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蟻
蜜蟻
蜜蟻又叫釀蜜“小精靈”,屬於蟻科。是若干種不同的蟻科(Formicidae)昆蟲的統稱,共同點是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貯蜜露(蚜蟲或介殼蟲的分泌物)的方法。由許多工蟻將蜜露喂飼一工蟻(供蜜蟻),蜜露存於供蜜蟻的腹部,可使其體積脹到正常腹部的幾倍大。供蜜蟻掛在地下一巢室的頂上,有時可長達數月。蟻群需要貯備的食物時,就刺激供蜜蟻使之吐出蜜露。不同的蜜蟻看來是各自獨立地演化出這種貯蜜方法的。蜜蟻包括許多屬(如Melophorus、Leptomyrmex、Plagiolepis、Camponotus、Myrmecocystus和Prenolepis)。某些國家把蜜蟻視為美味,或整吃或僅食其金黃色的腹部。
蜜蟻
上世紀70年代,生物學家約翰·康威還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一名生物學研究生。指導老師對他說,需要一些蜜蟻,以便與其他國家的螞蟻專家進行交換。之前,約翰·康威曾看到過一種被叫做“蜜蟻”的螞蟻的照片,並知道在土著文化中這種螞蟻被視為神靈,除此而外,他對蜜蟻就一無所知了。於是,他著手研究蜜蟻。
很快,約翰·康威就了解到,蜜蟻能像蜜蜂那樣儲藏花蜜(實際上,螞蟻和蜜蜂都屬於膜翅目昆蟲),與蜜蜂不同的是,蜜蟻將蜜儲存在自己的身體內,體內灌滿了由群內其他工蟻採集來的花蜜。蜜蟻用作採集器或儲蜜罐的器官實際上是一個消化器官,是前腸的一部分,能迅速膨脹成一個大圓球。其他螞蟻的消化器官外都包裹了一層外骨骼疊片,使其無法隨意膨脹,而蜜蟻的胃則能膨大到一顆葡萄那麼大,這說明蜜蟻的消化器官外包裹的外骨骼疊片相對較少。在食物不足時,蜜蟻能將花蜜反芻給群內的其他蜜蟻。對於生活在乾旱環境的生物來說,食物尤顯重要。
蜜蟻
在將澳大利亞蜜蟻與北美蜜蟻進行對比后,約翰·康威發現這兩種蜜蟻在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個頭都非常大;數量都佔到整個巢穴種群的1/5以上;通常都是由剛孵化兩周的年輕工蟻發展而來的。這最後一點常給人造成錯覺,以為只有年輕工蟻才能擔當此任,因為它們的外骨骼還未發育完全,柔軟性很好,其實成熟工蟻也能轉變成蜜蟻。實驗發現,在將蜜蟻移走後,群內長得最大的工蟻便會立即轉變成蜜蟻。
蜜蟻
蜜蟻
蜜蟻
北美蜜蟻與澳大利亞蜜蟻的巢穴的出入口的結構存在很大差別。前者的巢穴的出入口通常位於一個凹坑內,穴口呈圓形狀,看上去就像一座微型火山;後者的巢穴大都沒有這種“火山椎體”,而是將出入口建在mulga樹的樹冠下,上面遮以濃密的茅草。澳大利亞蜜蟻的種群規模在1000~4000個之間,北美蜜蟻的蟻群規模略大一些,每個種群大約有5000個成員。澳大利亞蜜蟻的蟻巢沿水平方向延伸,長度通常超過兩米;北美蜜蟻的蟻巢長不足一米。澳大利亞蜜蟻的巢室散佈於一個較大區域內,從數個垂直通道輻射而出;北美蜜蟻的蟻巢只有一個通道。兩種蜜蟻的巢室的頂部都呈拱形,便於蜜蟻倒掛。巢室離地表至少有20厘米,既可提供保護,又能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蜜蟻
與螞蟻世界中的某些兇猛成員相比,北美蜜蟻和澳大利亞蜜蟻似乎都缺乏那種氣勢洶洶的彪悍勁頭。約翰·康威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些許蜂蜜放置在蜜蟻的巢穴入口處,結果其他種類的螞蟻把出來取食的澳大利亞蜜蟻打得落花流水,並將其趕回了洞中。研究人員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看到一種叫做Conomyrma的雙色蟻將蜜蟻的巢穴圍起來,然後向洞里丟石子,目的是阻止蜜蟻出來覓食。北美蜜蟻以白蟻為食,不同蟻群之間的覓食地經常發生重疊、交叉,雙方難免大動干戈。不過,“戰爭”的結果往往是“溫吞水”——它們主要是通過聚集蟻群數量,展示各種威脅性姿勢,或採用非致命性接觸如推擠對方、向對方傳達威脅性信號等來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力量。如果一方顯得更為強大,“戰爭”很快就宣告結束,失敗的一方將遭到搶劫並成為勝利者的奴隸。
蜜蟻又叫釀蜜“小精靈”,屬於蟻科。蜜蟻的體色有的呈暗琥珀色,有的近乎透明,這說明其體內蜜液組成成分有較大差異。一般來說,暗琥珀色蜜蟻的蜜凌富含萄橞、果糖和微量糖,而透明蜜蟻的蜜液的濃度要小一些,其組成成分主要是糖和水分。
蜜蟻中的工蟻稱為貯蜜蟻。它們終生生活在地下,倒掛在蟻穴里。雨季時,它們的肚子內裝滿花蜜,脹得就像一隻只氣球一樣。到了乾旱時節,它們則排出食物,幫助蟻群度過難關。它們的肚子就是個小貯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