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會引起小腸和大腸感染或潰瘍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炎症性腸病兩種主要類型。女性和男性發病率相當,大多數患者在15~40歲初次發生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與腸道菌群和免疫等因素。潰瘍性結腸炎會造成便血。患者大便出現黏液和膿液,還可能出現發熱和腹痛等癥狀。一些患者的潰瘍性結腸炎每過幾個月會複發,某些患者的病情一直延續,還有些患者很少發作。克羅恩病會造成腹痛、血樣便及食慾下降,影響生活質量。同時會發生吸收不良,從而造成貧血和體重減輕。還有些患者會發生直腸出血、直腸膿腫以及直腸裂隙和瘺管。進展期還可能出現堵塞。患者身體的其他器官也會被感染,造成如關節炎、皮膚類疾病以及眼睛發炎等疾病。一線治療常採用柳氮磺吡啶。儘管長期服用該藥物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有些患者會出現頭痛、噁心及食慾下降等不良反應。對於藥物治療沒有明顯效果的患者,最後的選擇是手術切除大腸。對於全腸炎患者,20~25年後其患上癌症的概率高達30%~40%。因此,推薦手術切除結腸來治療極其嚴重的病例。少數患者可自行緩解。但多數患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其中相當部分患者 在其病程中因出現併發症而手術治療,甚至多次手術,預后不佳。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內科、普通外科

病因


● 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已知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症過程在炎症性腸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認為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與腸道菌群和免疫等因素。
● 環境因素
● ● 這裡將患者的腸道比作“溫室里的花朵”,外界環境變得越來越清潔,兒童期腸道免疫系統接受的外源刺激減弱,形成的“免疫耐受”就會不完善,其後對腸道抗原刺激的“風吹雨打”便經受不起。
● 遺傳因素
● ● 目前認為,炎症性腸病不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遺傳異質性疾病(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患者可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作用下,刺激到該遺傳基因而發病。
● 感染與菌群因素
● ● 有研究認為炎症性腸病是針對自身存在的腸道菌群的異常免疫反應而引起的。
● 免疫因素
● ● 由於免疫調節紊亂或以上其他因素的持續刺激,患者自身免疫反應表現為過度亢進和難以自限而發病。可能由於免疫反應類型不同,最終導致組織損害的表現不同。

癥狀


● 本病並無特異性改變,患者具有持續或反覆發作腹瀉和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
● 典型癥狀: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
● ● 腹瀉伴黏液膿血便見於絕大多數患者。
● ● 腹痛輕型患者可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
● ● 中型患者僅有左下腹輕壓痛,有時可伴有下腹絞痛。
● ● 重型和暴髮型患者常有明顯壓痛甚至腹部持續性脹痛,胃、小腸、結腸明顯脹氣。
● 其他癥狀
● ● 可有腹脹,嚴重病例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
● ● 全身表現一般出現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動期常有低度至中度發熱;重症且起病急者可伴有高熱。重症或病情持續活動可出現衰弱、消瘦、貧血、脫水等表現。

檢查


● 診斷炎症性腸病時,大多需要醫生觸診、血液檢查、糞便檢查及自身抗體檢查等了解疾病情況;並結合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來確診。
● 血液檢查
● ● 通過血紅蛋白計數和白細胞計數可以明確患者是否有貧血及感染。血沉和C-反應蛋白可以提示疾病的活動分期情況。
● 糞便檢查
● ● 糞便常規檢查通過檢測糞便有形成分及脫落細胞數量,用以明確腸道出血及炎症情況,糞便病原學檢查還有助於排除感染性結腸炎,可作為炎症性腸病的輔助診斷。
● 自身抗體檢查
● ● 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和抗釀酒酵母抗體是本病的特異抗體,陽性結果有助於醫生的鑒別診斷。
● 結腸鏡檢查
● ● 對腹瀉、便血、腹痛等癥狀疑診炎症性腸病者,結腸鏡檢查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價值,但在急性期重型患者應暫緩進行,以防穿孔。
● X線鋇劑灌腸檢查
● ● 結腸鏡檢查比X線鋇劑灌腸檢查準確,有條件宜行結腸鏡全結腸檢查,檢查有困難時輔以鋇劑灌腸。重型病例不宜作鋇劑灌腸和結腸鏡,以免加重病情或誘發中毒性巨結腸。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在結腸鏡檢查無法鑒別或者難以定性診斷時,可以取部分病變組織做病理學檢查,如果發現特徵性病理改變,則可以確診。當其他檢查結果明確時,則不宜做此項檢查檢查,以免刺激腸道加重病情。

診斷


● 有典型臨床表現,並且符合結腸鏡或影像學檢查中一項,可以初步診斷,若有病理學特徵性改變,可以確診。但內鏡診斷中由於腸黏膜組織活檢受到取材廣度和深度的限制,病理診斷確有很大困難,因此診斷有時需要建立在排除診斷的基礎上。
● 典型臨床表現
● ● 患者具有持續或反覆發作腹瀉和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癥狀。
● 結腸鏡檢查
● ● 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從直腸開始,瀰漫性黏膜充血水腫,質脆、自發或接觸出血和膿性分泌物附著,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多發性糜爛或潰瘍;慢性病變見假性息肉,結腸袋變鈍或消失。
● ● 克羅恩病早期表現表面阿弗他潰瘍,隨著疾病發展,潰瘍變深變大,成縱形和匍匐形潰瘍,炎症黏膜非對稱性分佈,周圍鵝卵石樣增生,腸腔狹窄,偶見瘺口等改變,病變為節段性,從食管至肛門均可累及,但在回結腸部位多見。
● 影像學檢查
● ● 結腸鋇劑灌腸可顯示潰瘍性結腸炎者結腸黏膜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腸管邊緣呈鋸齒狀陰影,腸壁有多發性小充盈缺損;腸管短縮,袋囊消失呈鉛管樣。
● 病理組織學檢查
● ● 潰瘍性結腸炎病理表現為上皮細胞壞死,固有層急性炎症細胞浸潤,隱窩炎,隱窩膿腫,隱窩結構改變,杯狀細胞減少,淺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增生。慢性病變則表現為淋巴細胞的浸潤和隱窩結構變形紊亂,腺上皮和黏膜肌層間隙增寬、潘氏細胞化生。
● ● 克羅恩病改變包括裂隙狀潰瘍和阿弗他潰瘍、固有膜炎症細胞浸潤,黏膜下層增寬、淋巴細胞聚集,隱窩炎,隱窩膿腫,隱窩結構扭曲、分支和縮短。手術切除的腸段可見穿透性腸壁炎症,纖維化以及系膜脂肪包繞,局部淋巴結有肉芽腫形成。非乾酪樣肉芽腫是診斷克羅恩病的標準之一,活檢標本中發現率約15%和手術標本多達70%左右。

鑒別診斷


●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腸炎及麥膠性腸病、缺血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腸炎均可引起類似的腸道炎症改變,故只有在認真排除各種可能有關的病因后才能作出診斷。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結合影像學檢查及結腸鏡檢查才能做出診斷。

治療


● 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來緩解癥狀,控制疾病進展。對於有癥狀和(或)併發症的炎症性腸病,主要依靠手術治療。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尚處於研究階段。
● 一般治療
● ● 強調飲食調理和營養補充,主張少渣、高糖、高蛋白、低脂飲食。
● ● 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B12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 藥物治療
● ● 氨基水楊酸製劑:氨基水楊酸製劑對控制輕、中型活動期患者有一定療效,主要適用於病變局限在結腸者。
● ● 糖皮質激素:是控制病情活動最有效的藥物,適用於本病活動期。活動性強的可加用氨基水楊酸製劑或免疫抑製劑。
● ● 免疫抑製劑:對於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佳或糖皮質激素依賴的慢性活動期患者,加用此類藥物可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甚至可停用。
● 手術治療
● ● 併發完全性腸梗阻、瘺管與膿腫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時,需要行緊急手術治療。
● ● 對於瘺管與膿腫形成的患者,如果無明顯癥狀,一般不需要手術。當因內瘺造成嚴重腹瀉、營養障礙時需及早手術。
● 其他治療
● ● 有證據表明服用魚油膠囊可以減輕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延長克羅恩病的緩解期。但人們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來確認這些早期的結果。
● ● 目前人們即將研製出治療克羅恩病的新葯,比如一種來自基因工程的抗體,被稱作英夫利昔單抗的藥物。這種藥物能中和造成炎症的物質從而幫助治癒克羅恩病的瘺管。

危害


● 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反覆發作,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症和潰瘍累及結腸和直腸。而對於克羅恩病患者,炎症可累及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腸末段或大腸,反覆發作的炎症形成潰瘍,不易治癒。
● 重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併發中毒性巨結腸,本併發症預后差,易引起急性 腸穿孔。
● 炎症性腸病長期不愈有癌變的風險。國外有報道發病20年和30年後癌變 率分別為7.2%和16.5%。

預后


● 本病一般呈慢性病程,為終身複發性疾病,輕型及長期緩解者預后較好。
● 重症且急性起病、有併發症及年齡>60歲者預后不良,但近年由於治療水平提高,病死率已明顯下降。
● 慢性持續活動或反覆發作頻繁者,預后較差,但如能合理選擇手術治療,亦可望得到恢復。
● 病程漫長者癌變危險性增加,應注意定期複查。

預防


● 飲食宜清淡,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 保證良好的腸道菌群環境,不濫用抗生素等。
● 酸奶中的雙歧桿菌和乳桿菌有利於腸道防禦系統構建。
● 不要濫用含有激素的藥品、養生或美容的保健品。
● 積極治療各種病因引起的類似的腸道炎症,如結腸炎、闌尾炎等。
● 積極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