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寄生蟲感染。由豬絛蟲蚴蟲(囊尾蚴)寄生腦組織形成包囊所致。人是豬絛蟲的中間和終末宿主。感染途徑有兩種,最常見的是外源性感染,少見原因為內源性感染。本病好發於青壯年,80%的病人為14~50歲,婦女與兒童病人臨床癥狀相對較重。主要發生於東北、華北、西北和山東一帶,目前呈下降趨勢。腦囊蟲病臨床表現多樣,與囊蟲寄生的部位、數目、大小及所處的生長期有關。活囊蟲時期無任何癥狀,只有當囊蟲進入蛻變期才出現癥狀。常見臨床表現有頭痛、癲癇發作、顱內壓升高表現、局灶癥狀、精神和智能障礙及神經系統外癥狀。腦囊蟲病的主要治療包括:驅蟲治療、對症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腦囊蟲病的預后與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數量有關。數量不多,位於腦內相對“靜區”者,藥物治療可獲痊癒。瀰漫性腦囊蟲伴有痴獃或精神障礙者預后不良。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感染科

病因


● 腦囊蟲病感染方式有3種:
● 內在自身感染
● ● 絛蟲病病人嘔吐或腸道逆蠕動使絛蟲妊娠節片迴流到胃內。
● 外源自身感染
● ● 絛蟲病病人的手沾染了絛蟲卵,經口感染。
● 外源異體感染
● ● 病人自身無絛蟲病,因吃了生或半生的感染了絛蟲的肉類,或被絛蟲卵污染的水果、蔬菜而感染囊蟲。外源性感染是主要的感染方式。絛蟲卵經口進入消化道,蟲卵進入十二指腸內孵化逸出六鉤蚴,鑽入胃腸壁血管,蚴蟲經血液循環分佈全身併發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腦實質、腦室、蛛網膜下腔或脊髓形成囊腫。

癥狀


● 臨床上,腦囊蟲病可分為腦實質型、混合型、腦室型、蛛網膜型和脊髓型。臨床表現與囊蟲寄生的部位、數目、大小以及囊蟲所處的生長期有關。腦囊蟲病常見臨床表現如下:
● 頭痛
● ● 頭痛是腦囊蟲的常見癥狀之一,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程度隨病情變化而波動。
● 癲癇發作
● ● 有1/2~2/3病人以癲癇為首發或唯一癥狀。發作形式的多樣性和易變性為其特徵,即同一病人可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形式的發作。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最常見,其次為單純部分發作、複雜部分發作、失神發作等。
● 顱內壓升高表現
● ● 顱內壓升高主要表現為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視神經盤水腫、展神經麻痹、繼發視神經萎縮,甚至失明。
● 局灶癥狀
● ● 囊蟲位於大腦皮質,可出現相應的運動、感覺和語言功能障礙,位於小腦則出現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
● 精神癥狀和智能障礙
● ● 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理解判斷力下降、情緒低落、幻覺、妄想、精神錯亂、大小便失禁等。
● 腦膜刺激征
● ● 位於蛛網膜下腔的囊蟲可導致囊蟲性腦膜炎,表現為頭痛、嘔吐,少數可有發熱、頸強直、腦膜刺激征。
● 神經系統之外表現
● ● 最常見的為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結節,可出現在腦部癥狀之前或之後,結節數目可數枚至數千枚不等,少數病人可伴發眼囊蟲病。

檢查


● 確診腦囊蟲病還需要行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血常規和便常規
● ● 多數病人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少數病人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升高。大便檢查發現絛蟲卵提示存在絛蟲病,是腦囊蟲診斷的間接證據。
● 腦脊液
● ● 壓力正常或升高,白細胞可輕度增高,以淋巴細胞為主,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蛋白定量正常或輕度增高,糖正常或輕度降低,氯化物正常。
● 免疫學檢查
● ● 檢測血清或腦脊液中囊尾蚴的特異性抗體。腦脊液囊蟲抗體陽性提示患有該病並處於活動期,腦脊液的免疫學檢查對於本病的診斷以及治療的監測均有重要意義。
● 小腿X線片
● ● 由於腦囊蟲病人常伴有皮下或肌肉(特別是腓腸肌)囊尾蚴結節,因此,對於臨床疑診腦囊蟲的病人應拍小腿X線片,小腿X線片能顯示已經鈣化的囊尾蚴結節。
● 頭部CT
● ● CT檢查在診斷腦囊蟲病中有重要作用,能夠發現病變、確定其位置、大小及數目,並可顯示鈣化、腦水腫、腦積水及腦室形態。
● 頭部MRI
● ● 頭顱MRI平掃及增強可顯示腦實質型腦囊蟲的整個病理過程,能夠分辨出囊蟲的存活和死亡,能很好地顯示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的囊蟲。早期含有活蟲的囊常呈無水腫無強化的小圓形,內有頭節的不對稱的結節。

診斷


● 腦囊蟲病的診斷需綜合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多種因素。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曾居住在流行病區,有絛蟲史或食用未煮熟豬肉史。
● 出現癲癇、顱內壓升高、精神障礙等表現。
● 如有皮下結節或糞便中發現蟲卵可提示診斷。
● 血清或腦脊液囊蟲抗體試驗陽性。
● 頭部CT或MRI有特徵性發現則能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癥狀,容易與腦囊蟲病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腦腫瘤、蛛網膜囊腫、腦膜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腦囊蟲病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驅蟲治療、外科手術治療。
● 藥物驅蟲治療
● ● 藥物驅蟲治療適用於囊蟲活動期,常用驅蟲藥物有吡喹酮、阿苯達唑等。
● 手術治療
● ● 適用於驅蟲治療無效或不宜行藥物驅蟲治療的病人。常用術式及適應證如下:
● 顳肌下減壓術:適用於瀰漫性腦實質囊蟲,伴嚴重腦水腫和高顱壓,經驅蟲、脫水、激素治療后仍存在顱內高壓甚至危及生命者。
● 腦室-腹腔分流術:適用於蛛網膜下腔型或腦室型合併腦積水、顱內高壓者。但是,如果伴發蛛網膜炎,腦脊液蛋白明顯升高,分流術容易失敗。
● 囊蟲摘除術:適用於腦實質單發或多發巨大囊蟲、腦室內或蛛網膜下腔囊蟲。囊蟲摘除術前後仍需藥物治療。
● 其他
● ● 控制高顱壓,常規應用甘露醇和皮質激素以減輕腦水腫。應用抗癲癇藥物如卡馬西平等。

危害


● 可引起癲癇、失明、猝倒甚至死亡。

預后


● 預后與病人機體狀態、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數量有關。數量不多,位於腦內相對“靜區”者,藥物治療可獲痊癒。瀰漫性腦囊蟲伴有痴獃或精神障礙者預后不良。

預防


● 腦囊蟲病的防治主要是不吃生菜、生肉或未煮熟的肉。
● 飯前便后要洗手,以防誤食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