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二首(其一)

短歌行

《短歌行二首(其一)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是漢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是第一首,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若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歷來被視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作品賞析


《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全詩分為四節,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節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嘆。第一節中有兩處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晉時期,多受到魏晉詩人的喜好。無論心情愉悅,或是悲傷,感慨時都不難找到酒的影子。其中我們如何去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改變亂世局面,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
第二節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裡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
第三節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裡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
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後“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說法。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於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時行樂說,但沒有考證具體時間。此說由沈德潛發之,《古詩源》卷五:“《短歌行》,言當及時為樂也。”五是王青的作於招待烏丸行單於普富盧的宴會上的說法,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作品評價


唐代吳兢: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言當及時為樂。又舊說長歌短歌,大率言人壽命長短分定,不可妄求也。(《樂府古題要解》)
宋代劉克莊:孔融、楊修俱斃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為漢相,而時人目以漢賊,乃以周公自擬,謬矣。(《后村詩話》前集卷一)
明代鍾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來日苦少,句覺尤妙。“但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嘗不篤於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極,樂府奇語。“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慘刻處慘刻,厚道處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諱所以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脫《三百篇》殆盡,此其心手不粘滯處。“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鳴”四句,全寫《三百篇》,而畢竟一毫不似,其妙難言。譚元春:少小時讀之,不覺其細;數年前讀之,不覺其厚。至細,至厚,至奇!英雄騷雅,可以驗後人心眼。(《古詩歸》)
明代許學夷:徐昌谷云:“韋孟輩四言,窘縛不盪。曹公《短歌行》、子建《來日大難》,工堪為則矣。……。”愚按:……元瑞謂“曹公、子建二詩,雖精工華爽,而風雅典刑幾盡”,斯並得之。……魏人樂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飛龍篇》等,其源出於《采芝》《鴻鵠》,軼盪自如,正是樂府之體,不當於風雅求之。(《詩源辯體》卷三、卷四)
清代沈德潛:言當及時為樂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山不厭高”四句,言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詩源》)
清代陳沆: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次兩引《子衿》《鹿鳴》二詩,一則求之不得,而沈吟憂思;一則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雖然,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吳蜀,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說者不察,乃謂孟德禪奪已萌,而沈吟未決,畏人譏嫌。感歲月之如流,恐進退之失據。試問篇中《子衿》《鹿鳴》之詩,“契闊燕談”之語,當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賢之日,猶王莽謙恭下士之初,豈肯直吐鄙懷,公言篡逆者乎?其謬甚矣。(《詩比興箋》卷一)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
曹操少年機警,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少時曾參與鎮壓黃巾軍。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製”,促進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進位丞相。同年進攻荊州,與孫權、劉備聯軍展開赤壁之戰,敗歸。建安十八年(213年),獲封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張魯,取漢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冊封魏王,位在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病死於洛陽,謚號為武。其子曹丕稱帝,追贈武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高陵。
曹操善詩文,知兵法,開建安文風;有詩文多篇,另有注《孫子》傳世。今人整理其詩文成排印本《曹操集》。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東漢文學的代表人物,被魯迅稱讚“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亦擅長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