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甲癖

咬甲癖

咬徠甲癖是指反覆的啃咬導致指甲變形或誘發甲溝炎的強迫症,是一種不良的心理行為。多見於兒童和青春期青少年。患者常不自覺地啃咬指甲,尤其在精神緊張或不安情緒時發生,指甲的遊離端被破壞,也可見到甲下出血、反甲、甲軟化等表現,嚴重時出現甲溝炎。患者指甲遊離緣呈鋸齒狀或缺損,甲板縮短,整個指甲被啃咬時,甲表面常無光澤,有橫溝或嵴,亦可有甲下出血、匙狀甲、甲軟化、甲萎縮或伴甲溝炎、甲膿腫。部分強迫症型患者在咬甲時可自我感覺情緒愉悅、舒適。治療以糾正不良習慣為主,必要時應用藥物治療。大多預后較好。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可持續進入成年期。可併發消化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兒童營養和發育。嚴重患者可併發甲溝炎,甲溝發生紅腫、疼痛,可出現化膿感染。

就診科室


● 精神科、心理科

病因


● 咬甲癖常見病因包括不良習慣型和強迫症型。

不良習慣型

● 一般在5~10歲期間開始出現咬指甲現象,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也是一種內心緊張情緒的發泄。有些兒童因學習成績不好,經常受家長或老師指責。
● 一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制力逐漸增強而改掉了這種不良習慣,但不少人卻一直保持這種惡癖至成人。

強迫症型

● 為自身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癥狀,患者多為接受錯誤教育或受不良環境影響,或長期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等,致使性格失常,有的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 多數患者性情急躁,易衝動,常不自覺地或無法控制地去咬指甲。

癥狀


● 咬甲癖的臨床表現包括:
● 習慣於咬指甲,導致指甲損害
● ● 患者指甲遊離緣呈鋸齒狀或缺損,甲板縮短,整個指甲被啃咬時,甲表面常無光澤,有橫溝或嵴,亦可有甲下出血、匙狀甲、甲軟化、甲萎縮或伴甲溝炎、甲膿腫。
● 其他表現
● ● 部分強迫症型患者在咬甲時可自我感覺情緒愉悅、舒適。
● ● 可併發消化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兒童營養和發育,患兒可表現為腹脹、腹瀉、生長緩慢等。

檢查


● 主要通過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來確診咬甲癖。
● 體格檢查
● ● 詳細檢查甲板、甲溝及甲床,可發現病變的形態特徵。可確診咬甲癖。

診斷


● 診斷依據主要依靠患者有咬甲史和特徵性指甲改變,結合觀察到患者有不自覺的咬甲習慣可確診。
● 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人。
● 損害發生於1個或多個指甲。
● 被咬指甲有典型損害。
● 根據患者的心理行為:精神緊張、情緒不穩時咬指甲行為出現或加重,自覺咬甲時情緒愉悅、舒適。

鑒別診斷


● 咬甲癖需與甲營養不良和甲軟化症鑒別。
● 甲營養不良
● ● 見於兒童,表現為所有指甲和趾甲同時出現甲板變薄,無光澤,表面有縱嵴,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患者逐漸好轉,無咬甲史。
● 甲軟化症
● ● 甲板常軟化呈白色半透明狀,可能為先天性,表現為指甲容易彎曲、破裂,可以繼發於全身營養不良、甲板病變,無咬甲史。
● 患者出現上述表現需認真就醫,由醫生診斷並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治療


● 咬甲癖治療主要以糾正不良習慣為主,必要時應用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

● 糾正患者的咬甲習慣,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緊張狀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

藥物治療

● 對較小兒童可用暗示療法,如可在甲部及甲周皮膚上塗擦黃連素等帶有苦味的藥物,使其畏懼,會逐漸停止咬甲,但應注意藥物一旦入口后可能引發噁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
● 嚴重的強迫症型患者可適量口服地西泮等鎮靜葯,應注意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

危害


影響工作和生活

● 患者指甲改變可能導致自卑,影響其社交。

併發合併症

● 可併發消化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兒童營養和發育。
● 嚴重患者可併發甲溝炎,甲溝發生紅腫、疼痛,可出現化膿感染。

預后


● 大多預后較好。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可持續進入成年期。

預防


● 規律生活,保證足夠的睡眠。
● 參加有趣的文體活動,以分散患兒的注意力。
● 進行衛生教育,糾正不良習慣。
● ● 糾正兒童不良習慣,要從講究心理衛生做起。
● ● 要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勤剪指甲,講衛生。
● ● 一旦發現有咬指甲的不良行為,不要批評與訓斥,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及其處境,尋找其緊張和不滿的各種因素,及時設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