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蟲劑

驅蟲劑

以驅蟲葯為主要成分的方劑稱為驅蟲劑。

簡介


● 英文名稱:Anti-helminthic Formula/Worm-expell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治蟲之法,雖當去蟲,而欲治生蟲之本以杜其源,猶當以溫養脾腎元氣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景岳全書·雜證謨·諸蟲》)

名詞解釋


● 以驅蟲藥物為主配伍組成,具有驅蟲或殺蟲等作用,治療人體寄生蟲病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以驅蟲葯為主組成,具有驅蟲、殺蟲或安蛔等作用,治療人體寄生蟲病的方劑,統稱為驅蟲劑。

驅蟲劑的適用範圍

● 驅蟲劑主要用於治療體內寄生蟲所致諸病。常見的有蛔蟲、蟯蟲、鉤蟲、絛蟲等消化道寄生蟲。這些寄生蟲病共有的癥狀包括臍腹疼痛,時發時止,面色萎黃,或有蟲斑,嘔吐清水,舌苔剝落,脈象乍大乍小等。若遷延失治,日久則見形體消瘦、不思飲食、精神萎靡、肚腹脹大、青筋暴露等疳積之證。
● 不同的寄生蟲病,有其獨有的特點。蛔蟲為病,可見耳鼻瘙癢,口內有紅白點,夜間磨牙等;蟯蟲為病,可見肛門作癢,兒童多見;鉤蟲為病,可見患者嗜食異物,四肢無力,面色萎黃,浮腫;絛蟲為病,可見患者大便出現白色蟲體節片。

驅蟲劑常用配伍及代表方劑

● 主葯:驅蟲劑通常以驅蟲葯為主組成,如使君子、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鶴草芽、雷丸、榧子、蕪荑、烏梅等。針對不同的寄生蟲病,選用的驅蟲葯亦有所側重:蛔蟲宜首選使君子、苦楝皮、鶴虱、蕪荑,蟲積腹痛宜首選烏梅;鉤蟲宜首選榧子、貫眾等;絛蟲宜首選檳榔、南瓜子、鶴草芽、雷丸等。
● 常見配伍:配伍大黃等瀉下藥以促進蟲體的排出;兼寒證者,配伍乾薑、吳茱萸等溫中散寒葯;兼熱證者,配伍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葯;伴脾虛者,配伍人蔘、白朮、甘草等健脾益氣葯;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配伍散寒、清熱、補益葯,以全面兼顧。
● 代表方劑:烏梅丸、化蟲丸、理中安蛔湯、連梅安蛔湯、布袋丸等。

驅蟲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驅蟲劑應注意以下幾點。
● 宜空腹服,忌食油膩。
● 某些驅蟲葯含有毒性,應注意用量,且不宜連服,以免中毒或傷正。
● 某些驅蟲葯有毒且攻伐之力較強,故年老體弱者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 治療時宜結合糞便檢查,根據蟲卵辨證選用驅蟲劑。
● 驅蟲后,要注意調理脾胃。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