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傳臚

對讀書人來講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金殿傳臚”對於讀書人來講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當時,人們把中進士比作“鯉魚跳龍門”。一旦“黃榜”題名,便身價百倍,高官厚祿接踵而來。統治者就是這樣用功名利祿來籠絡讀書人。

明代殿試地點在“奉天殿”,不是“太和殿”。明代皇宮裡沒有“太和殿”。清代開始,才將奉天殿改為太和殿,並在太和殿傳臚,至乾隆時,改為在保和殿

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科舉有“鄉試、會試、殿試”三種。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前進行的屬國家最高一級的國家考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和籠絡知識分子,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
明“殿試”,在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
這種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時間一般在春季農曆三月。只有取得貢士資格才能進宮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獲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還要親自過目,考中的被賜予進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列第一甲第二名叫“榜眼”,列第一甲第三名的是“探花”。

活動內容


殿試兩天後,皇帝召見新考中的進士。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天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後與王公大臣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

歷史發展


“金殿傳臚”直到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我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一同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