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防風的結果 展開

防風

中藥

防風是傘形科植物防風乾燥的根。防風味辛、甘,藥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防風的主要成分有色原酮、揮髮油、酸性多糖、甾醇等,其中色原酮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防風中,升麻素苷和5-O-甲基維斯阿米醇苷的總含量不得少於0.24%。

簡介


● 正名:防風
● 英文名:Fangfeng
● 拉丁名:Saposhnikoviae Radix
● 別稱:銅芸、茴芸、茴草、屏風、閭根、風肉、百枝、百蜚、百韭

功效與作用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
● 現代研究顯示,防風還具有抗炎、鎮痛、抗過敏、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等作用。
● 防風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等。
● 目前,防風還被用於治療銀屑病、蕁麻疹、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眼外肌麻痹。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有防風過敏史的人,禁止服用。
● 血虛痙急、大便秘澀、氣盛作嘔、陰虛盜汗、火旺的人,禁止服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包括乾薑、藜蘆、白及等中藥,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是否能服用,請務必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防風


● 防風可煎汁服用,也可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服用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防風煎汁服用時,每日常規用量為5~10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防風煎汁,熏洗患處。
● 防風可以與黃芪、川芎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益氣活血、益腎助陽、祛風除濕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陽氣虛弱、手足逆冷、腰膝疼痛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熱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影響藥效,具體請諮詢醫生。
● 不可與乾薑、白斂、白及、藜蘆、芫花同時服用。
● 防風出現發霉等變質跡象時,請停止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防風無毒,但是現代動物研究顯示,防風有毒,不過毒性較小。
● 過量服用防風,可引起出汗多、口渴等不適,需要及時停止服用。
● 對防風過敏的人服用后,可出現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皮膚瘙癢等癥狀。

如何選購防風


● 防風為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長15~30厘米,直徑0.5~2厘米,下部逐漸變細,部分稍微彎曲。表面為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縱向皺紋、橫向突起及點狀細根痕。根頭部有密集的環形紋理。防風質地疏鬆,容易折斷,斷面不平,靠近表皮部位為棕黃色至棕色,內部為淺黃色。防風有特異的氣味,品嘗時味道微甘。
● 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保存,注意防蟲蛀。

以防風為主要成分的中成藥有哪些


● 感冒舒顆粒:具有疏風清熱、解表宣肺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體困、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 九味羌活丸(顆粒、口服液):具有疏風解表、散寒除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挾濕造成的感冒,緩解惡寒發熱、無汗、頭重而痛、肢體酸痛。
● 暢鼻通顆粒:具有調和營衛、解表散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營衛失和所致的惡風有汗、頭痛、噴嚏,或鼻塞時輕時重、疹塊色白髮癢;也可用於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的治療。
● 坎離砂: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四肢麻木、關節疼痛、脘腹冷痛。

防風和荊芥功效一樣嗎


●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乾燥的根,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乾燥的地上部分,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 ● 防風和荊芥都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都可用於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的治療,還可緩解風疹瘙癢。
● ● 防風和荊芥的不同之處在於,防風祛風效果比較強,又能盛濕止痛、止痙,可用於治療外感風濕、風濕痹痛、破傷風等;荊芥發汗的作用比較強,同時又能透疹、消瘡、止血,可用於麻疹初起、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的治療。

用藥誤區


● 誤區:防風只能用來治療風寒感冒
●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不但可以治療風寒感冒,緩解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還可以治療風熱感冒,緩解發熱、咽痛、頭痛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