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河
膠河
膠河,山東半島中部南膠萊河的最大支流,古稱膠水,發源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鐵橛山北孫家溝,北流經諸城市、膠州市西部,經過褚家王吳水庫,流入高密市境,又蜿蜒北流,在高密呂家南直村屈而東北流,於馬家花園南注入南膠萊河。河長106公里,流域面積60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1000。
膠河被稱為高密市的母親河,是沿岸高密、膠州重要的水源地,沿河多灌區及調水工程。膠河上游有著名的牧馬城遺址,中游岸邊的高密市平安庄村有莫言舊居。
膠河
膠河北流經膠州里岔、張家屯鄉的皇姑庵、鋪集鎮入王吳水庫, 再東北於膠州、高密、平度交界處的刁家丘入南膠萊河。河長100公里, 流域面積608平方公里。膠河的上遊河床斷面寬,下遊河床斷面窄,建國前經常泛濫成災。據《膠縣誌》載,從1288~1374年的86年間曾有3次特大水災。膠河是常年性河流。
古有膠河澄月,謂之膠縣八大奇觀之一。魯迅《在仙台》之膠菜就是指膠州大白菜。
膠河
流經其境內62.5公里,是最古老的一條水系
高密母親河膠河風景優美。
放眼望去,清澈的河水與遠處的藍天白雲相接,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岸邊的垂柳在風中搖曳……8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膠河,立刻被膠河的美景吸引。據介紹,膠河曾經可是千瘡百孔,經過高密市的治理,如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人們飯後散步的好地方。膠河是高密的母親河,養育著沿岸的人們。
“古代的膠河被稱為膠水。”採訪中,對膠河頗有研究的趙修武先生告訴記者,現如今有好幾個地區的名字都與膠河有關係,比如膠南、膠州等,膠河地名文化也值得一提。
“膠河流經高密境內長約62.5公里,流域面積202.4平方公里,是我市的重要水源地、母親河。”採訪中,水利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的膠河還泛濫過,環境也差,經過高密市的治理,現如今已是今非昔比。膠河是現今高密市境內最長、流域面積最大、歷史最古老的一條水系。幾千年來,其日夜流淌不息,潤澤了兩岸勤勞樸實的人民和肥沃的土地,河兩岸風光旖旎、美景如畫,傳奇的故事、動人的傳說比比皆是。
據了解,膠河自高密市柏城鎮空沖水村南入境,流經柏城鎮、朝陽街道、夏庄鎮等九處鄉鎮,在東風村匯入膠萊河。膠河河道宛如羊腸,自古被冠以“九曲膠河”之美譽。其彎道大者似馬蹄形,小者呈牛軛狀,沿線中基本沒有順直的河段,河床上寬下窄,上游寬達200米左右,下游多不足百米,最窄處只有 60米。上游系山丘區,河道下降坡很陡,泄水快,泥沙隨水而下。而下游多是低洼平原,下降坡很緩,水流緩慢,非常容易沉積,如今高密境內的東、北兩部分地區,多數是由膠河沖洪沉積而成的。
■由來
水色如膠,故名膠河
據悉,《太平寰宇記》中曾記載“水色如膠,故名膠河”。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置膠州。《學古編》中也曾記載,“初置膠州……以膠名州始此。”膠西(古縣)、膠河(縣名,1948年置、1953年撤)、膠南均以膠河為名。而平度在隋、唐、宋、元諸朝的數百年間,都以膠水縣為名。進而,膠州灣亦以水、州為名。
趙先生告訴記者,他認為十分有趣的是,膠河以東自古以來都是以膠為名,時至今日,膠州仍使用古名。而膠河以西就稱密(諸城古時稱密州、高密郡,昌邑東部及平度西部稱下密),高密至今仍以密稱。“一河相潤”,同樣受到膠河的孕育並且高密受膠河影響更大於膠州,為何東“膠”西“密”、“膠”東不“膠”西,這仍是一個千古不解之謎。
■歷史
曾因淤積遷徙擺動
據了解,《水經》、《水經注》及《齊乘》、《齊記》、《太平寰宇記》等地理名著及涉河省、府、縣諸志均有詳略不等的記載。膠水自源頭至中下游於疃,除其個別河段略有左右擺動外,其基本走向及河勢與現在的狀況沒差別,而於疃以下河段卻是南北相背,大相徑庭了。
膠水自於疃開始,就進入高密北部並且高密、膠州、平度交界地區被稱為夷安澤的古湖泊。約在崔家、亭口一帶出澤西北後向北流,沿著如今的高平、昌邑平邊界,經過崔家集、周戈庄、流河、密埠、新河等地,在萊州海倉入渤海萊州灣。《齊記》中有記載:“膠水……北過高密,注瀦澤與張魯河合白澤,北入新河,入北海”。
據介紹,古湖泊最終在清代末期因重複淤積而堙滅,最終成為肥田沃土,可以稱為諸河之最。舊志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縣姜之琦築堤於於疃(魚潭),令西北流;乾隆七年(1742年),堤決,復由於疃(魚潭)東北流。”此記述恰恰就是膠水遷徙擺動的有力佐證。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杜文娟 通訊員 趙修武
膠河
“膠河澄月”,膠州古八景之一,說的是現在膠州市鋪集鎮膠州二中南側膠河上的澄月湖。
膠州大白菜、膠河土豆等地方特產,皆於膠河有關。
膠河上游流經的河北庄、膠河村、膠河經濟區,以及膠州、膠州灣、膠東,名字皆源於膠河。
膠河河道宛如羊腸,自古被冠以“九曲膠河”之美譽。膠河被譽為高密的“母親河”。
備註:
(1)水色如膠:來源於編者推斷,觀膠河發源地的地形地貌,以及編者幼時在河裡所見的泥土,下雨發河水時河水所呈現的顏色。
(2)八突泉:來源於編者爺爺所述,編者幼時也和小夥伴們到過八突泉附近摸魚。記得當時仍有三泉,且在泉附近挖沙土,水湍出很快。
膠河古稱膠水,宋《太平寰宇記》云:“水色如膠,故名膠河”。但以源頭之山命名,似乎更合乎古人的習慣。膠河發源於鐵橛山,鐵橛山位於黃島區南部(原膠南縣)境中部鐵山和市美鄉內,本名膠山,古膠州之鎮山。以一地之鎮山命名,是大多都地名的規則。
膠河,史有變遷,據《水經注》記載,膠水為獨流入海的河流,它由源地北流,又西北流,大致由今北膠萊河入海處注入渤海。元、明開挖膠萊運河,膠水成為新開膠萊運河的支流。此後,膠水下遊河道屢有變遷,或北流注入北膠萊河,或東注南膠萊河,或者兩者兼注之。建國后,對膠萊河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逐漸演變為膠河。
膠河,大致由南向北流經黃島區東北部、膠州市西部、高密市西境,東北向注入南膠萊河。河長106公里(《膠南縣誌》稱100公里),流域面積603平方公里(《膠南縣誌》稱60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1000。
在青島市黃島區,膠河發源地在六汪鎮孫家溝以南鐵橛山(魯山)一帶,流經六汪、柏鄉兩鄉鎮,北流膠州市(與諸城市邊界)。黃島區境內河段長16公里,流域面積124.63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639.76立方米/秒。境內有8條支流,總長34公里。
膠河北走,先經諸城市、膠州市邊界,再經膠州市裡岔鄉、張家屯鄉(已撤併)、鋪集鎮入高密市境,蜿蜒北上,於膠州市、高密市、平度縣交界處的刁家丘(高密市東風村東馬家花園南)入膠萊南河。境內河段長24.2公里。
膠河下游大部在高密市境內,幹流經膠州市由空沖水東南入境注入王吳水庫,經王吳、李家營、柏城、姚哥庄、高密、張魯、夏庄、河崖、大欄9鄉鎮,在東風村東出境入膠州市匯南膠萊河。境內長62.5公里,流域面積202.4平方公里。
膠河
周陽河,在膠州市境內,上有兩源,南源高成嗽,北源斗嶺右,至談疃鋪南入膠河,河長17公里,流域面積34平方公。
紀家大溝,在高密市境內。1971年11月,清淤培堤,長1.8萬米;投工11.4萬個,完成土方21.3萬立方米。1975年,從任家莊西向北新開一直段,改上游之水入膠河,在膠河堤上設三孔分洪閘。1978年秋,對冢子頭至分洪閘河段,長7600米裁彎取直,浚深拓寬。投工8萬個,完成土方16.2萬立方米。
高密市膠河兩岸的柏城、姚哥庄、張魯、夏庄等鄉鎮儲存有河流沉積型砂礦。據探測,總儲量35476099萬噸。質量較好,在山東省內僅次於海陽砂。其礦物組成,主要有石英、長石、雲母及少量磁鐵、石榴子石、綠簾石、光晶石、鐵石等。主要用於玻璃製造、機器鑄造和建築材料。
新中國建立前,建築等用沙,多為自采自用。1958年,大王莊公社始采沙出售,從業人員40人,年銷售約10萬噸。1959年後,柏城、呼家莊、夏庄等公社先後辦采沙場。1985年,全縣有采沙場9處,其中鄉鎮辦6處,村辦3處;分佈在膠河流域的李家營、柏城、姚哥庄、夏庄、張魯等鄉鎮和五龍河流域的呼家莊、柴溝等鄉鎮。年銷售25萬噸,收入140萬元。多銷往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膠州市人民政府對膠河不斷進行治理,下游培展堤防,挖河疏浚,擴大行洪斷面,上游加強水土保持,攔蓄徑流,建成中型王吳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6座,小(二)型水庫20座,塘壩310座,攔河閘1座,揚水站2座。總攔蓄庫容近1億立方米。王吳水庫可澆灌高密市、膠州市土地18萬畝,變水患為水利。
膠河入南膠萊河后,水流不暢,每到汛期,河水屢漫溢,淹沒田舍。清縣署始治此河,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治理,基本消除水患。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在於疃河段修築攔河大壩,驅河水流向西北。
1953年春,高密、膠州市民工對下遊河道疏槽培堤,上自鐵路,下至河口,長2.5萬米。1962年12月,為防止下游洪水漫溢,在大欄東北建滯洪區,大欄西膠河左岸,建一疊梁式23孔分洪閘,引河水北入滯洪區。此工程於1963年5月竣工。滯洪區面積為12.5平方公里,設計蓄水深1米,蓄水1250萬立方米。共搬動土方8.6萬立方米,砌體1160立方米,投工10萬個,投資4.7萬元。1963年1月,在張家南直至欒家泊子河段裁彎取直,長1800米,並在新舊河交匯處築土壩4座,1963、1964年培修柏城至大欄之河岸,長5萬米。
紅旗水庫,位於膠州市裡岔鄉龍回河王家阿洛村南,建於1958年,為“半拉子”工程。1966年復工按設計完成。100年一遇雨型設計,500年一遇雨型校核。均質土壩,壩長504米,壩頂高程99.5米。溢洪道在大壩左側,底寬45米,最大泄量153立方米/秒,控制流量面積112平方公里。總庫容46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33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壩前水深7米,可養魚水面積700畝。里岔鄉建有水庫管理所,是小(一)型水庫中發揮效益較好者之一。
黃家河水庫,位於里岔鄉黃家河上游,堯王山東側,1958年興建,系“半拉子”工程。於1968年復工完成。100年一遇雨型設計,500年一遇雨型校核。系均質土壩,壩長812米,壩頂高程99.5米,最大壩高14.5米。溢洪道在大壩左側,底寬30米,最大泄量153立方米/秒,控制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總庫容363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6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755萬畝。壩前水深11米,里岔鄉建有水庫管理所。
王吳水庫,位於膠河中上游,高密市褚家王吳南。流域面積344平方公里,總庫容為657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658萬立方米,最大泄洪能力為1250立方米/秒。屬中型水庫。1958年4月6日動工興建,高密、膠州市3萬名民工,於7月24日建成大壩、輸水洞和溢洪道。大壩自楊家欄子至褚家王吳西,長1758米,頂寬5米,高程56.4米,為均質土壩。至1979年,本縣先後完成弧形鋼板泄洪閘、開敞式溢洪道、交通橋、消力池、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放水洞、水力發電站、防汛公路、非常溢洪道等配套工程。自建庫至1985年,總投資411萬元,完成土方工程109.6萬立方米,石方19.5萬立方米,混凝土2.5萬立方米。水庫防洪灌溉效益範圍跨高、膠兩縣。1975年8月15日發生特大洪水,由於該水庫蓄調作用,削減膠河下游洪峰量的74%。該水庫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其中高密12.6萬畝。
柳林水庫,位於高密市柏城鎮柳林村前膠河支流上,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4.8萬立方米,死庫容0.5萬立方米,大壩頂高程50.50米頂寬5.0米,堰頂高程48.50米,堰頂寬6.0米,灌溉面積400畝 積,建成時間1965年。
矮溝水庫,位於高密市拒城河鄉矮溝村前膠河支流上,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8.8萬立方米死庫容2.0 萬立方米大壩頂高程18.50米,頂寬3.5米,堰頂高程16.70米堰頂寬3.0溢洪道灌溉面積 840畝。
孫家窵庄水庫,位於高密市李家營鎮孫家窵庄前膠河支流上,流域面積4.0 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4.7萬立方米死庫容4.1萬立方米大壩頂高程32.00米,頂寬1.5米堰頂高程30.00米,堰頂寬12.0 ,灌溉面500 積 畝,建成時1958年。
仲家莊水庫,位於高密市李家營鎮仲家莊后膠河支流,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興利庫容30.4萬立方米,死庫容5.0萬立方米,大壩頂高30.40 米,頂寬3.0堰頂高程29.97米,堰頂寬8.0米,灌溉面積1500 畝,建成時間1965年。
窩洛水庫,位於高密市李家營鎮窩洛村東膠河支流,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6.5 萬立方米,死庫容2.9 萬立方米,大壩頂高20.10 米,頂寬2.0米,堰頂高程16.46米,堰頂寬3.5米,灌溉面積600 畝,建成時間1966年。
柿子園水庫,位於高密市王吳鄉南柿子園村西北膠河支流,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1.6 萬立方米,死庫容1.0 萬立方米,大壩頂高21.30,頂寬1.5堰頂高程19.0米,堰頂寬12.0,灌溉面300 畝。
膠河王黨攔河閘,以鋼絲網水泥結構製作閘板,利用水力自動翻轉。閘長86米,上附交通橋。此閘總工程量為7200立方米,用工4.4萬個,投資9.9萬元。
墨河灌區。從1959年開始發展灌區,系王吳水庫第一支渠,渠首工程布置在墨河公社的宋戈庄西膠高兩縣邊界,利用膠河攔河閘抬高水位,引水自流灌溉墨河公社、城西公社、聯屯公社墨水河兩岸土地。1972年灌區初具規模,計有支渠1條(乾渠),長11.25公里,完成防滲渠3.4公里,建築物27座;斗渠(支渠)11條,長44.5公里,完成防滲渠15.5公里,建築物333座;農渠(斗渠)168條,長154公里,完成土石方153.6萬立方米,總工日66.9萬個,總投資97.3萬元。墨河灌區是利用膠高兩縣合建的王吳水庫水源,按照協商暫定方案為三七比例分配水量,膠州市應分水量182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4萬畝,1959年,對墨河公社宋戈庄、安家屯、梁家屯、苑戈庄、張家小庄、前進庄等土地秋作灌溉。1960年,灌溉面積有所擴大,灌區配套也不斷向前延伸。1964年沿墨水河西岸發展稻田,是年秋,旱田、稻田均需水灌溉,由於水源不足,灌溉面積0.8萬畝,大部分稻田受旱絕產。1972年灌區全面配套,這年春秋大旱,日夜灌溉,實灌面積2萬畝,灌區產量比非灌區提高三成。1973年繼續大旱,王吳水庫存水量也大大減少,高密市灌區用水大增,膠州市灌區用水日益緊缺。至1984年王吳水庫已全部停止供水,多次交涉未果,灌區被破壞。
王吳水庫灌區。1958年8月至1960年4月,完成灌區首期規劃工程。南灌區15.85萬畝,包括城律、柏城、城關、大王莊及墨河(膠州市)等公社;北灌區7.4萬畝,包括河崖、夏庄、姜庄等公社。1962年,著手整修灌區主要建築物。1965年,栽掉北灌區按新規劃重新建膠河以東灌區。1970年,南灌區改稱東灌區,始建西灌區。灌溉範圍東接東灌區,西連拒城河水庫灌區,南起道鄉,北至八里庄。至1972年,完成乾渠及分乾的土方工程和部分建築物。1973、1974年,續建西灌區。1975至1985年底,西灌區工程共投資320.9萬元,投工411.19萬個。完成土石方368.9萬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實灌面積8.1萬畝,其中高密市5.8萬畝。東、西灌區開發前,糧食畝產340斤,其中小麥160斤。開發后,糧食畝產最高達891斤,其中小麥314斤。
高密市城區人民生活用水,原主要汲用井水。1968年3月,始建自來水設施。當年10月竣工供水。並成立自來水公司。水源地均瀕臨膠河。南水源地在鄧家莊附近,1968年4月始建,10月1日供水,日出水7000立方米。北水源地在苓芝、沙窩村之間,1977年5月1日供水,日出水4000立方米。東水源地在王黨村附近,1982年供水,日出水2000立方米。水源地均為地下水。共有機井29眼,大口井2眼。經化驗,13項指標中除氯化物、大腸菌類略超過國家規定外,余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膠河調水工程。該工程分二期實施,通過在膠河上游膠州市東部后良鄉西側建立攔河閘壩,攔蓄膠河地表徑流,經引水渠道,依靠自然地形,使膠河水自西向東輸送至山洲水庫,以增大山洲水庫向城區的供水能力,使山洲水庫日供水能力增加2萬立方米,同時可向里岔、張應、洋河、九龍、營海五處鎮的工業園以及發展高效農業供水。另外,該工程建成后,還可以對膠河洪水進行調蓄,以減輕膠萊河防汛壓力。
一期工程為取水樞紐,主要實施取水口攔河閘工程、引水閘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和管理區工程,投資4000萬元,於2009年5月份建成,並下閘蓄水。二期工程為輸水管線,主要包括輸水暗渠、隧洞、壓力管道以及交叉建築物。輸水線路全長16.38公里,其中引水暗渠長7098米,隧洞長3321米,壓力管道採用兩根內徑D=1.4米的混凝土圓管,總長度5956米,投資8437萬元,2012年年底完工。
膠河是高密工業、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高密縣人大常委會於1985年11月通過《關於保護膠河水源地的規定》,劃定“夏庄鎮欒家泊子至王吳水庫之間的膠河兩岸各兩公里內的區域以及彙集該水域的各溝渠,為水源地保護區。”“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準在保護區內生產和經營含有在自然環境中不易分解的和能在生物體內蓄積的劇毒污染物或強致癌物成分的產品”。
1986年6月12日,縣政府發出《關於保護鳥類資源的布告》,劃定縣境內濰河、膠河、膠萊河、北膠新河、峽山水庫及其附近地帶為縣級鳥類保護區,取締縣內鳥類市場。
莫言舊居位於高密市東北鄉膠河岸邊的平安庄村,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過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從出生到從軍離開,在這裡生活了約22年,後來在當兵期間,回鄉探親,也斷斷續續地住過。1988年,莫言在高密縣(已改高密市)買了房,和妻子杜勤蘭及獨生女兒管笑笑從舊屋遷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從這裡搬到莫言二哥管謨欣的家裡,這座老宅,自此閑置。
牧馬城遺址,位於里岔鄉中心中學西北140米處,牧馬城原為漢代祓國都城。明代曾因養馬加以重修而更名。城制方形,長闊各500米,開東、西、南三門。1950年尚存有宮殿基跡,今仍有殘垣,高達3米。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牧馬城遺址列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庵西周墓葬遺址,位於張家屯鄉西皇姑庵村西南,距村約300米。東南瀕膠河為肥沃土地。東西約50米,南北約150米。曾發掘出完整的車馬坑一座(兩驂兩服西周戰車),並有殉葬奴隸骨骸一具。隨同戰車出土的兵器有戟、戈、箭、鏃、銅胸甲等多件,平時群眾也採集了多種文物,如銅尊、方彝、爵、觶、豬羊形車轄等。有的上刻銘文‘‘父甲”、“父已”、“舉父癸”、“婦”、“史”等,為西周奴隸主貴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