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揚
張維揚
張維揚,字廣陵,江蘇邳北崗子村(今邳州市四戶鎮桃園村)人。生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49),卒於咸豐十一年(1824)。清末江蘇邳州著名人士
能說會講張維揚
在邳州民間廣為流傳的通俗韻文《胡打算》中,曾有“能說會講張維揚”一句。張維揚何許人也?為何以能說會講聞名於邳州呢?現作簡介如下:
張維揚,字廣陵,江蘇邳州北部崗子村(今邳州四戶鎮桃園村)人。生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49),卒於咸豐十一年(1824),兄弟三人,維揚最幼。父親張廷詔,曾在本縣連防山姓馬的一富戶家教書,維揚跟著在那裡上學。後來馬氏學東,見維揚聰明俊秀,善讀能文,與言時事,多宏談闊論,口若懸河,觀其為文,波瀾縱橫,筆如流水,心甚愛慕,馬家有一女,亦甚穎慧,便向維揚求婚。廷詔因家貧,未便許諾。馬氏學東說明愛慕之意,家境貧寒,在所不計。當時婚姻繼承,維揚在連防山跟著父親求學,覺得有些不方便,就回到家裡,絕學與本村的一位蔣老先生。每一作文,先生視之,頗不愜意,說他“放野火”,因此他鬱郁不歡。適巧這時艾山王希文先生告老還鄉,王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回家后,便在家設館教書,維揚拜他為師。第一篇作文就被老師看中了,當時很驚奇地說:“此子可畏也”。給批:“鶴立雞群”的批示。維揚受到鼓勵后,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學益勤,文章益工。初次科試,僅得中副貢。
當時,邳州黃河段經常泛濫,為了加高舊黃河堤岸,欽差大臣河員門,只管就地取材,不顧人民死活,邳州百姓,苦不堪言。真是:物力竭於料,人力疲於役。田園荒蕪,民不聊生。饑民餓殍,死填溝壑者不計其數,令人慘不忍睹。而欽差大臣及河官們,置若罔聞。張維揚見到這般情景,嘆道:“讀書明理,為國為民。現在我們邳州的人民,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怎能坐視不救呢?”遂糾合仗義勇為敢於碰硬的人,聯名上表,疏劾河員。有栗大章等十幾人帶頭響應。經過六七年的時間,疏表十幾次,驚動了朝廷。栗大章以剛強不屈的態度,直言不諱;張維揚當庭辨理,滔滔不絕,條陳欽差大臣河官們的瀆職枉法,魚肉鄉民,不顧百姓死活,只管要糧要錢,征夫征料等事實,把生死置之度外(清律:平民告官告吏,官司雖然打贏了,也是犯上的)。這場鬥爭總算是勝利的結束了,所有被牽扯的一聯官員、欽差大臣以及管轄料工的河官們,問罪的問罪,貶遷的貶遷。勝利的消息傳到了邳州,鄉親們無不鼓掌歡慶。栗大章因直言不諱,被充軍伊犁。張維揚能說會講,態度和藹,嘉慶皇帝甚為憐憫,賜命回家。這場官司的疏表文章,都出自維揚先生的手筆,經過多次的兵災戰亂,至今已蕩然無存了。當時的上下周旋,往來路費,都由馬氏夫人接濟。維揚返里后,與馬氏夫人私相慶幸,實感再世重生。此後無心世事,只是教子習文練武,各自成名,樂善好施,了卻一生。 (張祥珍)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邳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張士倫先生對《胡打算》長詩中敘述的“大總請的許愛常”、“寫貼又請花庚言”、“帶職還有董士奎”、“外櫃又請陳元鳳”、“能說會講張維揚”、“陳略進士來點主”等詩句中涉及的10多個人物予以考證,在這10多個人物中有5個在《邳州志》中有明確記載:陳略,乾隆60年中進士;陳元鳳,嘉慶6年的拔貢;張維揚,嘉慶3年副貢;花庚言,嘉慶6年的歲貢;董士奎乾隆59年的武舉。這5個人中,董士奎,與陳略是乾隆末年任職,陳鳳元、張維揚、花庚言是嘉慶初年任職,因此推斷,此長詩流傳的時間應是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