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母宮的結果 展開

王母宮

西王母降生地

王母宮,又名回山王母宮,乃西王母祖廟,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和其祖廟所在地,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西一華里的“回山”之上。始建於西漢元豐年間,唐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毀於兵燹,一九九二年當地政府基於弘揚文化,發展旅遊出發,由民間經理會第三次籌劃建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配殿等主體建築,一九九年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主神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葯、長壽蟠桃、周穆王、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黃河流域有過積極的貢獻。

供奉神位


西王母
西王母
關於西王母眾說不一,一說西王母姓楊,名回,乃遠古時華夏族西部的一個氏族國首領。另一說是《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自稱是天帝的女兒,戴著圖騰面具統治部落的女首領,而在《漢武帝內傳》中對西王母的容貌描述為:“視之年可30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這裡又將西王母描畫成一位女神、美神。還有四說見於《山海經》中,“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歷及五殘。”是說西王母樣子像人,長著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叫聲很高,披著頭髮,戴著頭飾,主管著自然災害及各種刑罰,是一位非常厲害而讓人敬畏的神靈。第五種說法見於《爾雅》記載,西王母是遠古時華夏族西部的一個氏族國。
1999年在涇川召開的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上,專家比較認同的觀點是: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她是中華民族的女神、美神,西王母逐漸衍變成王母娘娘后,更成為中華民族神殿中的顯赫尊神。涇川既是西王母的出生地,又是發祥地,更是中國最早的祖廟所在地。

主要建築


大殿

王母宮
王母宮
中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它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封年間,就是距今 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之間。氣勢恢宏的王母宮大殿背西面東,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台灣道教信徒的捐資下重建的。1999年,被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這裡為“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和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宮內原主要建築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王母大殿、玉皇閣、周穆王祠、漢武帝行祠、玄帝廟以及望河樓、曉鍾亭、曠如亭等,規制嚴整,氣勢雄壯;后歷經兵燹戰亂,屢毀屢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所重建。
西王母宮分為兩層、三個部分。進門我們看到的第一部分迎面是地宮,布置有書畫作品及西王母文化研究資料展覽,大約300平方米。
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宮的第二部分,由西王母大殿與東王公大殿、三皇五帝殿組成,正好符合中國古代四合院式建築風格。
西王母大殿於1992年農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4年農曆9月12日竣工。耗資100多萬元,主要由台灣松山慈慧堂及信眾捐資修建。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明清古建築風格,斗拱梁枋,明柱迴廊,月台圍欄,外型噴砂,整座殿似漢白玉雕塑而成,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殿內藻井、梁枋、天花等採用金龍和璽彩繪,插枋以上裝飾圖案採用水泥雕塑,噴砂罩面,前後四門上方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圖,中門上方為一元化二氣圖。
王母宮
王母宮
西王母主神塑像四點六米高,面帶慈祥,威儀四方,栩栩如生。左旁站立武像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為青鳥使者。神龕背牆圖案為西華天池,表現為古代西部山水、花草、樹木、牛羊等風光畫面,身後“無極”二字,表述道教真旨,南北山牆兩幅壁畫採用工筆重彩繪製,分別表述有關西王母的六段傳說故事,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次為、射日奔月、降臨漢宮、瑤池宴會、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次為,送疆域圖、蚩尤之戰、派使獻玉。

三皇殿

三皇殿供奉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三位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引《禮緯·含文嘉》)。它集中反映了原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情況。
王母宮
王母宮
燧人氏: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韓非子·五篇》遠古人民“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熟食的情況。伏羲氏: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
又傳說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
神農氏: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相傳遠古人民過著採集漁獵生活,他用木製作耒、耜、教民農業生 產。反映中國原始時代由採集漁獵進步
到農業的情況。又傳說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救人治病。《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
一說他為炎帝。

五帝殿

五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時在三皇之後,夏代以前。最早見於《荀子·非相篇》。關於五帝有四種說法,我們這裡採用的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說法,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都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聯盟的領袖。
西王母大殿
西王母大殿
黃帝:五帝之一,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反阪泉(今河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后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車、文字、音律、醫學、算 術等。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黃帝又被戰國時黃老學派推崇為始祖。今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即指他與炎帝。
又一傳說他為中國古代神話的五天帝之一,系中央之神也。
顓頊:五帝之一,傳說大話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陽氏。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帝嚳:五帝之一,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辛氏,有四妻四子,姜源生棄(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簡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慶都生帝堯,常儀生帝摯。
唐堯:五帝之一,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號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傳曾命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曆法,資詢四岳,選舜為其繼承人。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攝任行政。他死後,即由舜繼位,史稱禪讓。一說堯到了晚年德哀,為舜所囚,其位也為舜所奪。
虞舜:五帝之一,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姓姚,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歡兜、三苗,鯀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諮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撥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一說他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

東王公大殿

關於東王公,據《列仙全傳》記載,木公諱倪,字君明,號玉皇,又有元陽父、木公、扶桑大帝之稱。正月初九降生。東王公,原本指上古時期統治東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以後人們對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廣泛,以為天上有一個天帝主宰人間的吉凶、禍福,因而說把東王公抬出來充當天帝的角色,把東王公人神 化。道教宣稱,“東王公是東華至真至氣所化生、主陽、主父,西王母是西化至妙至氣所化生,主陰、主母,世間萬物是他們倆生化養育的”。這裡把東王公和西王母世俗化,說他們有男女情慾,過著天界的夫妻生活。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了人們對天帝崇拜和道教的宣揚,大力鼓吹“君權神授”,說自已是天帝的兒子,他們的統治是天帝交給的天職。要人們聽天命。他們的宣傳對天帝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唐宋以後,一些文人又把天帝稱玉帝、玉皇,隨之道教又宣稱玉帝統管三界四聖,天界、地界、人界;四生即:胎生、卯生、浮生、化生,是宇宙的總黃帝,所以稱玉皇大帝。這樣,東王公的名字就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玉皇大帝。不過這位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在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他的出現和逐漸定型,是唐宋以後的事。
在東王公身邊的兩位侍者,一名金童,一名玉女。相傳東王公自幼喜歡吃大棗,故而金童手捧一盤大棗侍奉在東王公身邊。東王公手下有四大天王,分別為增天天王,職風:廣目天王、職調;多聞天王、職雨;持國天王,職順。他們合起來,統領宇宙萬物的風調雨順,也是我們老百姓所祈求的最高幸福。
王母宮山
王母宮山
東王公內牆上的壁畫。南牆上有三。一是說木公初形,即東王公早期的神態。據《神異經·東荒經》記載,東荒山中有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二是石室相公。據《神異經》記載,世有大鳥名:“希有”,一遮東華,一遮西華。鵬鳥立於天柱之上,東王公與西王母在大鵬鳥背每年在回屋相會一次。來時東王公乘坐一龍車,西王母乘坐一虎車。三是金母誕生。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 為,宇宙是一團凝聚的元氣,處於混沌狀態,就像一個雞蛋。這團氣體中有一種靈性,這個靈性就是盤古,後來開始演化,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盤古的靈氣在天上(道教稱元始天尊),地上的岩石同滲出的積血生成太元玉女,元始天尊與太元玉女血氣相通,在天界進一步演化,天界的靈氣得以運轉化為陰、陽二氣,陽氣稱東華至真之氣,神名叫東王公,陰氣稱西華至妙之氣,神名叫西王母。
北牆壁畫也有三副。第一副描述的是金童傳書。據《仙傳拾遺》記載,昔漢初小兒於道歌曰:“著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皆不識,唯張子房知之,乃再拜之,曰:“此東王公之金童也。蓋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第二幅畫講的是東王公其人。東王公演變成道教神靈的故事,號玉皇(詳見東王公解釋)。第三幅畫講的是玉女抱壺的故事。東王公和玉女戲耍,東王公持箭,玉女投壺,箭投進壺者,天為之笑。
東王公大殿始建於1995年,建成於1999年。耗資180多萬元,大部分資金都來自台灣朝聖信眾的捐款。

旅遊看點


後花園
西王母的後花園,這是大殿的第三部分。它由一個圓型的水池及四個花圃組成,象徵著遠古時代西王母宮的大花園,往前走是祭台,主要是供宗教祭天和平時遊人休息覽勝的場所。
瑤池
瑤池位於回山南麓,相傳是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大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築“夜月亭”為古涇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圓之夜,前來觀景賞月者,絡繹不絕,瑤池水為天然礦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
瑤池溝是最具神秘意味的所在。沿溝拾階而上可以攀天梯,到達王母宮後山。這裡林木繁盛,遮天敝日,冬景蒼松纏腰,春桃紅杏白,迎春花開,是您踏春的最好選擇。夏日涼蔭遮暑,是您消閑消暑最好去處。這裡植被豐富,有冠木及名貴樹木達上百種,是涇川多年堅持義務植樹的縮影。溝內有靈官廟,三霄殿(子孫宮),還有一處西王母早期穴居修鍊的窯洞、花園等建築群。從這裡直達王母宮有兩條路供您選擇,一是乘車沿景區道路直達王母宮,二是沿溝西進攀援上山到王母宮,兩條路徑自有不同的感受。
回屋
回屋位於回山之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灣三重市鳳德玉寶殿一行三十餘人拜謁西王母於回屋,拍得顯靈神光。
石窟
王母宮石窟位於回屋旁,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距今約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窟內為方形中心塔柱,雕有大小佛造像200餘尊,窟外建築為木質四層凌雲飛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十分莊嚴。
宮山曉鍾
懸鐘為金代大安鐵鐘,原為山下回山佛寺遺物,現懸掛於王母宮山頂的鐘亭內,屬省級文物。大鐘鑄於金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鍾高2.5米,口周長4.6米,厚0.13米,重約萬斤。鐘身分5層,鑄飾銘文和圖案。從上至下,第一和第五層為蓮花圖飾,第二層為:“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四言吉語,第三、四層為銘文32方,記所供奉的八大菩薩法號,僧人、供養村社名,還有一方女真文字的銘文,它是涇川有女真完顏後裔聚居區的見證。宮山曉鍾,已成為涇川的一大象徵。
回山王母宮頌碑
在涇川縣回山腳下的西王母文物管理所有這樣一塊石碑。這是一塊宋代碑刻,名叫“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也叫“陶谷碑”、“天聖碑”。全碑通高2.83米,寬0.83米,厚0.18米。碑額梯形,上刻五寸篆書“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文為篆書,二十行,每行四十六字,由於年代久遠,現在碑文殘缺140餘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回山道教遺物,曾被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報道。
南石窟寺之碑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魏永平三年(510),涇州刺史奚康生開鑿南石窟時所立。碑為灰砂岩質,高2.25米,寬1.3米。碑文魏書,詳載涇州開鑿南石窟的情況和對佛的贊語。記載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開鑿南石窟的經過,雕有二龍戲珠的碑首現存北京大學。
鎮海寺蒙文碑
鎮海寺蒙文碑原在徑川縣鎮海寺中,現移置於縣文化館的碑亭內保存,是研究我國元代歷史、政治、佛教史和古代蒙古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據考證,此碑始建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碑呈圓形,已殘缺,有荷花雕飾,龜形座。通高1.85米,寬0.86米,厚0.24米。正面碑額陰刻直書四個漢字“鎮海之碑”。正面上端為真體八思巴文(元史上稱為蒙古新字和國字)。內容系記載元世祖忽必烈頒發的保護鎮海寺和僧侶的聖旨。下面的漢文則直書建碑人的姓名、官職。背面的漢文已模糊不清,很可能是蒙文的漢譯。鎮海寺蒙文碑是省級保護文物

祭祀活動


1999年亞細亞民俗研究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在涇川舉辦了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120多名專家學者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學定位,命名涇川為“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遺存成為涇川聯繫國內外的一個安全紐帶。2005年在涇川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西王母論壇,又一次將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涇川,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確定“台灣涇川西王母之旅·涇川回山西王母祖祠”為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考察基地,會長到會授了證書。這足以說明涇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為聯繫海峽兩岸兒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紐帶,成為華夏兒女不爭的事實。2006年,論壇即將在台灣召開,並逐年在台、涇兩地輪流舉辦。
西王母是我國三皇五帝時代之先的一個原始部落的名稱,也是中國西部的地域概念,《爾雅·釋地》中有“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的記載,後來又成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長的專用名,因此西王母確有其人。吳晗說:“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躍在陝、甘高原一帶的戎族或西戎的別名。從《史記》、《漢書》等古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秦漢以前,中國西部的涇、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帶,有“回城”、“回中宮”、“回中道”等一系列與“回”字有關的地名和建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即今平涼崆峒山,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中山,簡稱回山。秦始皇所經過的“回中”,應是指今天的涇川一帶。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記上》中寫道:“西王母姓楊,諱回,治崑崙西北隅。”這句話,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說明為什麼涇川稱為回中,山也被稱為回山。《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應該也是涇川回山。據《漢武帝年譜》統計,漢武帝劉徹從45歲到67歲的22年間,曾11次到涇川,其目的就是為了會見西王母。唐代詩人胡曾的《回中》詩中寫道:“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這首詩不但指明了回中與涇州是一個地方,而且道出了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訪王母的歷史事實。可見,至遲在唐代,涇川回中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唐代詩人沈亻全 期、盧照鄰、陳子良、李白、李賀及宋代詩人陸遊、元代劇作家湯顯祖等以《樂府詩集》鐃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稱為題,寫了不少詩作,都提到了回中。當然,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於開成三年落榜后遊歷涇川回山瑤池時所作的《瑤池》一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這些足以說明唐代的人們認定涇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發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淵明、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有詠西王母的詩句。
至於清代,譚嗣同過涇川,留下了“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的詩句。1942年,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到涇川,為王母宮題寫了一副對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
涇川回山西王母祖廟廟會
農曆三月二十日,是涇川回山西王母祖廟廟會,來自台、陝、豫、隴東的遊客和滬、鄂、川、浙、蘇、寧的客商6萬多人朝聖謁祖、貿易經商。廟會使回山和縣城數次出現人流蜂擁、水泄不通的空前盛況。涇川現存宋開國元老陶谷碑記載,農曆三月是宋開寶年間重修王母宮竣工之月,其時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相沿成習,已傳承一千多年。
西王母游牧(羌、戎)民族圖騰為虎,中原農耕民族圖騰為龍,兩大民族共融為龍的傳人之後,西王母被尊為中華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文化古老原始,五千年間積澱於三千里崑崙之間,形成了神話區和信仰區,即以傳說為形式,給周秦之先的新疆、青海留下了豐富的神話遺存;以祖先崇拜為形式,給周秦之後的涇川地區留下了祖廟、廟會隴山之東的涇川遺存,因隴山是上古中原與西部勢力的分界,長期處於兩大民族交融之地,故從漢代起,西王母祖廟矗立於涇川回山,內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從這裡起源。中國民俗學會專家烏 丙安、陶立璠等評價說: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涇川西王母廟會是最早最大的。
2008年廟會前夕,恰逢馮驥才發起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由山東電視台承擔的工程項目 360集電視系列片《中華民俗》攝製組把西王母廟會作為經典民俗,趕赴涇川拍攝了精彩內容,如西王母法會、西王母瑤聖水采水儀式、飲聖水、品王母宴酒、小吃、嗩吶、小曲、社鼓表演。台灣數個朝聖團頂禮膜拜。至5月2日夜,廟會活動高潮迭起,外地客商生意興隆,使今年廟會成為規模最大、人氣最盛的一屆,活動凸現出中華民族崇拜女性人文祖先西王母,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謁祖朝聖、民眾親和、愛國愛家的時代氛圍。
王母廟會信俗
西王母(太真王母)廟會始於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農曆三月二十,至今已傳承了1043屆。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宮竣工慶典而形成的上層、民眾參與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娛人活動為主題的民俗文化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和工藝、技能、商貿、飲食、文藝展銷展演等諸多元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廟會,涇川城區居民傾家出動,鄉下農民成群結隊湧向縣城;豫、晉、陝、甘、寧各地客商和王母信眾慕名參會。當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為壯觀,最多時達到十多萬人。近20年來,每屆王母廟會都有各國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採風,海內外華人,尤其是台灣同胞組成的聲勢浩大的王母朝聖團前來朝聖。廟會慶典活動主要有取水、法會、放河燈、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紙、刺繡、小吃等展銷。2009年,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廟會信俗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人詩詞


清·謝閆祚的詩《宮山曉鍾》贊曰:
推簾月色尚溶溶,萬籟蕭然聽早鍾。
隔水一聲傳激越,傍山萬木響玲瓏。
驚殘枕上華胥夢,冷盡人間名利胸。
王母祠前花正放,定應添得曉妝濃
漢樂府《上之回》首句:“上之回所中”
《樂府詩集》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上之回》詩:“前旆(pèi)拂回中,後車臨桂宮”。
《樂府詩集》載南朝張正見的《上之回》詩:“林光稱避暑,回中乃吉行”。
《古詩源》載隋代蕭愨(què)的《上之回》詩:“發軔城西畤,回輿事北游”。
唐陳子良《上之回》:“承平重遊樂,詔蹕上之回”。
唐沈佺期《上之回》:“制書下關右,天子問回中”。
唐盧照鄰《上之回》:“回中道路險,蕭關烽侯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
唐李白《上之回》:“秋暮瑤池宴”,“金輿向回中”。
《全唐詩》的胡曾的《回中》:“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欲問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
陶谷碑:“王母事迹其來久矣,名載方冊,理非語怪”。“位冠上宮,福流下土,則回中有王母之廟,非不經也。年紀寢遠,棟宇毀壞,壇欹杏朽,蔽荊棘於荒庭,井廢禽亡,噪鳥鳶於古堞”。“漢武之禱靈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飛廉之館以望懸圃,故樂章有《上之回》曲”。
南宋陸遊的《上之回》:“咸陽宮闕天下壯,五更衛士傳雞唱。城門洞開鑾駕出,回中更在雲霄上”。
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載:“王母西真宮,在涇州回中山,漢元封元年建,宋學士陶谷撰文,元季(張鐸的字)重修”。
明彭澤《重修王母宮記》碑載:“宮在涇原西五里回中山巔,祠所謂王母宮,蓋古迹也。世傳周穆王、漢武帝皆嘗與王母會,故有是宮,又謂之王母宮”。“第茲宮為吾郡千餘年之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