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場鎮
四川省成都市轄鎮
成都市唐場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是個斜江邊上小鎮,人口一萬七千多人,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每年在鎮上舉辦的春分盛會都會吸引許多來自各地遊客。每年在鎮上舉辦的春分盛會都會吸引許多來自各地遊客。以“龍”文化為特色的四川省大邑唐場鎮。唐場鎮上看大戲。唐場鎮宗教、文化活動眾多,各種名目的行會、行戲也帶動了地區文化的繁榮。
唐場鎮唐場鎮原名唐鎮、唐鎮(場)鄉,位於縣東南。鎮人民政府駐地唐場,距縣城18公里左右。鎮依治得名。唐至元初,今鎮境為安仁縣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起為大邑縣地;清代乾隆起為南忠鄉地;清咸豐至清末,斜江河西岸編為上南鄉五甲,下設張令、守望、太平、協和4個團,東岸屬下南鄉九甲地,設有三義團。
唐場鎮
民國2年,九甲改為九區,今唐場鎮境分屬上南鄉五區和下南鄉九區。22年,上南鄉改為第三區,下南鄉改為第五區,分屬不變。24年原五區地置唐鎮,下轄11個保。治所在唐家場,簡稱“唐場”。原九區三義團地置三和鄉,下轄10個保,治所在三河場。25年8月,三和鄉和元興鄉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唐鎮。唐鎮轄43個保。27年7月,原併入的22個保劃出復置元興鄉,餘下21個保縮編為16個保。29年6月,唐鎮改為唐鎮鄉,下轄16個保,150個甲。次年1月又縮編為11個保,109個甲,37年再次縮編為91個甲。解放后,唐鎮鄉仍置。
1950年11月,保、甲改為村、小組。1951年3月土改結束時,全鄉共轄10個村,村下為居民小組。1958年10月,唐鎮鄉建制撤銷,所屬斜江河東岸的青木岡、三河、羅漢、碑亭、武庵村划屬安仁鄉。西岸的錦江村划屬元興鄉。其餘的行政村同上安鄉合併置唐安鄉,同時成立唐安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67個生產隊,公社管委會駐上安鎮。1961年6月,唐安鄉建制撤銷,復置唐鎮鄉,同時依場名成立唐場人民公社,原划屬安仁、上安,元興3鄉的行政區域仍還屬唐鎮鄉,下轄10個生產大隊,77個生產隊。1968年10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政區只稱唐場公社,不再同時稱唐鎮鄉。1984年3月,唐場公社改為唐場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5年9月,唐場鄉改置唐場鎮,下轄11個村,78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7個居民小組。
改革
唐場鎮已被撤銷,現已被劃為安仁鎮的一個區。
唐場鎮
唐場鎮
該鎮宗教、文化活動眾多,各種名目的行會、行戲也帶動了地區文化的繁榮。
農場
唐場鎮
唐場鎮
一是做好騰地灌水土地發包工作。加強冬灌引水的組織領導,嚴格落實村隊騰地灌水獎懲制度,按預定日期全部騰清蓄水地塊。計劃對全場4萬畝耕地秋耕深耕,力爭冬季引水總量達到1000萬立方米。加強農業資源管理,科學、合理、規範土地發包,實現“陽光操作”。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戟門河清淤工程,確保用水渠道排灌暢通。2008年全場已完成投資38萬元,新建維修涵閘6座、泵站9座,清理疏導主排渠道3條。著力謀划實施好五隊、八隊8000畝耕地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和新河頭5000畝耕地土地治理項目。三是加大水稻新品種推廣力度。認真總結津星4號、遼星1號、錦豐1號等水稻新品種種植經驗,
本著“堅持自願、成片連線”的原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做好技術服務,實行檔案跟蹤管理,積極探索適合本區域成功推廣的名優當家品種,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工增收。四是鼓勵農工發展特色產業。制定出台優惠政策,鼓勵農工發展大棚菜種植和訂單農業,力爭北部旱田區大棚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訂單、套種等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對南田莊集市進行整體規劃,在保留原經營範圍基礎上,籌建一個小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
是加大支農服務力度。實施新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工務農技能,實現科學種田。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銷售行業協會,推廣“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經營模式,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增強農工群眾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唐場鎮2008年9月5日,大邑縣科學技術局協辦的“郫縣2007‘科技之影’科技下鄉大型培訓巡展活動”在唐場鎮戰旗村隆重舉行。
此次活動結合大邑縣當地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圍繞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為重點,以“城鄉共享、和諧成都”為主題,結合戰旗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的需求,邀請四川公生明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胡家詳律師,對村民進行了《物權法》知識培訓。
通過生動的科技圖形數字教學形式培訓講座和現場提問互動與諮詢,為農村居民解決了物權保護問題,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強農村群眾科技素養和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的互動活動將參與的群眾與培訓老師融合到一起,現場氣氛相當熱烈。最後,精彩的數字教學影片和電影將活動推到了高潮。
這次活動,領導重視,組織有力,活動前期做了大量的宣傳準備工作,現場參加群眾500人左右。現場發放科技書籍、宣傳單等資料1000餘冊(份)。
新穎的教學培訓形式,寓教於樂,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活動取得十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