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脹

耳脹

2.肝經濕熱型:證見耳內閉悶,聽力下降,耳鳴,耳膜外隆,伴頭身沉重,苔白膩,脈滑。 5.腎陽虧虛型:證見聽力下降,耳鳴、伴腰酸肢冷,面白體倦、納少便搪,尿頻,舌淡苔薄,脈細弱。一、可選用的西藥1.局部治療:(1)2%酚甘油:滴耳,每日3次。

簡介


● 英文名稱:Ear Distens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耳鼻喉口齒科

古籍摘選


● 何謂耳脹?耳中作脹之病,是謂耳脹。(《大眾萬病顧問·下冊》)

名詞解釋


● 以急起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表現的耳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耳脹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臨床表現

● 本病主要癥狀為單側或雙側耳內脹悶堵塞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自聽增強或耳鳴等表現。
● 相關檢查可見外耳道正常,鼓膜正常。有時也可見到以下異常,如鼓膜呈微紅或橘紅色、內陷,有時還可透過鼓膜可見到液平面或液氣泡。其病程久者,可見鼓膜極度內陷、粘連。其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亦可聽力正常。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病因病機與濁氣上逆,阻塞清竅有密切的關係。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其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 風邪襲肺:本病患者大多生活起居不慎,寒暖不調,因而風邪乘虛而襲肺,造成耳竅經氣痞塞而為病。
● 肝膽濕熱:本病也可因七情所傷,造成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濕熱內生,循肝膽之經上蒸耳竅而為病。
● 脾虛濕困:本病還可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造成脾之運化不利,濕濁不化,上困耳竅而為病。
● 氣血瘀阻:本病慢性者可因邪毒滯留,日久不去,阻於脈絡,造成氣血瘀阻,耳竅經氣閉塞而為病。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粘連性中耳炎等疾病與本病較為類似。
● 三者均可出現耳內悶脹感或閉塞感,患耳疼痛,聽力下降等臨床表現,與本病表現較為相似,因此可參考本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耳脹與外耳道阻塞

● 二者均可出現患耳脹悶堵塞感。但外耳道阻塞是由耵聹或異物所致,相關檢查可見耵聹或異物。二者可依此進行鑒別。

治則治法

● 本病伴有鼻塞者可外用疏風通竅作用的藥液滴鼻。
● 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張、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置管等方法均對於本病有較好的效果。

預防調護

● 本病患者應加強生活調養,增強體質,積極防治感冒等疾病。
● 患傷風鼻塞及其他鼻病出現嚴重鼻塞時,應避免乘坐飛機或者潛水,以防止本病的發生。
● 應掌握正確的擤鼻方法,避免邪毒入耳。
● 應重視本病的宣傳教育,以便對於本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蓬。中醫耳鼻喉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