉15.92噸。奶類產量6907.3噸。其中牛奶4914.44噸。羊絨產量207千克,禽蛋產量1885.92噸,蜂蜜產量2361千克。大牲畜存欄5001頭(其中牛存欄4975頭),豬存欄16435頭,羊存欄5773隻(其中山羊4758隻),家禽存欄14.89萬隻,家兔存欄0.96萬隻。
2013年,下邽鎮下邽鎮耕地面積11.8161萬畝,其中葡萄面積達6.8萬畝,新增葡萄面積7500畝,年銷售純利潤達3.5億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2%。小麥種植面積為4.3186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075畝。為渭南現代農業示範園流轉土地210畝,新建日光溫室14棟。招引現代農業示範園落戶柳園村,一期投資500萬元,流轉土地300畝。全年舉辦各類葡萄技術培訓10餘次,參訓果農6000餘人次。引進奶山羊養殖基地項目,一期投資300萬元,完成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
2015年,下邽鎮葡萄種植面積8萬餘畝、產值8億餘元。

第二產業

渭北葡萄產業園2009年8月規劃啟動,規劃面積20萬畝,分為核心區、帶動區、輻射區。
下邽鎮
下邽鎮
核心區位於下邽鎮東關村,佔地5000畝,分別建設為葡萄生產示範區、三賢文化觀光區和加工貯藏商貿區。帶動區佔地10萬畝,沿雙官路、渭陽路兩邊縱橫發展,建成葡萄田園風光景觀帶。輻射區帶動渭北14個鄉鎮發展葡萄產業,建成20萬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2015年,園區已建成6千米四縱三橫骨架路網、10000米排水灌溉渠系,1000畝優質葡萄示範園,葡萄物流保鮮中心、萬米葡萄長廊、生態觀光大棚、節水灌溉示範園等工程已完工。
2011年4月,渭北葡萄產業園被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確定為全國首個葡萄“綜合科技示範基地”;2011年4月,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2011年8月,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授予渭南臨渭區實驗教學基地;2011年12月15日,被農業部和國家旅遊局命名“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014年,被渭南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園區先後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葡萄之鄉”,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標準化果園”,被農業部、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科普示範基地”;2015年9月,被陝西省科技廳授予“陝西省農業科技園區”稱號。
2012年,下邽鎮有14家民營企業。其中規模以上麵粉加工、傢具、服裝、奶製品等企業7家。
2013年,下邽鎮擁有公私各類企業151家,職工2522人,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總產值4.9203億元。

第三產業

渭北葡萄產業園
渭北葡萄產業園
2013年,下邽鎮有交通運輸業實體42家,從業人數498人,實現利潤429.5萬元。餐飲業120家,從業人數669人,實現利潤426.5萬元。零售業2261家,從業人數3500人,實現利潤2034萬元。

文化


四月八廟會
下邽鎮
下邽鎮
下邽鎮的四月八古廟會,頗為有名,歷時已久。具體是從何朝何代開始已說不清楚,但無論如何,此廟會與佛教有直接關係,因為農曆四月八日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日。下邽的佛教中心寺院——慧照寺創建於晉代,此後唐、宋、元、明、清,下邽的佛教活動一直未斷。濃厚的佛教活動氣氛為每年一度佛誕日的“四月八廟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四月八廟會,佔地方圓十多里,規模宏大,前後一月許。廟會期間,十里八鄉的人們,甚至外省外地的商客,都從四面八方湧向下邦鎮。有的在寺院燒香拜佛,有的在市場進行物資交易,有的觀看抬神祭祀儀式和戲劇、馬戲等文藝演出活動。廟會一年舉辦一次,一直持續到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后,廟會主要內容變成了物資交流。農曆四月八日,正值農村夏收大忙之前,廣大群眾要為夏收生產、生活做準備;因而,天氣雖然炎熱難當,人們依然川流不息,踴躍來上廟會,市場繁榮,也就長期持續下來。
婚娶習俗
下邽婚娶習俗至今部分地方還保留的有女子出娘家門到新娘下轎至炕上,腳底不粘土,且都要鋪紅氈或紅布,手提火爐或打“打暗苔”,意為避邪。現在由新郎從轎車上直接抱上新娘到炕上,待后拜天地時,由二位扶女的摻扶著到拜天地桌前舉行婚禮儀式。
跑騾車
騾車大都是由膠輪車或木軲轆車與四匹騾子組成,每匹騾子都項系銅鈴,頭挂彩色叉子,掛稍的騾子背上還插五面彩色小旗。每輛車都有4個吆車的,車上還有6個敲鑼鼓的,他們都身著鮮艷的對襟民族服裝。跑騾車時,吆騾人鞭子“吧嗒”一甩,騾子即狂奔,同時鑼鼓聲、銅鈴聲和成千上萬觀眾的呼聲、喝彩聲響成一片,當騾車跑到表演場地后,則表演“璞鴿踅窩”、“事事如意”、“五穀豐登”和“八仙過海”等絕活,既是騾車表演的亮點,也是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看點。
抬神祭祀
下邽抬神祭祀活動是四月八廟會的主要活動之一。抬神祭祀活動由東關村主辦,並邀請有關單位和人員配合參加。東關村分東西南北四社,每年輪流由一個社主管,其他三社協助,並與廟會前將安排情況公佈於眾。每年農曆四月初七上午七時許,事先由村上選定四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從東關村娘娘廟把搭飾有紅綢的神牌樓請出,安放在專為抬神的花轎里,然後抬到通村大路上,最前面的是主管社的鑼鼓隊,隊后轎前有四人各持一塊方木板,分別寫著“嚴肅”、“迴避”、“安定”、“團結”大字,其他三社的鑼鼓隊跟在花轎后,維持秩序的人員拿著黑、紅色的社棍開道,接著八個青年小伙各手持一根裝有火藥的單筒槍,邊走邊放,指揮人拿著大銅鑼邊走邊打。八時許放炮,開始抬起神樓,穿過正街,繞村轉一周再回到娘娘廟裡,將神牌樓安放在娘娘廟的大殿中,然後由村民逐一向送子娘娘叩拜,祈福還願。
特產
南七餄餎
南七餄餎所用面為蕎麥麵,渭南一帶鄉村曾普遍種植蕎麥。和面是餄餎製作的一道重要工序,使用的不是普通的鹼水(蘇打水),而是石灰水。製作的具體過程為:適量大小富平青石一塊,放在爐火中燒至通紅,然後用火鉗夾出,丟在盛有半桶水的鐵桶中,等待到塊狀石頭,化為白色粉未溶解在水中澄清后,上部的清液就是和面的專用石灰水,用此法和面壓制出來的餄餎特筋道。和面要用手工揉壓的表面光滑,做到常言道的“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再醒上個把鐘頭,然後分成半尺長圓柱形的劑子備用。
下邽南七餄餎
下邽南七餄餎
餄餎是用餄餎床子壓製成形的。傳統的壓制方法是使用木製餄餎床子。餄餎的粗細主要決定床子的鐵孔的大小。餄餎的壓制和熟化是一體作業的。由於餄餎的壓制是個力氣活,一般由男性來干,女性在一旁當助手。男的將餄餎床子支架在二尺鐵鍋上,抬起裝有木活塞的壓桿,女的將醒好的劑子裝入床子內,男的將活塞對準劑子,全身力量集中於壓桿後部,只聽吱吱呀呀一陣響聲,就從床子下面鐵制的數十個小圓孔中被擠壓成細圓長條狀,當一劑壓完后,當助手的女的用手在床根底下快速一切,餄餎就掉進燒開的湯鍋煮上了,等沸湯滾上兩滾,餄餎就煮熟出鍋。
南七餄餎吃法南七餄餎的吃法多樣。有涼調、熱湯、油炒等。熱湯又分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正宗的吃法還是涼調的好。把煮熟的從餄餎鍋里用罩濾撈出,放在涼開水(用新從井中打來的涼水更好)中冰上一冰,再提起罩濾顛上幾下,讓水濾凈,將餄餎盛在大瓷碗中,用熟菜籽油一拌,再調上油潑辣子、蒜水汁、鹽、香醋、醬油,加上韭菜豆腐臊子或油炒蔥花等。

社會


教育

2013年,下邽鎮有幼兒園(所)12所,在園幼兒1750人,專任教師109人;小學15所,在校生2510人,專任教師14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20人,專任教師141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2300人,專任教師120人。

文化事業

下邽鎮
下邽鎮
2013年,下邽鎮各村已建立農家書屋,圖書4.5萬餘冊,農家書屋覆蓋率已達100%。41個行政村全部安裝遠程教育。新建村級活動場所20個,實現村部建設全覆蓋,鎮綜合文體中心和41個村級圖書室、活動室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共成立鑼鼓隊45支、秧歌隊40支共2000餘人,每年組織各類文化活動近60次。
2014年臨渭區第二屆鑼鼓大賽上,下邽鎮獲得優秀組織獎,神寺村、北七村和韓家村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陽尹村兩支秧歌隊獲得秧歌舞大賽並列第二名。西關村在2013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鎮。

醫療衛生

2013年,下邽鎮有衛生院3所,村醫療站41所,專業衛生人員80餘人,農村安全飲用水已普及,積極推進新型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8%以上。全年出生人數為647人,人口出生率為9.4‰、死亡率為3.2‰、自然增長率為6.2‰,重點對象三查率為95%、多孩率為0.3%,鎮計生服務站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

2013年,下邽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85戶、131人、月人均金額為183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154戶、人數3220人,月人均金額112元,農村醫療救助210人,補助金額為1050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與分散供養公58戶、農村臨時救濟35人。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共31249人。發放糧食直補款968.2671萬元,玉米良種補貼71.1802萬元,棉花良種補貼3985.5元,農業機械補貼66.2800萬元。
郵政電信
2013年,下邽鎮有郵政網點1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邽支行,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服務網點45個。
基礎建設
下邽鎮
下邽鎮
2012年,下邽鎮全年累計硬化村巷道25千米。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處,安裝自來水3400餘戶,入戶率在78%以上,解決1.3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累計清淤排鹼溝54千米。其中,清淤乾溝1條12千米,支溝2條6.8千米,分毛溝12條35.2千米,解決23個村3.2萬多畝(0.21萬公頃)耕地內澇問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財政“一事一議”項目,襯砌渠道11千米,新打機井18眼,渠道綠化6千米,栽植樹木6800株.全年投資400餘萬元,完成吝村整村推進項目,硬化韓家、川王、光明、旭光、魚家、凹里張、東關等村道路12條5.2千米,襯砌渠道1.86千米。
2013年,下邽鎮有襯砌渠17.7萬米,配套設施520座、機井396眼。爭取項目資金600餘萬元,累計硬化村巷道20餘千米,襯砌渠道3.4萬米,新打機井3眼,改造橋涵10座,治理澇池17個,排鹼清淤11千米,渠道綠化20千米,栽植樹木7萬株,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9處,安裝自來水4100餘戶,解決了1.8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配合完成渭北人飲過境段管道鋪設工程。平整土地200餘畝,完成北徐、紅林等村6千米的通村路拓寬改造任務。慧照寺景區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前期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購置垃圾清運車28輛,新建垃圾倉31個。
2014年,下邽鎮完成投資800餘萬的雙官路綠化亮化工程。啟用三賢廣場和慧照路路燈,完成下邽鎮運動廣場和示範幼兒園的征地工作。投資390萬元的下邽鎮運動廣場已投入使用,投資230萬元的示範幼兒園主體已竣工。投資300萬完成了南一路567米道路硬化和排水工程建設,安裝路燈37盞。完成了下邽衛生院的拆遷工作,引資1000萬助慧照寺修建。
2015年,下邽鎮北七村修建2000餘平米小廣場,修建擋土牆1600餘米,排水溝1000餘米,綠化苗木1500餘株,花池2200米。

代表人物


程邈
程邈
程邈
程邈,秦代書法家,隸書始祖。字元岑,內史下邽(今陝西渭南北)人。
相傳他首行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蔡邕稱其“刪古立隸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下邽鎮
下邽鎮
魚俱羅
魚俱羅(?—613年),開隋九老之一,隋朝車騎將軍。
馮翊郡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身高八尺(約1.8米),體力過人,聲音及其洪亮,平時說話的聲音可以傳出數百步之遠。相傳魚俱羅眼中有雙瞳。
魚俱羅二十歲時加入禁衛軍,因功績被提升為大都督。其後跟隨晉王楊廣(即隋煬帝)征討陳朝,被提升為開府。不久沈玄懀、高智慧在江南發起叛亂,魚俱羅隨軍平叛,被提升為上開府並封為高唐縣公及疊州總管。后因對靈州道來犯突厥作戰有功,被封為柱國以及豐州總管。隋煬帝繼位后被封為車騎將軍。
張仁願
張仁願,唐韓國公,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
張仁願本名仁亶,因與唐睿宗名字的發音相似,故改名仁願。張仁願在少年時便才華出眾,具有文韜武略。武則天當政時,累遷殿中侍御史。當時御史郭弘霸為巴結武則天,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鳳閣舍人張嘉福、王慶之也上表請求將武承嗣為皇太子。張仁願也被邀請一起聯名上表,結果遭到張仁願的嚴辭拒絕,張仁願也因此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
景龍二年(708年)三月,默啜統帥全軍西擊突騎施(西突厥部落,當時勃興於西北),北方兵力空虛。張仁願利用此機遇,上疏請求乘虛奪取漠南之地,在黃河以北修築三座首尾相應的“三受降城”,即可斷絕突厥的南侵之路。中宗應允,只用60天便將三城全部築成。從此,突厥不敢度山(陰山)畋牧,朔方從此不再受其攻掠,並減省鎮戍兵數萬人。不久,張仁願回朝任職。七月初三,張仁願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並拜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同年秋,張仁願再次督軍備邊,中宗李顯還親自賦詩為其餞行,賞賜無數。后又遷鎮軍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
王皇后
王皇后,唐玄宗李隆基原配皇后,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
玄宗還在臨淄王時期時,聘娶王氏為妃。在討伐韋后時,王氏在幕後協助臨淄王,終於完成大業。先天元年(712年)八月二十日,立為皇后。由於皇后無子,又因後來“符厭事件”的發生(武惠妃陷害)。唐玄宗將她廢為庶人,在被廢的三個月後,王皇后便過世了,玄宗詔令以一品禮將她葬於無相寺。後宮的人們對她相當思慕,玄宗自己也對此事感到相當後悔。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時,恢復皇后封號,並廢除武惠妃的封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醉吟先生,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大詩人。
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考取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尉、翰林學士和左拾遺等職。任左拾遺時,多次上書皇帝,請求革除弊政,因反對宦官專權,而受到排擠打擊。三年後,改任京兆戶曹參軍。
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和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與元九書》是他詩論的綱領,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他的詩作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除諷諭詩外,其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非常著名。其著作有《白氏長慶集》。
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字平仲,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北)人。北宋宰相,封萊國公。
其著作有《寇忠愍公集》。寇凖任巴東令時,曾自選詩詞百餘篇,編輯為《巴東集》;後來河陽太守范雍,又收集其作品20餘篇,續編成集。其詩文風格清新俊逸,剛健蒼勁。《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乃含思凄婉,綽有晚唐之致。然骨韻特高,絕非凡艷所可比”。有宋知河陽軍初刻本、清代聖香樓刻本。《四庫全書》收其集為《忠愍集》,另外,尚有《寇萊公集》傳世。

旅遊


下邽八景
關於“下邽八景”,歷來說法不一,較為常見的說法是:
慧照寺塔
慧照寺塔
第一景,千佛碑,碑上佛像數不清。錦繡琉璃頂,五色六顏,放毫光耀人眼色彩難辨。周圍台石像鏡面,房上不見木片片。
第二景,八碑門,分外壯觀,八大碑鑲鉗在東門兩連;把建城的英雄刻碑紀念。
第三景,卧牛橋,真是好看,似牛兒趴卧在東門跟前。橋洞洞雖然低又小,長長流水不間斷。
第四景,金字坡陡好風險,站坡頭不敢往下看。宋王爺調寇凖審案件,寇天官,騎駿馬,在金字坡上走半年。車騎將軍金日殫,為西漢戰功赫顯,墓與祠就建在金字坡上邊。
第五景,鐵茶石頭爛,埋藏在金字坡東南下邊。寇清官曾經預言,“誰要坐我下邽縣,除非鐵茶石頭爛”。千年後果然如其言。
第六景,寶塔寺院,塔頂高得入雲端。五銅佛供奉在五間殿,人傳說,五銅佛治病靈驗,還願人始終川流不斷。
第七景,三斗旗杆,豎立在娘娘廟前,隔城牆就可以遠遠望見。寇萊公治理下邽縣,哪一家犯了罪,都要示眾在高桿。
第八景,九里三繞城一圈,城上邊九炮樓非常森嚴。城東南角土寨子,高的稀罕,文昌閣屹立在寨子上邊。寇天官鎮下邽,國泰民安。
慧照寺
慧照寺又名普照寺,也稱銅佛寺,因有五尊銅佛而得名。
慧照寺
慧照寺
慧照寺始建於晉,隋、唐、宋、元歷代多有增修,塔建於唐,但未完工。北宋重修時,寇準曾為之施銀,因繪寇準真像於塔后。明嘉靖(1555年)關中大地震時建築慘遭破壞,長住僧人誓願宏大,歷經四載,於1559年重建殿堂寮房,並新築銅佛像五尊。
寺內還有一大景觀是古塔,為方形九級樓閣式磚塔,高38米,塔身中空,頂有銅剎,圓拱門楣浮雕“二龍戲珠”,凸刻花紋細膩,工藝奇巧;兩側有筆力圓潤對聯一副,曰“雲護諸天垂象教,虯盤萬劫奠皇圖”。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同時,寺內更有一座五開間硬山式銅佛殿(即今之大雄寶殿),建築面積190平米,殿內供奉著五尊碩大的明代銅佛。高約2米,坐於蓮台。佛像神態各異,盤膝而坐,閉目養神,或微笑、或沉思、或開懷、或頷首,神態中和,氣宇非凡。中為釋迦摩尼佛,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最東側是彌勒菩薩,最西側是觀世音菩薩。佛、菩薩均跏跌坐於蓮台之上,蓮花三重,中央三座蓮台的每個花瓣上都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共約六十餘尊,姿態各異,優美雅緻,製作精巧。從形制上看,應是明代遺物。
195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