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態

經濟形態

經濟形態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簡稱,和技術的社會形態對應稱呼。《保衛資本論》一書提出“社會理論”,作為廣義的經濟學的稱謂。為什麼不是“社會經濟形態”,而是“經濟形態社會”呢?社會經濟形態,是把社會分成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文化形態等。經濟形態社會,在於強調社會是一個整體,不能亂分割。從經濟形態看,它是一種“特殊社會”。

把“經濟形態”作為“社會”來研究,包括:產品經濟形態的社會和商品經濟形態的社會。相對而言,馬克思《資本論》研究對象是“商品經濟形態社會”。

技術


一般認為,經濟形態是對代表當時最先進生產力的生產活動的抽象描述,包括生產模式、主導產業、基本結構及政策等等。人類歷史上共產生了四種經濟形態: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及知識經濟。
經濟發展表現為經濟形態的演變和交替,經濟現代化表現為一種或多種新的經濟形態的轉換和逐步形成。經濟形態是對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水平的經濟活動以及它的結構和特點的一種抽象表述,每種經濟形態都包括自己獨特的生產要素、生產模式、主導產業、基本結構、基本制度和基本觀念等。這是一種較完整的主題的表述方式。

社會


傳統政治經濟學教材認為: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兩種基本的經濟形態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將出現產品經濟。

經濟社會


這是“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中提出的理論構想,核心概念是“經濟形態社會”,用以研究全歷史領域的經濟形態發展史。該著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專論。書名取歷史理論之義。價值(形式)——貨幣(形式)——市場價值(形式),剩餘價值(形式)——資本(形式)——生產價格(形式),是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的理論形態範疇。即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者說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分析。另外,就唯物史觀而言,產品經濟形態社會和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相生相剋”。由此產生“共同體——自由聯合”的發展。這個理論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一定歷史形態的生產關係。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生產關係+ 交往關係”。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中國方法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