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應力原理
太沙基提出的土力學原理
有效應力原理(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這是土力學區別於其他力學的一個重要原理。土是三相體系,對飽和土來說,是二相體系。外荷載作用后,土中應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氣共同承擔,但是只有通過土顆粒傳遞的有效應力才會使土產生變形,具有抗剪強度。而通過孔隙中的水氣傳遞的孔隙壓力對土的強度和變形沒有貢獻。這可以通過一個試驗理解:比如有兩土試樣,一個加水超過土表面若干,會發現土樣沒有壓縮;另一個表面放重物,很明顯土樣被壓縮了。儘管這兩個試樣表面都有荷載,但是結果不同。原因就是前一個是孔隙水壓,后一個是通過顆粒傳遞的,為有效應力。就是飽和土的壓縮有個排水過程(孔隙水壓力消散的過程),只有排完水土才壓縮穩定。再者在外荷載作用下,土中應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氣共同承擔,水是沒有摩擦力的,只有土粒間的壓力(有效應力)產生摩擦力(摩擦力是土抗剪強度的一部分)。
太沙基(K. Terzaghi)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有效應力原理的基本概念,闡明了粒材料與連續固體材料在應力--應變關係上的重大區別,從而使土力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標誌。
Terzaghi從試驗中觀察到在飽和土體中土的變形及強度與土體中的有效應力σ′密切相關,並建立了有效應力原理:σ =σ′+μ
式中:σ為平面上法向總應力, kPa; σ′為平面上有效法嚮應力, kPa; μ為孔隙水壓力, kPa。
有效應力原理闡明了碎散顆粒材料與連續固體材料在應力—應變關係上的重大區別,有效應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總應力、有效應力與孔隙水壓力三者之間的關係:當總應力保持不變時,孔隙水壓力與有效應力可以相互轉化,即:有效孔隙水壓力減小等於有效應力的等量增加。
1.飽和土體內任意平面上受到的總應力可分為有效應力和孔隙水壓力兩部分,其間關係總是滿足:σ =σ′+μ
2.土的變形(壓縮)與強度的變化都只取決於有效應力的變化。
根據這一原理,通常採取加強土體排水措施,促使孔隙水壓力消散,以便增大有效應力,達到提高工程穩定性的目的。在岩石力學和地震學中,也有人用這一原理來解釋岩石強度的變化和地震前兆。
K.太沙基著,徐志英譯;《理論土力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60。(K. Terzaghi,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43.)
岩石力學、土力學、岩土工程
▪ 岩石 | ▪ 岩體 | ▪ 完整岩石 | ▪ 新鮮岩石 | ▪ 風化岩石 |
▪ 蝕變岩石 | ▪ 結構面 | ▪ 塊狀岩體 | ▪ 層狀岩體 | ▪ 軟弱夾層 |
▪ 切割面 | ▪ 起伏度 | ▪ 微裂紋 | ▪ 裂紋擴展 | ▪ 裂隙水壓力 |
▪ 膨脹岩石 | ▪ 岩石質量指標 | ▪ 流變 | ▪ 滯后 | ▪ 彈性後效 |
▪ 鬆弛時間 | ▪ 長期模量 | ▪ 初始應力 | ▪ 二次應力場 | ▪ 岩體擴容 |
▪ 壓屈 | ▪ 尺度效應 | ▪ 餅狀岩心 | ▪ 岩石聲發射 | ▪ 凱塞效應 |
▪ 劈裂試驗 | ▪ 呂榮單位 | ▪ 岩石分類 | ▪ 數值模擬 | ▪ 地質力學模型試驗 |
▪ 破壞準則 | ▪ 格里菲斯強度理論 | ▪ 修正的格里菲斯理論 | ▪ 庫侖-納維強度理論 | ▪ 離散元法 |
其他科技名詞
▪ 反演分析 | ▪ 土 | ▪ 土體 | ▪ 巨粒土 | ▪ 粗粒土 |
▪ 細粒土 | ▪ 漂石 | ▪ 卵石 | ▪ 礫類土 | ▪ 砂類土 |
▪ 粉質土 | ▪ 黏質土 | ▪ 原狀土 | ▪ 擾動土 | ▪ 飽和土 |
▪ 非飽和土 | ▪ 均質土 | ▪ 非均質土 | ▪ 正常固結土 | ▪ 超固結土 |
▪ 欠固結土 | ▪ 特殊土 | ▪ 濕陷性土 | ▪ 黃土 | ▪ 紅土 |
▪ 膨脹土 | ▪ 凍土 | ▪ 鹽漬土 | ▪ 分散性土 | ▪ 軟黏土 |
▪ 淤泥類土 | ▪ 土的結構 | ▪ 土的組成 | ▪ 三相圖 | ▪ 土骨架 |
▪ 粒組 | ▪ 比表面積 | ▪ 孔隙 | ▪ 重力水 | ▪ 毛細水 |
▪ 土粒比重 | ▪ 含水率 | ▪ 孔隙率 | ▪ 孔隙比 | ▪ 密度 |
▪ 容重 | ▪ 相對密度 | ▪ 飽和度 | ▪ 稠度界限 | ▪ 液限 |
▪ 塑限 | ▪ 縮限 | ▪ 膨脹性 | ▪ 崩解性 | ▪ 壓實性 |
▪ 凍脹性 | ▪ 濕陷性 | ▪ 融陷性 | ▪ 活動性指數 | ▪ 壓縮性 |
▪ 固結 | ▪ 主固結 | ▪ 次固結 | ▪ 抗剪強度 | ▪ 莫爾-庫侖定律 |
▪ 抗拉強度 | ▪ 抗壓強度 | ▪ 峰值強度 | ▪ 殘餘強度 | ▪ 塑性破壞 |
▪ 疲勞破壞 | ▪ 剪脹性 | ▪ 觸變性 | ▪ 滲透性 | ▪ 滲徑 |
▪ 滲透變形 | ▪ 浸潤線 | ▪ 達西定律 | ▪ 管涌 | ▪ 流土 |
▪ 液化 | ▪ 總應力 | ▪ 有效應力 | ▪ 孔隙壓力 | ▪ 孔隙水壓力 |
▪ 孔隙氣壓力 | ▪ 自重應力 | ▪ 有效應力原理 | ▪ 應變軟化 | ▪ 應變硬化 |
▪ 應力路徑 | ▪ 應力歷史 | ▪ 應力水平 | ▪ 彈性變形 | ▪ 塑性變形 |
▪ 塑流 | ▪ 屈服 | ▪ 土動力學 | ▪ 骨幹曲線 | ▪ 波動方程 |
▪ 機械阻抗 | ▪ 導納 | ▪ 顆粒分析試驗 | ▪ 顆粒級配 | ▪ 粒徑分佈曲線 |
▪ 不均勻係數 | ▪ 曲率係數 | ▪ 擊實試驗 | ▪ 最大幹密度 | ▪ 最優含水率 |
▪ 滲透試驗 | ▪ 滲透係數 | ▪ 臨界水力梯度 | ▪ 固結試驗 | ▪ 固結度 |
▪ 固結係數 | ▪ 時間因素 | ▪ 壓縮試驗 | ▪ 壓縮係數 | ▪ 壓縮指數 |
▪ 回彈指數 | ▪ 壓縮模量 | ▪ 體積模量 | ▪ 先期固結壓力 | ▪ 黃土濕陷試驗 |
▪ 濕陷係數 | ▪ 抗剪強度試驗 | ▪ 三軸壓縮試驗 | ▪ 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 ▪ 直剪試驗 |
▪ 強度包線 | ▪ 黏聚力 | ▪ 摩擦係數 | ▪ 內摩擦角 | ▪ 天然休止角 |
▪ 土的靈敏度 | ▪ 孔隙水壓力係數 | ▪ 振動三軸試驗 | ▪ 共振柱試驗 | ▪ 原位測試 |
▪ 原型試驗 | ▪ 原型監測 | ▪ 工程檢驗 | ▪ 動力測樁 | ▪ 土工離心模型試驗 |
▪ 岩土工程 | ▪ 岩石工程 | ▪ 地基 | ▪ 天然地基 | ▪ 人工地基 |
▪ 複合地基 | ▪ 覆蓋層 | ▪ 沉降 | ▪ 容許沉降量 | ▪ 極限承載力 |
▪ 容許承載力 | ▪ 持力層 | ▪ 下卧層 | ▪ 基礎 | ▪ 深基礎 |
▪ 淺基礎 | ▪ 剛性基礎 | ▪ 柔性基礎 | ▪ 聯合基礎 | ▪ 補償式基礎 |
▪ 樁基礎 | ▪ 主動土壓力 | ▪ 被動土壓力 | ▪ 靜止土壓力 | ▪ 地下連續牆 |
▪ 防滑樁 | ▪ 板樁牆 | ▪ 邊坡 | ▪ 斜坡蠕動 | ▪ 地下硐室 |
▪ 隧道 | ▪ 導洞 | ▪ 豎井 | ▪ 斜井 | ▪ 掌子面 |
▪ 臨空面 | ▪ 圍岩 | ▪ 鬆動圈 | ▪ 海姆假說 | ▪ 岩爆 |
▪ 冒頂 | ▪ 劈裂剝落 | ▪ 隧洞襯砌 | ▪ 噴錨支護 | ▪ 表面滑移 |
▪ 淺層滑移 | ▪ 深層滑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