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俊,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際新聞界》學刊主編助理、《首都網路輿情》雜誌主編。2010-2011年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講學。

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傳媒體制、網路輿情監測與應對機制、新媒體與社會轉型、職業新聞理念與操作規範、媒介素養等。

近期正在進行的教學科研工作有:一是新聞理論應用化的創新,以職業規範的方式實現新聞理念與實踐的對接;二是進行有關網路輿情監測、新媒體與危機傳播管理;三是從社會轉型角度研究傳媒體制、新聞職業道德;四是開展媒介素養 的通識教育,特別關注媒介化生存 的時代背景。

主講課程


本科生

周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開設《新聞理論》、《傳播理論》、《媒介素養概論》等課程。

碩士生

開設《新聞理論研究》、《英語新聞作品賞析》等課程。

博士生

開設《新聞學主文獻閱讀》等課程。

國外

為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用英文講授《Contemporary Media in China》,《Special Topics in Chinese Media》《Journalism Studies in China》等課程。

其他

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新聞媒體、企事業等單位講授《新聞理論基礎》、《新聞理念與采寫》、《危機傳播管理與輿情應對》、《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養》、《新聞侵權的規範與防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課程。

主要著作


1.《中國新聞職業規範藍本》,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與陳力丹等合著,第二作者)。

主要論文


1.《從莫言到中國形象——境外報紙對莫言獲獎報道的內容分析》,《法治新聞傳播》,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
2.《陽光照進網際網路》,《人民日報》,2012年11月6日(第一作者)。
3.《敏感的螺旋:網路公共議題中敏感信息的傳播渠道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5期(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試析我國新聞失范中的經濟、教育和自我整合》,《現代傳播》,2012年,第5期。
5.《傳媒假事件的職業規範》,《青年記者》,2012年,4月(上)。
6.《新聞從業者兼職與社會活動的職業規範》,《青年記者》,2012年,3月(上)。
7.《2011年我國電視新聞發展的五重路徑》,《電視研究》,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
8.《解析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說服力》,《電視研究》,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
9.《我國隱性採訪的法律規範》,《青年記者》,2012年,2月(上)。
10.《網路社區中用戶的身份認同建構——以豆瓣網為例》,《當代傳播》,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11.《巴西國際傳播的發展與特點》,《中國記者》,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12.《論我國新聞職業規範的基本專業原則》,《新聞記者》,2012年,第1期。
13.《我國隱性採訪的操作規範和程序規範》,《青年記者》,2011年,12月(上)。
14.《試析我國新聞失范中的政治整合》,《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11期。
15.《隱性採訪應有的職業意識》,《青年記者》,2011年,8月(上)。
16.《試論新聞失范:基於社會學視角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2期。
17.《西方核心新聞理念的構成與發展》,《現代傳播》,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
18.《“中華女”事件凸顯新聞人職業意識淡薄》,《青年記者》,2010年,5月(上)。
19.《離散與失范:我國轉型時期新聞的價值理念變遷與職業道德》,《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4期。
20.《轉型時期中國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的角色實踐與新聞失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2期。
21.《新聞是什麼?——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2期(第一譯者)。
22.《轉型社會中我國新聞失范行為狀況分析》,《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9期。
23.《重溫“有機的報紙運動”,再談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尊重》,《青年記者》,2009年,10月(上)。
24.《慎用“宣傳紀律”規範記者職業行為》,《青年記者》,2009年,1月(上)。
25.《試論新聞失范行為中的角色期望與角色領悟》,《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12期。
26.《試析我國現行新聞職業規範——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為例》,《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7.《試論新聞植入式營銷》,《青年記者》,2008年,7月(上)(第二作者)。
28.《論新聞侵權防治的職業規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29.《我國可操作性新聞職業規範的初步構想》,《青年記者》,2008年,1月(上)。
30.《不良營銷的危害及防範》,《中國記者》,2008年,第1期。
31.《期待記者職業化》,《青年記者》,2007年,11月(上)(第二作者)。
32.《釐清假新聞與“傳媒假事件”》,《山西日報》(理論版),2007年9月3日(第二作者)。
33.《“紙餡包子”新聞是一起傳媒假事件》,《學習時報》,2007年8月21日(第二作者)。
34.《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發表與被引狀況及其分析——以12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作者為觀察單元》,《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5期。
35.《試論電視暗訪的職業意識》,《電視研究》,2007年,第1期。
36.《試論“傳媒假事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37.《傳媒假事件:自編自導自演自報的“新聞”》,《學習時報》,2006年9月18日(第二作者)。
38.《傳媒業實現混合所有制的可能性及形式》,《新聞動態》,2005年,第2期。
39.《混合所有制:中國傳媒產業的一種選擇》,《現代傳播》,2005年,第1期。
40.《基於受眾能動性的網路廣告》,《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5期。
41.《電視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結構》,《學習時報》,2004年11月29日。
42.《世界上的新聞是什麼樣》,《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2期(譯文)。
43.《融合的信息技術、傳播範式和社會行為》,《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2月3日。

主要項目


1. 2012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記者培訓教材編寫”項目寫作組成員。
2.2011年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創新研究”子課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要覽”。
3.2010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轉型時期我國新聞失范要素研究”。
4.2008年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新聞失范的理論構建研究”。
5.2008年中國記協重大課題“中國新聞采編人員職業手冊”主要研究人員。
6.200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新聞職業規範研究”核心子課題“中國新聞職業規範可操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