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

文姓

文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文姓最早出自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周朝建立后,武王追謚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後人有以此謚號為氏者,尊周文王為得姓始祖。

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堂號
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信國公文天祥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文天祥。
● 雁門堂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是為雁門文之發祥。其後人以其邑地名為堂號,此堂號為雁門文氏的大堂號。而隨著文氏族人不斷遷徙繁衍,由此衍生出各個小宗祠堂號。除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區文姓人以雁門堂為堂號,大部份地區家譜所載記的是小堂號。
● 正氣堂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宋朝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末代右丞相文天祥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蒙古鐵騎俘獲,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在元大都(北京)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創作《正氣歌》,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開卷點出獄中有“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而文天祥說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歌中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乃千古絕唱。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不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後來,文氏族人為緬懷天祥公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便以此詩名為堂號。今廣東省,廣西,香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文氏均用此堂號,其中多為天祥公繼嗣之後代,或天祥公兄弟之後代。
● 信國堂
信國公文氏祠
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寶四年(1256年)進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點刑獄,次年調任知贛州,得元軍渡江的消息,立刻組織萬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謝太後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營談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後設法逃脫,再組織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復興國等縣,包圍贛州,軍勢頗盛。不過,文天祥組織起來的民兵,戰鬥力不強,很快就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軍俘擄。他只好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后在廣東的潮州、惠州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軍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移海豐。因叛徒的出賣,他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經珠江口零丁洋時,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詩中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寧死不屈之志。文氏族人為激勵後人,紀念天祥公之愛國主義,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以其科舉功名為堂號,是為信國堂。今浙江省溫州江記島有一“宋文信國公祠”,兩側有對聯: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成一舟。中間門庭大書:天地正氣。廣東潮汕地區、廣西部份地區文姓多以信國為堂號。
● 六義堂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裡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蒞永新固塘省族,聞族叔正道公(字公行,號蓬山)六個兒子俱中了舉人,於是為其寢堂題寫“六義堂”匾名,並賦詩讚之;吾愛張子厚,西銘識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樂閑靜。三峰筆格橫,一水冰壺瑩。才華眾所推,聲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經,擇師必端正。巋然六義堂,昕夕事吟詠。經以雅頌風,緯以賦比興。塤唱而篪和,金聲而玉振。講論俱精詳,初匪隔壁聽。兒孫立階庭,蘭玉輝相映。談笑既雍容,衣冠猶伊靜。雕盤錯珍饈,芳樽酌佳醞。座客皆簪纓,勸酬總名勝。我為宗族來,升堂展家慶。因參譜系源,獲睹文章印。心懷報主恩,無從接先進。憂國忘其家,老身況多病。朝野日瘡痍,國是靡有定。臨別淚縱橫,聞風時問訊。由此,公行公的子孫繁衍盛大,分居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均以此作堂號,成文氏使用較多的堂號之一。
● 化蜀堂
此堂號多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區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名黨,舒城縣春秋鄉楓香樹村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成功地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石室”,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後人取其義,謂文氏堂號為化蜀堂。
● 在茲堂
在茲出自“念茲在茲”,《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今萍鄉市陂頭村文氏所用之堂號,其意為思念和感恩先祖功德。
● 蔚起堂
蔚起,蓬勃興起,清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譽麾蔚起,諸生之誦法彌殷矣。”用於宗堂,其含義是希望子孫後代綿綿無盡。湖南攸縣寨裹文氏,先祖文翁,廬州人,仕西漢,裔孫時,字春元,後唐同光間宦居江西永新。始遷祖震,字向離,北宋後期授教於攸縣寨裹。該支現用此堂號。
● 瞻麓堂
麓林屬於山為麓;瞻麓,瞻望高山,其意是敬仰先祖之功德。湘潭鹿嶺文氏現使用此堂號。遷吳始祖時,字春元,後唐時宦居江西。十九世孫郁商,字厚朴,居江西永新,為永新始祖。其子輅,字邦器,號周潮,明洪武間遷居湘潭鹿嶺,是為始遷祖。
● 敦本堂
敦本,注重根本。水之清凈在源,木之繁榮自根,作為文氏族人不要忘記了自已的根本。湖南醴南芷泉文氏用作堂號,始遷祖美濟(字鳳亭),原籍江廬陵淳化鄉富田村(今吉安市富田鄉文山村),先遷臨江(今樟樹市)新干黃山,又於元末再遷醴陵芷泉嶺。
● 奉思堂
奉先思孝,發揚傳統孝德文化。孝德文化以生命論為本質,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表現為孝敬父母、慈愛子女、夫愛妻順、友愛兄弟、孝心愛心、和睦溫馨。時至當今,撫今追昔,構建當代和諧社會。今湖南長沙楊林文氏七房所用,始遷祖丙三,襲祖業居江西吉安廬陵縣固塘富田,明初洪武戊申(1368年)徙湖南長沙府善化縣楊林沖檀木觜。
● 三山堂
湖南長沙楊林文氏敬房這一支以此為堂號,三山堂,取自本支先祖名諱。
● 嘉會堂
嘉會,多指美好的宴集,昌盛的際會。湖南寧鄉文氏亨房,始祖時,字春元,行四,後唐同光三年自蜀宦居江西吉安府永新縣固塘。始遷祖丙三,字佑啟,號固塘,元末由江西徙居湖南善化楊林沖。五世孫亨,字咸吉,再遷寧鄉,建祠嘉會堂,為本譜房祖。
● 孝友堂
《詩·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毛傳:“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意指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湖南長沙楊林文氏長房這一支以此為堂號,始遷祖丙三,字佑啟,號固塘,明初洪武間徙湖南長沙府善化縣(今長沙)楊林沖檀木嘴。長房祖志高,字目升。
● 崇本堂
漢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夫為國,其化莫大於崇本……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崇本,崇尚根本。湖南長沙楊林文氏三房這一支以此為堂號,始遷祖丙三,字佑啟,號固塘,明初洪武間徙湖南長沙府善化縣(今長沙)楊林沖檀木嘴。三房支祖志誠,字如神,改字慎獨。
● 敦睦堂
敦,厚道;睦,和睦,以此為堂號,是希望家人或族群處事為人要厚道,相互間和睦共處,家和才能萬事興。江西萍鄉大義口文氏之堂號,始遷祖文賢,字皇鼐,宋寶祐時自吉州安福塔橋遷宜春濱江,自濱江遷居萍鄉大義口。
● 延慶堂
延,綿延昌盛;慶,福慶,吉慶,孝孫有慶。——《詩·小雅·楚茨》。延慶堂,萍鄉文氏誠齋公支系堂號,系出“六義堂”蓬公四子昭叟一派,始遷祖必達明正、嘉間徙居萍鄉湘東。七世孫集聖,字合三,號誠齋,為支族之祖。
● 繩武堂
《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朱熹集傳:“繩,繼;武,跡。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來世能繼其跡。”后因稱繼承祖先業跡為“繩武”。現繩武堂萍北桐田文氏。
● 明德堂
“明德”一名,語出《大學》,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一為明白、清楚,二為懂得、了解,三為弘揚、彰現;德,指品行、品質、道德即認同、踐行和彰顯美德。意旨在追求光明正大的獨立品格。江右南園文氏,現分居萬安縣羅塘鄉澆田村一帶,為明德堂號,始祖時,字春元,行四,後唐同光三年自蜀宦居江西吉安府永新縣固塘。始遷祖迪紅,字高明,泰瑛子,明初人。
● 西草堂
濟寧文氏,回族,始遷祖顯,明代人。其家族成員多為阿訇。
● 大有堂
大有,《易》卦名。即乾下離上。象徵大,多。《易·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高亨註:“《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又作 豐收之意。湖南長沙文家壟文氏以此為堂號,該支文氏系文彥博公之後裔,其孫皇鼐,復徙江西萍鄉。傳六世至泰發,避元末兵難遷居醴陵,居許子壩(又名石羊)。又數傳至無愚,字致廣,天順元年至善化(今長沙)回龍鋪文家壟,為始遷祖。
● 敦倫堂
敦倫,“敦”字意謂勉勵;“倫”謂倫常,又謂敦睦人倫,每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任務,盡到自己的本分,這叫“敦倫”,人倫、本分如此,要去做。湖南醴陵東堡文氏,始遷祖賢叟,元末自江右廬陵徙居醴陵東堡。
● 道古堂
《史記·李斯列傳》:“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道古,稱道古代;談論過去。其意義在緬懷先祖,牢記祖德。醴陵東堡文氏,始遷祖賢叟,元末自江右廬陵徙居醴陵東堡。
● 慶余堂
慶余,謂先世積善的遺澤。語本《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北周 庾信 《小園賦》:“昔草濫於吹噓,藉《文言》之慶餘。”湖南湘潭柏陽文氏,始祖寶,宋末元初自江西永新遷居湖南衡山。裔孫廷書,於明弘治間徙居湘潭花石。始遷祖思政,廷書四世孫,再遷邑之柏陽。
宗祠楹聯
● 宗祠
東莞長安鎮文氏宗祠-長安鎮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曲沖文氏宗祠-萬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信國公文氏祠江西省吉安文信國公祠
● 楹聯
濟人利物雁門郡;震古爍今正氣堂。
全聯典指文姓的郡望和名堂。
報國縈懷,文章正氣;啼鵑帶血,義節丹心。
全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文天祥。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軍所俘,期間作《過零丁洋》詩示以抗元之志。后被押送元大都,迭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在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人傳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害。文天祥詩《金陵驛》中有“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詩句,表達了身雖死而魂魄猶念宋室的心愿。
囚不惜死,活不枉生,豪傑丹心酬宋室;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文章正氣震元邦。
全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就義時,其妻歐陽氏在收屍時見其衣袋中有文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后說:“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遂自剄而亡。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汗青。
此聯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祠聯。
洛社英鳳昌百代;文山浩氣壯千秋。
此聯為文玉欽撰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魏大將文聘,下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洛邑耆英,出將入相;廬陵正氣,取義成仁。
佚名撰文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大臣文彥博,司馬光為相時,請文彥博任平章軍國重事,后加太師銜,封潞國公。文彥博與富弼、司馬光等人在洛陽組織耆英會,為一時盛事。下聯典指南宋大臣、文學家文天祥。
雁門世澤;正氣家聲。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名喚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以祖(姬昌)謚(文)為姓,其後人以其邑名為堂號。今江西、湖南等部分區域文姓人以此為堂號。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此後文姓後人分別以“信國堂”“正氣堂”為各宗祠堂號。廣東、廣西部分地區文姓多以正氣堂為堂號。
傳詩說禮;撫國附民。
典指晉初蜀漢時曾在太學傳授《毛詩》、《三禮》的臨江人文立,以及明代監察御史徽州人文獻,以治行卓越而著稱一時。
興文化蜀;定策滅吳。
上聯典指西漢時舒縣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在成都修官學,興教化。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郢人的越國大夫文種。越王勾踐時,越國被吳國擊破,勾踐困守會稽。文種獻計,勾踐入吳為人質,得免於亡國。文種主持國政,勾踐歸國,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了吳國。
竭忠體國;盡節勤王。
上聯典指宋文彥博,連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下聯典指宋文天祥,德佑初應詔勤王,後為元兵所執,不屈死。
詞書列四絕;詩畫第一名。
文氏族譜
上聯典指宋代詩書畫家文同,善詩、楚詞、草書、畫,有“四絕”之稱。下聯典指明代詩書畫家文元善,字子長,號虎丘,萬曆間卒,年三十有六。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一。”
兼八法丹青之勝;擅一時絲竹之奇。
上聯典指明代書畫家文徵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之譽。曾以貢生任翰林院待詔,三年後辭去。擅詩文書畫,尤善書畫,工行草,精小楷。他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了“吳門畫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世稱其畫兼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之長。下聯典指宋代寧化人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歷官陝西轉運使加工部員外郎、忠武軍行軍司馬。能寫詩,善篆書,尤其工於鼓琴。
族譜文獻
家譜名稱編纂者編撰方式藏地備註
[文氏家譜]一卷文忠宇纂修2000年稿本,一冊,平裝鐵嶺縣清河區紅旗街文忠宇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不分卷(清)文含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沈復燦抄本,一冊南京圖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不分卷附元和縣誌壇祠一卷(清)文含纂修清抄本,一冊南京圖記事至清乾隆二年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不分卷(清)文含纂修1929年蘇州曲石精廬刻《曲石從書》本,一冊天津歷史博吉林圖上圖三修本
[江西]文氏通譜二卷纂修者不詳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二冊上圖
[江西萍鄉]萍西陂頭文氏族譜不分卷(清)文嘯山等纂修清嘉慶十一年(1806)在茲堂木活字本上圖存一冊
[江西萍鄉]陂頭文氏四修族譜纂修者不詳清光緒間在茲堂木活字本,一冊上圖,存卷八
[江西萍鄉]萍鄉文氏誠齋公支譜不分卷(清)文叔來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延慶堂木活字本上圖存一冊
[江西萍鄉]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纂修清光緒十年(1884)延慶堂木活字本,四冊上圖萍鄉文氏三修族譜
[江西萍鄉]萍鄉湘東縣城文氏四修族譜六卷文星海等纂修1922年延慶堂木活字本,五冊上圖存卷一至四、六
[江西萍鄉]萍北荷塘尾文氏族譜五卷首一卷(清)文穎海等主修清咸豐四年(1854)正氣堂木活字本,四冊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江西萍鄉]萍鄉荷塘美文氏族譜七卷首四卷附優生錄一卷文勵德等纂修1946年正氣堂木活字本,十三冊上圖
[江西萍鄉]文氏族譜纂修者不詳清末正氣堂木活字本,一冊江西圖存卷首下
[江西萍鄉]大義口文氏族譜十四卷文汝鑫等纂修1932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四冊上圖尋源姓氏(缺卷十四)美國猶他(缺卷十四)
[江西萍鄉]萍北桐田文氏族譜纂修者不詳民國繩武堂木活字本,二冊上圖存卷三、四
[江西豐城]文氏重修族譜文菊林等主修1988年木活字本,二冊豐城市文髮根
[江西豐城]文氏家譜文承録主修木活字本,五冊豐城圖
[江西萬安]江右南園文氏族譜文傳柳主編2000年明德堂鉛印本,三冊,精裝萬安縣羅塘鄉澆田村小組文傳永
[江西安福]文氏統譜文起等纂修據1993年木活字本複印,五冊,平裝安福縣橫龍黃付三組文昌武九修本
[江西永新]坑東固塘文氏族譜不分卷(清)文耕心等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木活字本上圖存一冊
[江西永新]文氏統譜十八卷(清)文子鴻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木活字本,六冊上圖存卷三至五、八、十至十四、十七、十八
[山東濟寧]濟寧文氏家譜不分卷(清)文殿楷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西草堂抄本,一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
[河南光山]文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清)文德明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綿遠堂木活字本,六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
[湖北鶴峰]文氏族譜不分卷文宗派等纂修鉛印本,一冊,平裝鶴峰縣容美鎮龍井五組文學舉
[湖南長沙]文家壟文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附猶生錄生生錄(清)文其舉等主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大有堂木活字一,八冊上圖缺卷五、六、十一至十五
[湖南長沙]文氏長房族譜十卷文光濤纂修1930年孝友堂木活字本,十冊上圖七修本
[湖南長沙]文氏三房支譜六卷(清)文光錦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崇本堂木活字,六冊歷史所山西家譜美國猶他四修本
[湖南長沙]文氏三房族譜四卷(清)文大厚等主修1931年崇本堂木活字本,四冊湖北圖山西家譜美國猶他
[湖南長沙]文氏七房族譜十卷首一卷文光煥等主修1931年奉思堂木活字本,十冊上圖湖南圖七修本
[湖南長沙]文氏敬房族譜六卷(清)文大衡等纂修1936年三山堂木活字本,六冊歷史所山西家譜美國猶他
[湖南長沙]團山文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文家暹等主修1931年六義堂木活字本,十二冊上圖
[湖南長沙]文氏支譜劉國曛等主修1993年六義堂排印本,一冊湖南圖
[湖南寧鄉]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十六卷(清)文武斌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六義堂木活字本,十六冊上圖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劉作忠存卷十、十四
[湖南寧鄉]湖南寧鄉文氏九修家譜十八卷文懷亮等纂修1925年六義堂木活字本,十九冊科圖上圖 湖南圖存卷二、三、五、七、十、十一、十三、十四
[湖南寧鄉]文氏亨房族譜六卷文光錫等主修1930年嘉會堂木活字本,二冊上圖存卷一、五
[湖南桃源]文氏族譜三十三卷首四卷文國鴻主修1928年木活字本,四十冊湖南圖存卷二十六至二十九
[湖南桃源]仙源文氏族譜纂修者不詳民國六義堂木活字本,一冊上圖存卷十八
[湖南石門]楚南石北文氏族譜四十一卷首二卷文紹育主修1948年正氣堂石印本,二十冊國圖上圖
[湖南石門]石門文氏族譜念三公世系文紹岳主編1998年正氣堂排印本,一冊湖南圖
[湖南益陽]文氏七房譜纂修者不詳清光緒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一冊湖南圖存卷十
[湖南益陽]益陽文氏七房七修族譜二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文建猷主修1933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冊上圖
[湖南益陽]文氏通房譜纂修者不詳清光緒間木活字本,一冊湖南圖存卷末
[湖南益陽]益陽子良岩文氏權房七修譜文澤棠等纂修1929年木活字本,十上圖存卷首、卷一至七、十四至四十八、六十七至八十五、一百二至一百十三、卷末
[湖南益陽]澬陽文氏六修支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文敦勳等纂修1929年雁門堂木活字本,十冊上圖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湖南桃江]文氏泮房八修族譜文永豐主修2001年雁門堂排印本,三冊,精裝湖南圖
[湖南安化]文氏重修族譜不分卷(清)文存安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二冊上圖尋源姓氏
[湖南安化]文氏續修族譜三卷(清)文正圍等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六義堂木活字本,三冊上圖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湖南醴陵]醴陵東堡文氏族譜六卷纂修者不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道古堂木活字本,四冊上圖存卷一、三、四
[湖南醴陵]醴東東堡文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文景韓纂修清咸豐八年(1858)敦倫堂木活字本,二冊上圖存卷首、卷二
[湖南醴陵]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譜文昭徉主編2002年敦本堂排印本,二冊,精裝上圖湖南圖
[湖南攸縣]聯灘文氏六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清)文必學等主修清六義堂木活字本,九冊首都圖記事至清宣統二年
[湖南攸縣]寨里文氏七修族譜五卷首一卷文惠元纂修1943年蔚起堂木活字本,六冊上圖
[湖南湘潭]石羊文氏族譜纂修者不詳清瑞石堂木活字本,二冊上圖記事至清道光三十年,存卷五、十六
[湖南醴陵]石羊文氏族譜八卷文紀暑等主編2004年瑞石堂排印本,八冊上圖
[湖南湘潭]柏陽文氏族譜八卷(清)文佐凱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慶余堂木活字本,一冊上圖存卷一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三修支譜十卷末一卷(清)文洪翥等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刻本,十二冊中山圖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自中華文氏宗親網。

歷史發展


起源

百家姓氏圖
百家姓氏圖
源流一
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后,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后釋放。西伯歸周后,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后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
源流三
出自姚姓和媯姓。為舜帝後裔媯滿之裔孫。南宋《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姚姓:《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姚氏。舜帝一系主支,歷經姚——媯——陳——田——陳,多次變遷,並分脈出許多支姓。《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論及自己的族系時說:“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簡要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據《左傳》記載,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以為氏姓,姓媯氏。舜崩,傳禹天下,舜子均商為封國。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於陳國,以奉帝舜祀。春秋時期,陳國有一公子名媯完,乃媯滿第十代孫,因宮廷之變後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姜小白賜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為田氏。此後公子完第十代孫田和“田代齊姜”於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冊命為齊侯。公子完逝世后,齊王曾賜其謚號為“敬”,史稱田敬仲完。《通志?氏族略》:田氏既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為田。陳田聲近陳故也,又齊襄王之後,本田氏,后改法氏。法,姓也,齊襄王法章之後,本田姓,齊滅於秦,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孫有姓:陳﹑田﹑法﹑敬等四種。
①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謚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諱改姓。《史宋?文彥博傳》指出,“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後晉時,文彥博的曾祖父敬時為避晉高祖石敬瑭之名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為二。凡是姓敬的,要麼改姓文,要麼姓苟。約在公元947年後晉為後漢所滅,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後代相繼回復為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成為宋太祖。由於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文彥博祖父文銃(號挺之)只好再次改為文氏或苟氏。
源流四
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文叔之後,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源流五
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①蒙古族文氏,源於蒙古族乞顏部分支鄂依羅特氏部落,元朝時期隨軍駐紮於雲南、廣西地區。
至元末明初,明軍沐國公沐英、黔國公沐晟攻克雲貴高原,沐英領兵鎮守雲南,沐晟鎮守貴州,該家族分別改漢字姓為文氏、印氏、余氏、鐵氏、金氏等,慌偽稱漢族以避災禍,后划入沐晟鎮下,分遷至貴州長順一帶,世代稱文氏至今。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范燮,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士會)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為“範文子”,簡稱“文子”、“范叔”,是晉國范氏家族首領的繼承人。
這在史籍《晉語》中韋昭註:“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源流七
同前三,源於姚姓和媯姓,具體出自戰國時期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田文,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有個貴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田因齊的孫子,封號為孟嘗君,食邑在薛(今山東滕州東南部)。
源流八
同前三,源於姚姓和媯姓,具體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媯佗之後裔,屬於避諱改姓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支孫以謚號為氏。”
源流九: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喜塔拉氏,滿語拼音為Sitara Hala,漢字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該姓氏與瓜爾佳氏同屬“闊雅里滿洲”。另外,在朝鮮史籍《龍飛御天歌》中記載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朝時期的女真望族,曾一度改漢字姓為劉氏,因此有學者認為喜塔喇氏即其演變而來。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長白山蓋吉(今長白山周圍地區)、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文氏、管氏、趙氏、圖氏、祝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⑵滿族文都氏,亦稱溫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為氏,滿語拼音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一帶,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外興安嶺東段、黑龍江下游、海參崴周圍、烏蘇里江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漢字漢姓為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
⑶滿族文車亨氏,亦稱溫徹亨氏、穩赤亨氏,滿語拼音為Wenceheng Hala,漢字義“神鼓”。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后多改漢字姓為溫氏、文氏。
⑷滿族文達氏,滿語拼音為Wen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改漢字為文氏、達等。
⑸滿族文德氏,滿語拼音為Wende Hala,漢字義“尚未”,世居塔克什(今黑龍江口南岸原塔克題音屯),后多改漢字姓為文氏。
⑹滿族文札氏,滿語拼音為Wenja Hala,世居長白山地區,后多改漢字為文氏。
⑺滿族寧古塔氏,源出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滿語拼音為Ningguta Hala,漢字義“六”,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芬河流域)、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該支文氏始祖為寧古塔·文泰,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訥殷,從征噶爾丹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漢語之諧音漢字為姓氏,世代稱文氏至今。
源流十
源於錫伯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溫都爾氏,世居綏芬河上游)、瓦爾喀一帶,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外興安嶺東段、黑龍江下游、海參崴周圍、烏蘇里江等地,後有改漢字單姓為文氏。
源流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文學掾,亦稱文學史,是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
源流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黎族、壯族、布依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部分始祖

周文王、孫文子(孫林父)、許文叔(姜經初、甫父乙、許信公)、範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嘗君)。。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史記》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后更名晉。成王與叔虞同為姬昌(周文王)孫,姬發子。姬昌崩,姬發興國,謚父曰“文”。叔虞六代孫、即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為雁門文之發祥。時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譜》中記載:河南南陽的唐河縣、社旗縣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縣遷居到河南唐河縣。

遷徙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准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後,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時,文姓大約有18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3%,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30%。文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四川、江西,這三省文姓大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廣西。全國形成了北部晉豫冀、南部江西兩塊文姓聚集地。
明朝時,文姓大約有1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要分佈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四川、江蘇四省,大約佔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廣東、山西、湖北、廣西、陝西。江西為文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23%。宋、元、明時期,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

分佈

文姓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和南方,總人口大約有204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5%,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07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文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佔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佔了25%。湖南為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文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9.3%,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群。

姓氏名望


先秦秦漢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后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翁(前156-前101),廬江舒人,西漢循吏,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
文丑,東漢末年袁紹將領。
魏晉南北朝
文欽(?-257),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拜揚州刺史。魏正元二年(255年)起兵討司馬師,兵敗后投奔吳國,吳國授予幽州牧,封譙侯,鎮北大將軍。
宋元
文彥博,北宋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封潞國公。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四川綿陽鹽亭縣)人。北宋畫家、詩人,蘇軾表兄弟。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所作《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明清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尤精於畫,江南四大才子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吳門書派與吳門畫派的實際領袖。
文彭,明代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明經廷試第一,授秀水訓導。官國子監博士。工書畫,尤精篆刻,能詩,有《博士詩集》。
文嘉(1501-1583),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學政。工詩文書畫,繼承家學。著有《和州詩》。
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員,書法家,文徵明曾孫。年五十始成進士。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文震亨(1585-1645),文徵明曾孫。天啟五年(1625)恩貢,崇禎初為中書舍人,給事武英殿。書畫咸有家風,山水韻格兼勝。明亡,絕粒死,年六十一,謚節愍。
文伯仁(1502-1575)文徵明的侄子,擅長畫山水、人物畫,山水畫仿元代王蒙,筆力遒勁,岩巒郁茂。
文從簡(1574—1648),明代畫家,文徵明曾孫。
文俶,明代女畫家,文從簡女,文徵明玄孫女,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正紅旗人。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后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
文廷式,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戊戌變法發生后,東渡日本。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近代以來
文運昌(1884-1961),湖南湘鄉人,毛澤東的表兄。
文七妹(1867年-1919年),湖南湘鄉人,毛澤東的母親。
文強(1907-2001),毛澤東表弟。
文潔若,作家蕭乾夫人,1927年生於北京,2012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稱號。
文興宇(1941.8.6—2007.7.30)表演藝術家,曾任中央實驗話劇院副院長。
文頌嫻,香港tvb女演員。
文章,男演員。
文俊輝,1996年6月10日出生於廣東省深圳,韓國男子演唱組合Seventeen成員,歌手、演員。
文成浩,吉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顧問。
文靜,女演員。
文伏波,1925年8月出生。水利學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文一波,1965年8月出生,湖南湘鄉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文劍平,男,1962年出生於湖南,高級工程師,中國國籍。
文清,原央視主持人、演員、製片人。
文劍聲,文天祥24代後人。2007年繼承了戈爾達1000萬英鎊(當時約值港幣1.7億元)遺產。
文詠珊(Janice Man),1988年12月29日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女演員、模特。
文夢洋,1993年10月29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
文曉依,藝名“醋醋”,1992年01月16日出生於湖北宜昌,國內新生代配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