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村

貴州六盤水市盤縣四格鄉坡上村

坡上村,坡上村地處高寒山區,土地瘦薄,無礦產資源,屬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四格鄉。坡上村地處高寒山區,土地瘦薄,無礦產資源,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

簡介


2005年以前,坡上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全村22個村民組1100多戶4000多人,貧困人口佔四分之一,人均佔有糧食、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80公斤和1500元。基礎設施較為落後,通往村子里的道路只有6公里的便道,生產生活物資運輸主要靠人背馬馱。

經濟發展


從2005年確定了以馬鈴薯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后,現在的坡上村,交通便利、村容整潔、生產發展、生活改善、鄉風文明。2008年,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400畝,總產鮮薯1.68萬噸,產值達1176萬元,馬鈴薯年銷售收入接近600萬元,成為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人均佔有糧食從2006年的280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56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008年2220元。
短短几年間,坡上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主要體現在: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修建了10公里長的通村公路,村民組通路率達到97.2%。6公里長的機耕道(標準較高)貫穿馬鈴薯生產基地,即將油化的旅遊公路蜿蜒通往坡上牧場。家家戶戶通了電,用上了自來水,廣播電視、移動通信覆蓋全村。

農業發展


——結構調整加快推進。過去該村玉米的種植面積佔了70%,種玉米加上套作豆類,畝產值不到500元。該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000多畝,佔耕作面積的70%,畝產值突破1200元,馬鈴薯產業成為農戶增收的一大支柱。他們在發展馬鈴薯的過程中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廣優良品種。引進了10餘個優良品種進行試驗推廣,建立了商品薯和種薯基地,並爭取到農業部“一村一品”項目支持;二是推行高產示範栽培。面積從3000畝發展到5000畝,最高畝產超過了3000公斤;三是發展種植大戶。馬鈴薯種植面積在23畝以上的大戶超過了40戶,如村民楊德漢2007年種了27畝馬鈴薯,僅在馬鈴薯上就收入3萬元,家裡蓋起了2層的小樓房。此外,坡上村還大力實施種草養羊項目,人工種草4000餘畝,羊存欄數達到4000隻,戶均3.6隻;推廣肉牛養殖,牛存欄數達到1700餘頭,戶均1.5頭;生豬存欄數3400頭,戶均3頭。
——群眾生活明顯改善。馬鈴薯年銷售收入超過800萬元,成為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外出打工270人,每年的打工收入200多萬元。2007年該村人均佔有糧4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2.8%和20%。該村靠出售馬鈴薯換回大米,90%以上的人家都吃上大米,家家都能殺過年豬。電視機、洗衣機、電飯鍋等電器成了農戶家中尋常物件。
——村容村貌整潔靚麗。改造茅草屋、危舊房321棟,一座座嶄新的農家小院、花園式樓房掩映在綠樹之中,村委會周圍硬化了的串戶道路乾淨整潔,村裡還配備了專人打掃道路衛生;建池、建廁、改廚、改圈“兩建兩改”改變了該村過去糞草亂堆、牲畜亂跑、污水亂流的狀況,環境衛生大為改觀。

發展未來


——鄉風文明程度提升。過去,該村家庭、鄰里糾紛經常出現,偷牛盜馬現象時有發生。現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文明程度也有了提高。近年來,該村的民事糾紛僅發生了幾樁,偷牛盜馬的現象不復存在,兩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廣大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講文明、揚美德蔚然成風。2008年汶川地震后,村民們慷慨解囊,主動為災區捐款8000餘元。因工作出色,坡上村先後被授予市級民主法制示範村、盤縣2005-2007年度文明村、平安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