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井

風井

風井是礦井專門用於通風的井筒。進入新風的井為進風井;排出污風的井為出風井。每個井田設置的風井數目,與採用的通風系統及風井布置方式有關,每個通風系統至少要有一個進風井和一個出風井。進風井可以是罐籠井、串車提升的斜井、斜坡道或主平硐,也可採用專用進風井。出風井一般為專用井筒,斷面多數為圓形;直徑一般為3~5m。

風井相關概述


除了主井和副井兼作通風用外,絕大多數礦山還開鑿了專用風井,一般都是用作排除污風用的迴風井。當主井、副井兼作通風用時,應注意箕斗井不宜作為進風井,以免箕斗卸載時飛揚的粉塵污染新鮮空氣。而經常通行人員及車場,經常有人工作的井筒,不宜用作排除污風用的迴風井,以免影響工人健康。我國金屬礦山一般都是利用罐籠井作為進風井,專用的通風井作為出風井。但也有的礦山,採用了專用風井進風,以簡化通風管理和防止風速大、溫度低的冷空氣影響上下班候罐人員及操作人員的健康。

風井設計的一般原則


(1)風井設計首先應滿足通風要求,井應遵守《冶金礦山安全規程》中的有關規定。
(2)風井設計是在採礦、礦機等專業委託資料提交後進行,井帽部分還要注意與土建專業的銜接。
(3)主迴風井一般不應用作正常生產時的輔助提升井和主要人行通道。
(4)主迴風井可以用作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當作安全出口時,井深在300m以內設梯子間(梯子間應封閉),當井深超過300m時應設緊急提升設備。
(5)裝有扇風機的出風井井口必須嚴密封閉。

風井位置選擇


選擇風井位置和主、副井相似,大多數條件完全一致,如地質條件、煤柱煤量、勘探程度、初期工程量、佔地面積、交通運輸以及防洪設計標準等,都要共同遵守。
風井與主副井區別,多數沒有提升設備,不受運輸條件制約只需解決施工臨時運輸。選擇位置時主要應按通風要求,井盡量與總迴風道直接溝通,以減少通風工程和阻力消耗。
(一)風井位置與通風系統
一般大中型礦井,如單翼走向長度超過3公里,阻力消耗太大,不可能始終依靠中央式通風,必須設置分區風井。但是絕大多數中小型礦井,當沒有建設小風井條件或走向長度每翼均小於2~3公里時,則很少採用對角式或分區式通風,除非高沼氣礦井或巷道壓力大維護困難外,均採用中央式通風。
風井位置與總迴風道布置有密切關係。如果煤層傾角小於120°,用盤區上下山開採,總迴風道與運輸大巷靠近布置,自然要考慮中央式通風。如果傾角大於120°,總迴風道設在採區上部邊界,要用主井迴風必須打平石門,是否採用中央邊界式或中央邊界與中央式混合通風更有利,要通過比較決定。只有當風量很大、井田走向長達6~8公里時,後期才能考慮採用對角式風井。
(二)風井有效半徑
井田內風井總數設置多少,決定於每個風井的有效範圍和井筒深淺,如煤層賦存較深,專用迴風井的有效半徑大致控制在3公里左右。
實際風井的有效範圍受很多因素影響,上述控制範圍是按目前通風機能力和正常的採礦、地質條件大致擬定的。因為走向長度不一定等於風路長度,至於井下巷道壓力大小及其他特殊問題在開井之前無法準確預見。開拓設計的重點應該使初期通風系統簡單,少開風井,縮短風路,適當增大通風機能力。

進風井與出風井的布局


每一通風系統至少有一個可靠的進風井和一個可靠的出風井。在一般情況下,均以罐籠提升井兼做進風井,箕斗井和箕斗、罐籠混合井則不做進風井。這是因為裝卸礦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能造成風流污染的緣故。出風井通常均為專用,因為出風風流中含有大量有毒氣體和粉塵。按進風井和出風井的相對位置,可分為中央式、對角式和中央對角混合式三類不同的布置形式:

中央式

進風井與出風井均位於井田走向的中央,風流在井下的流動路線呈折返式,如圖1所示。中央式布置具有基建費用少、投產快,地面建築集中,便於管理,井筒延伸工作方便,容易實現反風等優點。中央式多用於開採層狀礦體。金屬礦山,當礦脈走向不太長,要求早期投產,或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在兩翼不宜開掘進風井時,可採用中央式。

對角式

進風井在礦體一翼,出風井在礦體另一翼,或者進風井在礦體中央,排風井在兩翼,風流在井下的流動路線呈直線式,如圖2所示。對角式布置具有風流路線短,風壓損失少,漏風少,整個礦井生產期間風壓比較穩定,風流分配比較均勻,排出的污風距工業場地較遠等優點。金屬礦山多採用對角式布置方式。

中央對角混合

當礦體走向長,開採範圍廣,採用中央式開拓,可在井田中部布置進風井和迴風井,用於解決中部礦體開採時通風;同時在礦井兩翼另開掘迴風井,解決邊遠礦體開採時的通風。整個礦井既有中央式又有對角式,形成中央對角混合式,如圖3。
有些礦井,在中部井底車場附近有破碎硐室、主溜礦井和火藥庫等需要獨立通風的井下硐室,此時也可在中央建立迴風系統,而在兩翼另設迴風井,解決礦體開採過程中的通風。
進風井與迴風井的布置形式,雖可歸納為上述幾類。但由於礦體賦存條件複雜,開拓、開採方式多種多樣,在礦井設計和生產實踐中,要結合各礦具體條件,因地制宜,靈活運用,而不要受上述類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