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變
熵變
對於化學反應而言,若反應物和產物都處於標準狀態下,則反應過程的熵變,即為該反應的標準熵變。當反應進度為單位反應進度時,反應的標準熵變為該反應的標準摩爾熵變,以△rSm表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徠們:在孤立體系中發生的任何變化或化學反應,總是向著熵值增大的方向進行,即向著△S孤立0的方向進行的。大家知道,在常壓下,當溫度低於273K時,水會自發地結成冰。環境吸熱后熵值增大了,而且環境熵值的增加超過了體系熵值的減小。
1、熵:體系混亂度(或無序度)的量度。S 表示熵。也表示黑洞中不可用熱量與其溫度的比值。
2. 熱力學第三定律:對於純物質的晶體,在熱力學零度時,熵為零。
3. 標準熵:1 mol物質在標準狀態下所計算出的 標準熵值,用STP表示,單位: J·mol-1 ·K-1
4. 熵的規律:
(1) 同一物質,氣態熵大於液態熵,液態熵大於固態熵; ST q(g) > ST q(l) > ST q(s)
S q H2O (g) > H2O (l) > H2O (s)
(2) 相同原子組成的分子中,分子中原子數目越多,熵值越大;
S q O2 (g) < S q O3 (g)
S q NO (g) < S q NO2 (g) < S q N2O4 (g)
S q CH2=CH2 (g) < S q CH3-CH3 (g)
(3) 相同元素的原子組成的分子中,分子量越大,熵值越大;
S q CH3Cl(g) < S q CH2Cl2 (g) < S q CHCl3(g)
(4) 同一類物質,摩爾質量越大,結構越複雜,熵值越大;
S qCuSO4(s) < S qCuSO4·H2O(s) < SqCuSO4·3H2O(s) < SqCuSO4·5H2O (s)
S qF2(g) < S qCl2(g) < S qBr2(g) < SqI2 (g)
(5) 固體或液體溶於水時,熵值增大,氣體溶於水時,熵值減少;
1. 反應熵變的計算公式
一般地,對於反應:m A + n B =x C + y D
DrSmq = åSq,(生成物) - åSq,(反應物)
= 徠[x Sq,C + y Sq,D] – [m Sq,A + n Sq,B]
6.熱力學第二定律:
孤立體系(絕熱體系)的自發過程是體系熵增加的過程,即:
狀態I ® 狀態II, SII > SI DS = SII - SI > 0
DS > 0,過程自發進行;
DS < 0,逆過程自發進行;
DS = 0,平衡狀態
化學反應的標準摩爾熵變
對於化學反應而言,若反應物和產物都處於標準狀態下,則反應過程的熵變,即為該反應的標準熵變。當反應進度為單位反應進度時,反應的標準熵變為該反應的標準摩爾熵變,以△rSm表示。與反應的標準焓變的計算相似,化學反應的標準摩爾熵變,可由生成物與反應物的標準熵求得。對於反應aA+Bb=eE+dD,有
△rSm一=(eSm一+dHm一)-(aHm一+bHm一)
例3、計算反應203=302在298K時的△rSm一。
【解】查表得Sm=205.1Jmol-1K-1
Sm=238.9Jmol-1K-1
△rSm一=3Sm-2Sm=3�205.1-2�238.9=137.5Jmol-1K-1
答該反應的標準摩爾熵變為137.5Jmol-1K-1
熵變和反應方向
對於孤立體系而言,在其中發生的任何反應變化必然是自發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在孤立體系中發生的任何變化或化學反應,總是向著熵值增大的方向進行,即向著△S孤立0的方向進行的。而當達到平衡時△S孤立=0,此時熵值達到最大。
假如不是孤立體系,則可以把體系與其四周的環境一起作為一個新的孤立體系考慮,熵增原理仍然是適用的。由此可以得出,自發反應是向著0的方向進行的。大家知道,在常壓下,當溫度低於273K時,水會自發地結成冰。這個過程中體系的熵是減小的,似乎違反了熵增原理。但應注重到,這個體系並非孤立體系。在體系和環境間發生了熱交換。從水變成冰的過程中體系放熱給環境。環境吸熱后熵值增大了,而且環境熵值的增加超過了體系熵值的減小。因而體系的熵變加上環境的熵變仍是大於零的,所以上述自發反應是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的。
▪ 阿累尼烏斯方程 | ▪ 氨 | ▪ 螯合劑 | ▪ 螯合物 |
▪ 螯合物 | ▪ 半反應 | ▪ 半微量分析 | ▪ 苯 |
▪比色分析 | ▪ 變異係數 | ▪ 標定 | ▪標準電極電勢 |
▪ 標準曲線 | ▪ 標準溶液 | ▪標準自由能變 | ▪ 表徵 |
▪查依采夫規則 | ▪ 產物 | ▪常規分析 | ▪ 常量分析 |
▪ 沉澱反應 | ▪ 陳化 | ▪ 臭氧 | ▪ 船型構象 |
▪ 醇 | ▪ 磁性 | ▪ 次序規則 | ▪ 催化 |
▪ 催化反應 | ▪ 催化劑 | ▪ 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 | ▪ 單分子消除反應 |
▪ 單色器 | ▪ 氮族元素 | ▪ 滴定 | ▪ 滴定度 |
▪ 滴定分析 | ▪ 滴定誤差 | ▪ 滴定終點 | ▪狄爾斯阿爾得反應 |
▪ 碘量法 | ▪ 電池電動勢 | ▪ 電負性 | ▪電荷數 |
▪ 電化學分析 | ▪ 電極電勢 | ▪電解 | ▪ 電解質 |
▪ 電離 | ▪ 電離能 | ▪ 電子 | ▪電子的波動性 |
▪ 電子構型 | ▪ 電子自旋 | ▪ 定量分析 | ▪ 定性分析 |
▪ 對映體 | ▪多電子原子 | ▪ 多相離子平衡 | ▪ 多原子分子 |
▪ 二氧化碳 | ▪反應的活化能 | ▪ 反應方向 | ▪ 反應機理 |
▪ 反應級數 | ▪反應歷程 | ▪ 反應熱 | ▪反應速率 |
▪反應速率 | ▪ 范德華方程 | ▪ 芳香性 | ▪ 芳香族化合物 |
▪ 放射性 | ▪ 非金屬 | ▪ 非晶體 | ▪ 非均相催化劑 |
▪菲舍爾投影式 | ▪費林試劑 | ▪ 分光光度法 | ▪ 分析化學 |
▪ 分子軌道 | ▪ 分子軌道理論 | ▪分子間力 | ▪ 分子間作用力 |
▪分子空間構型 | ▪ 酚酞 | ▪伏特電池 | ▪ 副反應係數 |
▪ 傅列德爾克拉夫茨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