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門街道的結果 展開

海門街道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下轄街道

海門街道是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位於長江入海口北岸,東臨黃海,南依長江。海門街道是原三鄉一鎮(秀山鄉、新海鄉、江濱鄉、海門鎮)的合併鄉鎮,是海門區的城關鎮。2013年1月14日,撤鎮設街道。轄區總面積73.02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9萬人,農民承包耕地3.6萬畝,人均耕地0.73畝。轄區內有九個農貿市場,海門街道土地資源豐富,水域面積也較大。全鎮除種植傳統的稻麥油菜大宗作物外,依據市區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生產,成了全市大棚蔬菜、露地蔬菜最大的“菜園子”,有番茄、葫蘆、黃瓜、茄子、辣椒、韭菜等20餘種蔬菜,經濟林果主要有銀杏、桃、梨、葡萄等,水域盛產鰱魚、青魚、鯽魚等水產品,大力發展了蝦、蟹、甲魚等特種水產品。

歷史沿革


2012年末,將原海門鎮秀山、沙東、張北、城興、振邦、占仁、雙橋、中海、岸角、培新、雙高、利北、建南、富三14個行政村和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向民路、大同新村、海興路、海西路、育才路、獅山路、擁軍路、人民西路、海南新村、城北新村、五港新村、張南新村、日新新村、長江新村、海影新村、月亮灣、東風新村、青海新村、通源路、民生新村、海東、源東、濱順路、絲綢路、中南、理想城、海北、港南、嘉陵江31個居委會,原德勝鎮文俊、德新2個行政村,原三星鎮陶港、補南、高橋3個行政村,合併設立海門街道,辦事處駐原海門鎮秀山西路581號。同時將海門市神舟科技高新區更名為海門市海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海門街道實行“以區帶街”管理體制。(註:將原海門鎮的大興、兄弟、三和、三南、三江、新遠、三圩、高店8個行政村和證大、濱江花園、和誼街3個居委會,以及沿江淡水養殖場、種羊場、畜禽良種繁殖場、棉花原種場合併,設立濱江街道)
原海門鎮為江蘇省海門市轄鎮,市政府駐地。位於市境西南部。2010年,面積97.4平方千米,人口17.5萬人,下轄神舟科技高新區管理委員會,4個辦事處,18個社區、19個行政村。336省道公路過境。古迹有清代獅山書院、天主教堂等。1949年設茅家鎮,1958年改公社,1992年張新海鄉、秀山鄉併入建海門鎮。1996年,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14.6萬人,轄沙東、張南、海新、棉場、培民、季東、橫西、先進、日新、雙村、秀山、牡丹、日東、季港、高店、崇實、圩角、圩西、新窯、連西、連東、新元、新德、振邦、搭南、海北、異亭、城興、通北、城北、張北、海西、五港、海南、長江漁業等36個行政村和大同街、城中街、復三街、西郊、擁軍路、實小街、復興街、獅山街、解放街、建國街、通源街、海興街12個居委會。2003年,海門鎮轄通源路、青海路、擁軍路、獅山路、育才路、人民西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向民路、大同新村、海興路、海南、城北、海西14個社區和雙橋、占仁、城興、張北、振邦、張南、高店、五港、秀山、日新、沙東、中海、民生13個行政村;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轄海東、源東、濱順街3個居委會和利北、富三、建南3個行政村。2011年,海門鎮與三和鎮合併設立新的海門鎮,面積109.5平方千米,人口20.1萬人,轄19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海門鎮秀山西路581號。2012年撤校合併為海門街道。
原江濱鎮1949年設時新、新建、新民和新東等鄉,后合併置江濱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設鎮。1996年,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江濱、連沙、占仁、八南、雙橋、建西、建東、源北、新東、利北、建南、源東、富北、柿樹、富三、為民、柿南、民生、永久、大橋、富南、中海、民東、江沙24個行政村。2012年撤銷合併為海門街道。

行政區劃


為江蘇省海門市轄街道。位於市境西南部。面積100.62平方千米,人口20.45萬人(2012年)。轄31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

代碼及分類

(轄19個社區、19個行政村)320684100:
代碼名稱
001111擁軍路社區
002111獅山路社區
003111育才路社區
004111人民西路社區
005111解放西路社區
006111解放中路社區
007111向民路社區
008111大同新村社區
009111海興路社區
010111海南社區
011111城北社區
012111海西社區
014111五港社區
015111日新社區
017111張南社區
018111長江新村社區
019111海影新村社區
020112月亮灣社區
021112和誼街居委會
200220雙橋村
201220占仁村
202112城興村
204220振邦村
206220高店村
208220秀山村
210112沙東村
211220中海村
212111張北村
213220三圩村
214220岸角村
215220培新村
216220雙高村
217220大興村
218220三和村
219220兄弟村
220220三南村
221220三江村
222220新遠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39713
65623
74090
家庭戶戶數47970
家庭戶總人口(總)126367
家庭戶男59394
家庭戶女66973
0-14歲(總)24412
0-14歲男12325
0-14歲女12087
15-64歲(總)103843
15-64歲男48238
15-64歲女55605
65歲及以上(總)11458
65歲及以上男5060
65歲及以上女639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2180

經濟


海門街道將著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集約發展

一是更加突出集約發展,提高工業經濟運行水平,重點打造家紡、建築材料、機械和冶金壓延等四大主體經濟板塊,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增長極。

招商引資

二是更加突出積聚吸納,提高招商引資水平。2008年確保合同利用外資28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00萬美元,通過企業的有效投入和自主創新,培育28家超億元企業。

突出項目

三是更加突出項目立街道,大力實施項目年活動,形成一、二、三產齊上項目的發展格局。

產業結構

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形成了一些特色:一是蔬菜瓜果面積全市最多;二是養殖業實際數量全市最多;三是海門街道財政支持農業項目投入的力度全市最大;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最多。2006年,海門街道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億元,財政收入3.4億元,農業總產值3.44億元,農業增加值1.9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77元,在全國千強街道鄉鎮考評中,繼續名列前茅。該街道還先後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街道先進街道”、“江蘇省文明街道”、“江蘇省科技先進街道”、“江蘇省百家名街道”、“江蘇省體育先進街道”。

街道統籌

四是更加突出街道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激活民資進入生產性領域,全年引進民資超過2億,新增民營企業500家,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

文化


特色農產品

玉米、黃豆、蓮花、水產、鮑魚。

社會


區域優勢

是更加突出區位優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市民就業問題。

項目建設

海門街道工業經濟實現歷史性大突破,在海門市各街道、鄉鎮率先實現工業產值、銷售收入雙雙超百億。1-9月份,海門街道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4億元,利稅6.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1.9%、82.2%、121%。堅持以項目為中心,引進大項目實現大發展是海門街道發展工業經濟堅定不移的戰略。充分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3個工業集中區,瞄準重大項目,強化組織運籌,提升了承載項目尤其是大項目的能力。海門街道每年引進百餘個項目,其中超千萬元項目佔70%以上。海門街道新引進工業項目101個,其中超千萬元以上的項目30多個。已有90個項目竣工投產,完成投入12億元。入駐北海工業園區總投資8000萬元的新威力液壓件廠2008年下半年投產以來,已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利稅2000萬元。近兩年新投產的項目實現產出佔總量的60%。引進大項目,一批新的骨幹企業的誕生,有效地激發了原有企業,尤其是骨幹企業的發展熱情。海門街道通過引導、支持,骨幹企業家在發展觀念上由原來不想投入,轉為加大投入,加快發展。近年來,二化廠先後投資1億元,研製開發二B酸、精細化工產品和各類中成藥片劑,1至9月份實現產值2.88億元,銷售2.73億元,同比均增長50%以上。凱盛家用紡織品公司將銷售點前移,在中國各大中城市設立專賣店,及時掌握市場前沿信息,先後投入6000多萬元,有效擴大生產規模,產品由原來單一的被套拓展到床墊、廚衛窗飾用品等10大系列,品種達300多個,使企業由3年前銷售不足千萬元猛增至目前的2.5億元。海門街道30家骨幹企業產銷增幅均在50%以上。

城鎮建設

2007年海門街道負責拆遷的任務很重,張謇大道、南海路綠化工程、海門河拓寬改造工程拆遷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拆遷戶700多戶。鎮黨委、政府採取“一戶一策、一人一策”的辦法來解決,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拆遷帶來的實惠,感受到拆遷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海門街道將拆遷與農民集居區建設相結合,集居區建設與解決貧困戶住房相結合,加快推進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月亮灣建設進程,推出不同房源,讓每個拆遷戶各得其所。推出農民經濟適用房和農民解困房,讓一些貧困群眾在集居區能買得起房。2007年海門街道財政收入將達到4.5億元。政府有了錢袋子,為老百姓辦實事有了基礎。海門街道加大財政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資源優勢,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社會事業,引導能人捐資建設實事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的敬老院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海門市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公寓式敬老院;總面積均在700平方米以上的村級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快速推進。海門街道累計投入2500多萬元,新建和改造各類橋樑41座,修築水泥路面38公里、沙石路面70公里,改造自來水管2萬多米,疏浚村級河道1150條,合計土方234立方米,改造草危房415間。全街道中小學的硬體全部達到“六有工程”的規定要求。建立了南通市首家街道、鄉鎮文聯。救災救濟、農村低保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三老”優扶對象、農村五保戶政策得到全面落實。醫療網點遍布全鎮,村村建立了社區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農民參保率達85%以上。農村有線電視用戶達10109戶,門樘入戶率達90.5%。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妥善處理社會不穩定因素,廣大群眾生活富裕、安居樂業。

文明創建

海門街道興建了濱河廣場、街道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和退休人員活動中心,並在中海村率先建起了南通市第一個農民公園。海門街道共有23個健身場所和51個晨練點、晚練點,全民健身的熱潮蔚然成風。重視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投入300餘萬元用於村部建設和改造,建成的服務中心集農資、醫療、健身、閱覽等功能於一體,在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也為文明創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陣地保障。廣泛開展“達小康、促和諧”創建活動,和諧機關、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創建營造了濃厚的和諧創建氛圍,取得了良好的創建效果。“八榮八恥”學教活動、“知榮明恥”歌詠比賽、“高亢做事、大氣做人”徵文演講比賽、關愛兒童成長的“親情牽手”活動等廣泛開展。深入開展扶貧助弱活動。落實了23個幫扶單位,先後使150多名特困生順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茅街道建立了海門市首家社區慈善超市。持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街道社區藝術團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已擁有創作、歌舞、聲樂、曲藝、體操等70多人組成的7個演出隊,以“四進社區”、“五進農家”活動為載體,各項演出達170場次,觀眾20萬人次,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紮實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組織全街道各部門各單位學習《海門市公民文明素質提升教育讀本》和《海門市文明出行守則》,發放《致全街道公民的公開信》和《文明出行倡議書》,組織開展“講文明、除陋習、迎盛會”、“小手牽大手,文明同步走”、“文明出行”等專項教育活動,使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升,在豐富多彩教育活動的引領下,通過方興未艾的文明社區、文明家庭創評,全街道文明新風盛行,湧現了“愛心大使”萬頃波、“好支書”施廣如等各類精神文明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