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宋朝忠義統軍都督

陳蔚(約1250~1276)宋末抗元的忠義肝膽英雄曾授福建路都統使,敕封忠義統軍都督,統領義軍與元兵血戰。南宋德祐二年(1276,即景炎元年)陳蔚率殘部數十騎決戰於永春龜龍橋,他浴血死戰捐軀,但仍偉身馬上不仆,白馬將他載馳返回德化。據清乾隆版《德化縣誌》載:“既被害,猶奮身上馬馳歸,至南關墜其首,過東關,身滾馬下兀立”,壯烈殉命,英年27歲。

基本內容


陳蔚(約1250~1276)字洪,行六。福建德化清泰里龍山(今南埕連山村)人,約生於南宋淳祐十年(1250)農曆八月十九日。為宋末抗元的忠義肝膽英雄,曾授福建路都統使,敕封忠義統軍都督,統領義軍與元兵血戰,寫下了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陳蔚曾祖父陳覺民,為宋代忠君愛國者之一,賜進士出身,授右文殿修撰,福建路都統使,贈銀青光祿大夫。祖父陳瑜,曾任河南開封府通判,贈直隸大夫,70歲退休榮歸后,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帶領兒子陳財歸、孫陳蔚徙居德化龍山肇基繁衍。陳蔚自幼秉承家學,頗有才識,深明大義。時宋室將傾,遂棄文習武,研讀兵書,練習騎射,慷慨激昂,決心扶宋。后與其堂弟陳顯(又名十官)於龍山石鼓寨等為據點,招募義士,聚眾練兵,與蘇十萬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報效。
南宋德祐二年(1276,即景炎元年),元軍兵迫臨安城下,宋臣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陳宜中等於是年5月擁恭帝弟、8歲的趙罡即位於福州,稱端宗,改元景炎,詔天下義士勤王。陳蔚與堂弟陳顯率義軍趕至福州保駕,幼主嘉其忠義,授陳蔚為福建路都統使,敕封忠義都督,領勤王義師與元軍激戰。陳蔚與陳顯所率義軍英勇善戰,屢破元軍。但元兵人多勢大,義軍屢與周旋,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陳蔚率殘部數十騎決戰於永春龜龍橋。他浴血死戰捐軀,但仍偉身馬上不仆,白馬將他載馳返回德化。據清乾隆版《德化縣誌》載:“既被害,猶奮身上馬馳歸,至南關墜其首,過東關,身滾馬下兀立”,壯烈殉命,英年27歲。其所騎白馬繼續向東北賓士,經雷峰、至南埕半嶺失去前蹄,直至水口村場排口勞累氣絕。後人為緬懷陳蔚之英勇忠義,可敬可歌可泣,分別於德化縣古城南關雙港頭建廟,名統軍廟(又稱忠義廟。遺址為今縣工商銀行大廈東側),古城東嶽美街后、龍潯山主峰東麓建聚星宮,陳蔚故里龍山建華山宮,塑像崇奉;後來,村場白馬埕、瑞坂、南埕湖內等地,又先後建興安宮、湖興宮等,塑像奉祀,香火不絕。
陳蔚壯烈犧牲后,葬於縣城龍潯山東北麓,古迹今尚存(又傳葬於龍山竹嶺)。後人將陳蔚坐騎白馬失蹄的地方“半嶺”稱“馬蹄嶺”,白馬殉軀的地方稱“白馬埕”,以示紀念,並贊曰:
浩氣留千古,丹心照日月。
忠魂載史冊,萬世頌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