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壇鎮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轄鎮

黃壇鎮隸屬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位於寧海城區以西,是寧海西部重鎮,西出城關第一鎮,距城關6公里。沿海高速公路、鐵路和省道甬臨線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屬寧波一小時交通圈,歷來為寧波聯繫台州、溫州的交通要塞區域。2007年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超20億元,衛星集鎮規模初具,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全鎮總面積為187.8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30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壇鎮常住人口為20540人。

2019年10月,黃壇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稱松溪鄉屬城關鎮。1950年6月屬黃壇區,1951年分設小鄉,建松溪、山嶴、峰山、峰溪四鄉,屬黃壇區。1956年1月小鄉並大鄉,松溪、山嶴兩鄉和雙溪鄉的魏東片、峰山鄉的關西片、西溪鄉的班竹園合併,稱黃壇鄉。 
1958年10月,寧、象兩縣合併,人民公社化,黃壇區稱紅旗人民公社,11月黃壇鄉、峰溪鄉和從黃壇鄉劃出山嶴稱為大隊,1959年11月改稱管理區,1961年10月撤銷區級黃壇公社的同時恢復黃壇區,分設小公社,峰溪、黃壇兩管理區合併稱黃壇公社,山嶴管理區稱山嶴公社,屬黃壇區,直至1963年12月改稱黃壇公社,均為縣直屬(1964年3月——1971年9月)。1971年9月屬城關鎮,1973年3月復屬黃壇區,1983年6月稱黃壇鄉。1988年9月改稱為寧海縣黃壇鎮,1992年5月撤擴並中,原西溪鄉與黃壇鎮兩個鎮合併,成立新的黃壇鎮人民政府。辦公地點在黃壇東路20號。
2004年8月,撤銷雙峰鄉併入黃壇鎮,調整后的黃壇鎮面積182平方千米,轄6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黃壇鎮
黃壇鎮
1997年,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黃壇、下溪、后王、斑竹園、斑竹、水井頭、黃泥丘、黃壇街、沙壇、里嶴村、上林崗、法洪坑、橫山後、橋頭、山頭王、旭山、金家嶴、前山、張家山、靈山、大洋山、魏家、沙棟、新後山、西庄、黃壇楊、后塘、溪頭陳、新華村、平安山、嶺豐、外王、下張、梨嶴、大畈洋、華湖、木坑胡、峰山蔣、塘家、坑頭、大塘山、大廟坪、上盈坑、下盈坑、里畈、紅岩、黃壇鎮(3張)瓦窯山、西溪、橫坑、留五扇、下泮、方田、沙地、應家坑54個行政村。2004年9月,撤銷雙峰鄉,榧坑、澄深、長丘、大嶺頭、上遼崗、里坑、里塘、榧東、中央山、逐步、張遼、里大陳、楊染、王家染14個行政村併入黃壇鎮,調整后的黃壇鎮面積182平方千米,轄66個行政村,人口3.1萬。
2004年12月,黃壇鎮徐家、瓦窯山、下潘、方田、大廟坪、沙地6個行政村劃歸桃源街道。劃歸后,黃壇鎮下轄60個行政村,
2009年轄五興、楊家、上遼崗、松壇、興壇、盈坑、弘楊、峰山、金家嶴、穆坡、永聯、明珠、張家山、里坑、榧坑、里塘、澄深、里天河、黃壇、王家染、張遼、逐步、大洋山、后王、大木、大塘山、聯溪、斑竹園、新華、中央山30個行政村。
187.8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村
五興楊家上遼崗松壇
興壇盈坑弘楊峰山
金家嶴穆坡永聯明珠
張家山里坑榧坑里塘
澄深里天河黃壇王家染
張遼逐步大洋山后王
大木大塘山聯溪斑竹園
新華中央山

人口民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壇鎮常住人口為20540人。

經濟


得力集團
得力集團
綠水青山孕育了勤勞的黃壇人,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全鎮工農業經濟和兩個文明建設事業蓬勃發展。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140多家私營企業,旗濱集團、得力集團、華成閥門等一批產值超億元的明星企業,初步形成以塑料文具、五金閥門、羊毛針織、鑄鋼、摩托車配件、郵政信箱、耐火材料等為主導的生產格局;農業基礎地位切實加強,山區立體農業迅速發展,初步形成雷竹、茶葉、黃花梨和獺兔、黃山羊養殖等五大特色農業基地。
改革開放使鎮域經濟騰飛。工業是黃壇鎮的主導產業。轄區有工業企業312家,其中縣實力型企業1家,潛力型企業2家,規模以上企業23家。2007年1-9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16.7億元,銷售產值16.07億元,產銷率達96.22%,出口交貨值3.96億元。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黃壇鎮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茶葉、竹筍、高山蔬菜、菌類、香榧、紅豆等特色農業主導產品初具規模,並形成了10萬餘畝竹木特產經濟林。三產企業628家,個體工商戶941家。鎮域已成為商貿雲集之地。

文化


黃壇鎮
黃壇鎮
黃壇古稱松壇,位於寧海縣城西6公里之大溪西南側。古代是台甬、台紹故道交匯通衢,徐霞客卵石古道、黃壇黃公橋等都是古代交通要道的有力見證。這裡集市繁榮,每逢農曆二、五、八為集市。村內分設黃壇、下溪、后王、斑竹園、斑竹、水井頭、黃泥丘、黃壇街、沙壇九個行政村。
早在唐朝建中年間(780~783年),黃壇就有村民定居,兩宋顯貴門閭,明清儒商名流,代有人出。宋紹興元年(1131年)進士楊景思,累官至朝儀大夫,封臨海開國男。黃壇街是元初抗義軍首領楊鎮龍之故里。此地也是清末指畫家嚴源(遠軒)故里。
黃壇嚴九卿傳說:
寧海有句民諺:“東鄉大湖谷,西鄉黃壇屋。”說的是黃壇古民居建築的豪華、氣派。這其中還有個傳說呢。
黃壇鎮
黃壇鎮
有一個漁夫,在大海里捕魚,捕了一天收穫寥寥,便想收網回家。但見遠處有幾隻大缸在漂浮,覺得奇怪。當船靠近時,只見白花花的銀子裝滿了九大缸。漁夫急忙拿起撐桿鉤住一缸。“不要亂來,這銀子是黃壇嚴九卿的。”突然,這清晰的聲音把漁夫嚇了一跳,隨後一缸缸銀子相繼沉入海里。漁夫百思不解,走到黃壇問遍全村,都回答:“沒有嚴九卿這個人。”漁夫累了一天,便坐在一戶人家門前歇息,只見一老頭紅光滿面,醉醺醺地從路口走來,漁夫上前問:“大伯,請問黃壇有否叫嚴九卿的人?”醉老頭猛一回頭說:“聽說我剛才喝滿月酒的那大戶人家,生有一子,取名九卿。”漁夫立即到了大戶人家,只見幾十桌喜宴還在繼續。這時,一傭人跑來稟告主人,後花園荷花池水翻滾不止。大家湧向後園,只見一缸缸銀子隨著浮出水面,一數,共有九缸。大家歡慶不已:“海龍王給九卿送銀子來了!”
從此,黃壇嚴九卿家更加富貴一方,他的兒孫們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建起了造工講究、裝飾精美的民宅十八座。

旅遊


黃壇鎮屬半山區地區,西部群山綿延,林木資源豐富,自西蜿蜒入境的溪流,彙集至黃壇水庫和投資3億元正在動工的沙地水庫兩處。“厚詒堂”、“司馬第”等一批明清古建築,青牆黛瓦,雕樑畫棟,為浙江省罕有,堪稱一座完整的古建築陳列館。
黃壇鎮是寧海人民反抗民族壓迫而起義的紀念地,是起義領袖楊鎮龍的故里。境內山水秀麗,風光旖旎。野鶴湫為寧海縣最好的生態休閑度假區之一;西溪水庫是該縣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功能區;黃壇古民居建築群號稱“浙東一絕”。這些人文薈萃與城市文明融於一體,使黃壇鎮域在提升人氣、簡約生活、開發生態經濟方面獨具優勢。

景點

旅遊勝地——野鶴湫
野鶴湫,位於城西黃壇鎮的黃壇水庫上游的一個支流中,距縣城15千米。
景區內自然景觀豐富,有長達2.5千米險峻奇異的瀑潭風光,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境內溝谷縱橫,林木茂盛,藥材豐富,環境清幽,空氣新鮮,氣候涼爽宜人,山光水色秀麗多姿。更兼有飛瀑流泉,面積廣闊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天然常綠林等自然景觀。併流傳著王喬乘鶴東來等道源仙山的傳說和黃公造紙基地的推斷。
整個景區共分閑雲溪、野鶴溪、雲鶴坪、野豬頭和丁山等六個分景區。每一個分景區都各有千秋。
閑雲溪分景區位於整個風景區東北部,那裡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景觀多樣。區內地形複雜,地勢西高東低,環境清幽,面積為800餘畝。是整個景區的中心地帶,既是景區的主要入口和出口,又是遊人遊玩聚散的必經之地。開發后,將建成入口山門、售票房、購物長廊、停車場、公廁等。入口山門和管理售票房,將建在原有一棵古樟為中心,左邊原道路為通道,設自動伸縮門,左邊在溪上架空築管理房和售票房,建築採用坡頂、粉牆青瓦,與自然生態相融。
野鶴溪分景區則是在龍潭峽中利用潔凈卵石灘,建成內可衝浪、游泳的天然浴場;利用原有的平地建成設有茶座的休閑廣場和選擇佳處設一竹結構的六角亭,可供遊人停留休息及觀飛瀑龍潭;在聚仙峽中,根據沿途景觀特色設竹結構亭3座,名曰:“迎仙”、“壽仙”、“仙風”,再加修民間傳說的“仙人洞”,讓遊人在天然“氧吧”中吸足“仙氣”。
雲鶴坪分景區,將建造客房、餐廳、茶座、管理房和公廁等設施,以供遊人休閑度假、科普教育、道觀遊覽。尤其是道觀小區,坐南朝北,林木茂盛,空氣清新,並有道源的民間傳說,將根據奇特的陰陽植被修築成富有道教傳說情趣的太極圖案,一半為卵石、一半為草坪,四周再配有石凳、石桌等,可供遊人休閑、鍛煉的入口廣場和根據道教傳說建築風格,採用木材建成3幢單層面積為200平方米的道觀,可向遊人傳播道教文化和治病養身。
還有野豬頭、丁山和里遼生態分景區,都本著以人為本,注重生態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帶動社會綜合效益的精神,建成度假村、動物園、瞭望台、植物園、百果園、茶園,以及其他生態產業和家禽養殖,為遊人提供綠色食品。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元初農民起義領袖楊鎮龍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二月,松壇街(今黃壇街)人楊鎮龍又名震龍,字子翔,出生於南宋理宗年間,自幼習韜略、練弓馬,宋末以右科登第。元兵南侵,楊鎮龍回寧海組織民眾,以白蓮教名義,起兵反元,攻佔寧海、象山。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起義隊伍由寧海向西進發,經天台至東陽縣玉山(東陽縣城東七十里,舊轄二十五都)時,已聚眾十二萬。即以玉山為根據地,殺馬祭天,宣布授天命立國,定國號為大興,年號為安定,並自稱為大興國皇帝。又御封厲森、樓夢才為左、右丞相,李祥為平章,李繼為參政。啟用“皇帝膺天命之寶”、“護國護民威權法令奉命之印”兩璽。接著分兵兩路,七萬攻東陽、義烏,余攻嵊縣、新昌、天台、永康等地。后又在嵊縣龍興山建營壘,構屋六十餘間,飾以龍鳳。起義軍紀律嚴明、器甲精良,官軍望之失色。
楊鎮龍起義紀念亭
楊鎮龍起義紀念亭
楊鎮龍起義震動京師,元統治者急忙起用謫居在婺州的諸王翁吉帶為統帥,會同左丞相莽哈岱等領兵鎮壓。隨後又派元朝名將史弼揮師南下。聯合東陽的地主武裝王道恩部隊夾擊起義軍。由於起義隊伍缺乏訓練和戰鬥實踐,激戰中失利較多,主要將領先後被元兵擒殺。為保存實力,楊鎮龍即率領隊伍自義烏突圍回寧海松壇,元將數十人緊追不捨。至寧海,十萬元兵圍剿松壇,縱火燒殺,楊氏宗人四散逃亡。楊鎮龍兵敗后,隱匿深山,后卒於牖下,葬寧海鮑公嶴印山。
南宋淳祐(1241~1252)年間,寧海松壇楊氏大戶,祖上世代為官,家道殷富,周邊十里方圓,儘是楊家莊宅田園。庄前有千畝烏龍畈,庄后是萬頃鰲頭山,庄內蓋有華麗的花廳,花廳後面有座大花園,花園內建有金階玉柱的龍泉亭,亭下有口深邃的八角井,井底湧出一股晶瑩的珍珠泉,常年熱氣騰騰,氤氳繚繞。據傳此泉是從天台山玉柱峰底沁出,深透龍眼潭,直通東海明珠灣。
甲辰年二月二的清晨,楊家產下一子,楊莊主看見龍泉亭時有青龍在隱現翱翔,在八角井中時有五彩煙雲在飄蕩,他就把兒子取名鎮龍,表字子翔。楊鎮龍自幼秉性迥異,體形矯健,臂有神力,偏愛刀槍弓箭。花園一對千斤石獅,不知被他搬移過多少個位置。平時常伴志趣相投的鶉衣少年,相約來花園練習兵器,傳授武功。一日清晨,楊鎮龍在花園演練弓箭,井內突然捲起一陣狂風,颳走飛箭,飛至青龍嶺,落在拱洞橋下。鎮龍急起緊追,看見橋邊有一位年邁老翁,手指橋下,示意來人為其撿起掉下的東西。鎮龍往橋下一瞧,只見落下的飛箭,已變成一桿龍頭拐杖。鎮龍隨即下橋,為老人撿回龍杖,躬身奉還。老翁指令龍兒明晨務要備帶上等紙卷再去見他。次日凌晨,楊鎮龍備好上等紙卷,恭候在拱洞橋頭,直等至拂曉,才見老者姍姍而來。老人稱讚小夥子誠信可嘉,從懷裡掏出一本金帙黃卷授給楊鎮龍,並鄭重地叮囑道:“這是曾傳給張留候的《子房天書》,你有志興國安邦,書中自會有字顯現。”說著用手一指,嶺上竄出一匹青鬃烈馬。鎮龍上前勒住馬韁,回首已不見老人。只見老者遺下的龍頭拐杖,正落在橋下一隻巨鰲張開的大嘴裡。此時此刻,楊鎮龍毫無畏懼,一個鷂子翻身,躍過鰲頭,一手抓住杖桿。霎時霹靂一聲,震得眼花,睜眼看時,一柄丈八長的三尖兩刃龍頭槍已緊握在手中。從此,楊鎮龍熟讀兵書,練就十八般武藝,通曉六韜三略,一匹青龍馬,一桿鰲頭槍,任他馳騁於浙東各地。所到之處,無不濟人之急,救人之難。以其仗義疏財的氣概,放浪不羈的情懷,交下了天下無數的英雄豪傑。
一日,楊鎮龍會聚亭旁一帶沿海結壘自守的豪傑,演練陣法,忽聽人喊馬嘶,大隊蒙古兵正向仙岩嶺進發。原來朝廷漢奸賣國,蒙古韃子的鐵騎已踏破臨安。文丞相受詔再起,南下討兵復國,被元兵尾追,避隱在仙岩洞。楊鎮龍立即聚集沿海義軍勇士,在仙岩嶺擺開“虎林陣”,誘敵進入仙岩谷,施展“猛虎出林”戰勢,反困元軍。楊鎮龍領陣四齣,揮舞鰲頭槍,上斬韃子兵,下砍鐵馬足,圍殲鐵騎軍,殲敵五千人,這一仗的勝利,一直流傳至今。
但由於元軍強大,繼續增兵攻城,元軍韃子天天上門,揮鞭催稅,持刀逼役,加上寧海一帶連遭水旱災荒,瘟疫蔓延,饑民遍地,餓殍橫野。當時流傳著“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何時”的民謠。楊鎮龍面對時局災情,悲憤填膺,懷著愛國救民的壯志,廣設武壇,暗置兵器,在鰲頭山製造槍劍,徵召義軍。前後十年,已有六州路十八縣的浙東義民接應反元。同時部署各地舉義反元統一行動,將寫有“二月二,宰馬殺韃祭天地”紙條,裹在月餅餡里向各地聯絡。
二月二,寧海二十七都上空,杏雨霏天,風雷滾滾。松壇林中,刀槍掩映,青龍嶺上,戰馬嘶鳴。楊鎮龍已聚集寧海義軍和各地豪傑萬餘人。大花園內,殺馬祭天,龍泉亭上,義旗高聚,飲血為盟,刺額為志,抗元除惡,順天安民。先攻象山,然後揮師西進,過桐州,進天台,至東陽,入玉山,聚集義軍隊伍十二萬之眾。楊鎮龍乘勝追擊,親率七萬大軍,向東陽、義烏、嵊縣、新昌、天台、永康諸縣進發,提出“護國護民”的口號。義軍所到之處,殺韃子,懲官府,開倉濟民,官糧充餉,深得百姓擁戴,威震浙東。在新昌長潭嶺一仗,斬殺追剿元將達魯花赤崔武德。幾次戰敗婺州親王瓮吉帶,楊鎮龍軍威大震,建立以東陽玉山為據點,造宮殿,立“大興王國”,取“安定”年號,登基稱帝,封將相國師。
起義軍震撼九州,嚇得紫禁城大都皇帝倒下龍座。皇帝一面慌忙調集千軍萬馬,南下清剿;一面四處籌劃陰謀鎮壓。軍師脫脫請來江西道人,晉封“正乙真君”,許其子孫受祿。道人扮作方士,到寧海謀風水,在松壇蠱惑人心,“青龍生鱗長角,荷花蓄水生根”,用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青磚鋪成一條青龍,用九十九隻生鐵犁頭和黃狗血澆灌九十九丈高石龍柱,挖掘印山八十一丈深的荷花塘,謊稱這樣楊家就可出“真龍天子”。於是塘泥連掘四十八天,最後一天,道人以屠龍劍劈開荷花心,刺透龍眼泉,青龍磚變成了青龍釘,印山下的大溪水七天七夜后枯竭。從此青龍翻白,荷花斷根。說來也怪,接著西路義軍作戰失利,起義將領先後遭擒遇害,兵馬折殺慘重。楊鎮龍親率余部,雖奮戰突圍,斬殺元軍無數,但終因寡不敵眾。為保存實力,義軍只好從新昌松木嶺退回寧海西溪鮑公嶴一帶,利用深山密林熟悉地勢,堅持與元軍周旋。楊鎮龍在三望山(現黃壇水庫上段)峻岭澗谷,布下“十面埋伏陣”,引蒙古兵進入隘口險道,四面伏擊,蒙古騎兵,猛遭奇襲,死傷過半,膽怯而退。後來這裡叫“殺軍潭”。接著,元軍又增調十萬精兵圍剿寧海。烏龍畈干戈層疊,鰲頭山戰火激烈。楊鎮龍居所,資財盡遭搶掠。松壇大花園成為廢墟,村莊夷為平地。屍積“烏畈”,血流“大溪”,千畝烏龍畈成了一片血洗的焦土。楊氏族人,幾成殺絕。在兵燹中,有一楊氏,冒死從“活門”竄出,奮力扯下花廳里的五扇屏風花板,挾持逃出,隱居在“橫坑”嶺上,如今的“留五扇”村是以五扇屏風花板來取名的。
楊鎮龍率義軍殘部,突破元軍重重包圍,幾經拼殺,只剩近千親信將士,輾轉於寧海西北部的峻岭叢林之中,隱匿在鮑公嶴印山一帶。鎮龍因身經百戰,周身負傷,不堪支持,在心力交瘁之際,忽聽林中松濤怒吼,忽覺元軍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楊鎮龍奮起,上馬持槍,振臂高呼:“此真吾將軍也。”因舉槍過猛,鰲頭槍從手中脫出,飛向天空,身子從馬上摔下,倒地身亡。後來,人們把楊鎮龍就地安葬,把該地稱為“荷花心”。東南峙立的山,命名為“將軍山”。青龍馬死於山中,化為山岩,叫“將軍山馬岩”,永遠伺候這位起義英雄。飛向空中的鰲頭槍,在黃遠山下墜落,化作高高峙立的岩石,叫“飛鰲石”,也叫“峙岩石”。
寧海畫家嚴源
(1838-1892)字遠軒,黃壇村人,自幼愛好繪事,不辭辛苦訪求名師點授,且能刻意創新,尤工指墨,揮灑自如,筆致蒼勁,直入姜魯岩之室。其指墨為冠庄潘天壽所繼承而發揚光大。
上海名醫嚴蒼山
(1898~1968)名雲,黃壇村人。家學淵源,幼受庭訓,從祖父志韶學習中醫。后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主持上海四明醫院醫務,開展急性熱病中醫住院治療。民國16年(1927年)參與創辦中國醫學院並在該院執教。民國20年被聘為中國國醫館發起人。抗日戰爭期間,任上海仁濟善堂董事,負責難民收容所醫療工作。曾受左翼作家柔石延請為魯迅治病。解放后,組織盧灣區第二聯合診所,兼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上海中醫學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當選為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委員。子世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醫門診部特約專家。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老中醫,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副會長。
中國朦朧詩時代的詩人之一-嚴力
嚴力,詩人,畫家,作家。黃壇村人。1954年生於北京,1985年留學美國,1987年在紐約創立“一行詩社”出版詩刊《一行》,任主編已出版的主要詩集有:《嚴力詩選(1976—1985)》(紐約一行詩社)《這首詩可能還不錯(1976—1989)》(台灣書林出版社)《黃昏製造者(1989)》(南京大學出版社)《嚴力詩選(1990)》(紐約一行詩社)《嚴力詩選(1991—1994)》(上海文藝出版社)《多面鏡旋轉體(1989—1999)》(青海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有:《紐約不是天堂》(北京華藝出版社)《與紐約共枕》(台灣聯經出版社)《紐約故事》(青海出版社)《最高的葬禮》(香港田園書屋)已出版的畫集有:《從我開始修補》(紐約《美國文摘》雜誌社)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有五代後唐刑部尚書楊榮、都知兵馬使楊伴兄弟(松壇人,今黃壇街);宋紹興元年(1131年)進士,官至朝儀大夫,封臨海開國男的楊景思(松壇人,今黃壇街)抗元起義領袖楊鎮龍(松壇人,今黃壇街)
當代名人
當代有寧海共產主義革命者楊毅(麻車)、嚴肅(下溪);教育者楊朝良(麻車);名醫嚴雅鑒(黃壇);2011年福布斯寧波首富俞其兵(黃壇)。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黃壇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