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3條詞條名為珍珠的結果 展開
珍珠
中藥
珍珠是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蚌科動物三角帆蚌或褶紋冠蚌等雙殼類動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珍珠為寒性葯,味甘、咸。歸心、肝經。珍珠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碳酸鈣、維生素、無機鹽、核酸等。其中,氨基酸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 正名:珍珠
● 英文名:Zhenzhu
● 拉丁名:Margarita
● 別稱:真朱、真珠、珠子、蚌珠、濂珠
● 珍珠具有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潤膚祛斑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珍珠具有抗疲勞、增強免疫力、抗輻射、抗衰老、抗心律失常、鎮痛、抗骨質疏鬆、保肝、抗菌等作用。
● 珍珠可以用於治療驚悸失眠、瘡瘍不斂、目赤翳障、驚風癲癇、皮膚色斑等。
● 如果您有珍珠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珍珠。
● 體內沒有火熱者,禁止使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禁止服用珍珠;如果需要外用,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珍珠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珍珠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入丸、散劑內服時,珍珠的每日常規用量為0.1~0.3克。
● 珍珠可以配伍不同藥物研成細末外用。
● ● 外敷患處,可治療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 ● 吹入患處,可治療口舌生瘡、咽喉潰爛等症。
● ● 點眼,可治眼目翳障初起。
● 珍珠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泡酒。
● ● 還睛神明酒Ⅰ:和石決明、草決明、黃連等中藥配伍泡酒飲用,有滋補肝腎、瀉火毒、活血通絡、祛風明目的作用,可以用於眼睛視物昏暗、內外障失明。
● ● 還睛神明酒Ⅱ:和石決明、地膚子、車前子等中藥配伍泡酒飲用,有養血、祛風、清利濕熱的作用,可以用於眼昏暗及內外障失明。
● 珍珠入葯內服,必須經過炮製加工,研磨為如麵粉一樣的極細粉末,否則可能引起臟腑(特別是脾胃)損傷。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珍珠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珍珠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 有資料顯示,服用處理不當的珍珠,可能會引起腹痛、便溏等不適,請立即停用,並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珍珠,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馬氏珍珠貝的道地產區為廣西合浦,亦產於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主產於安徽、黑龍江、江蘇等地。
● 珍珠的形狀類似球形,有長圓形、卵圓形或棒狀。表面顏色有類白色、淺黃綠色、淺粉紅色或淺藍色。珍珠是半透明的,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微有凹凸,但都具特有的彩色光澤。質地堅硬,破碎面會有層紋。聞起來氣味清淡,味道淡。
● 好的珍珠表面純凈,質地堅硬,有彩色光澤。
● 存放於密閉的地方,注意防潮。
● 珠珀驚風散:具有息風化痰、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小兒夜啼、高熱驚厥、驚跳痰多。
● 珍珠八寶眼藥:具有消障明目、止痛退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紅睛、畏日羞明、赤腫爛眼、白障、迎風流淚。
● 珍珠牛黃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白喉、喉痹口疳、咽喉腫痛。
● 珍珠冰硼散:具有祛腐、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口舌生瘡、腫痛、急慢性咽喉炎、齒齦腐爛。
● 珍珠是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蚌科動物三角帆蚌或褶紋冠蚌等雙殼類動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珍珠母是蚌科動物三角帆蚌、褶紋冠蚌或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的貝殼。兩者功效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珍珠和珍珠母都具有安神定驚、明目退翳的作用,都可用於驚悸失眠、目赤翳障的治療。
● ● 珍珠還有解毒生肌、潤膚祛斑的作用,可以治療瘡瘍不斂、驚風癲癇、皮膚色斑等;珍珠母還有平肝潛陽的作用,可以治療頭痛眩暈、視物昏花等。
● 誤區:瘡瘍不斂都可以用珍珠治療
● ● 珍珠有解毒生肌、潤膚祛斑的作用,可用於瘡瘍不斂的治療。但如果瘡殤內毒不盡者,立即使用珍珠,可能會造成傷口不能癒合。因此,用藥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不要自己隨意用藥,以免導致嚴重後果。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