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史館
四川省文史館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立於1952年12月。建館以來,先後共聘任名譽館長1位,館長4位,副館長14位(其中兼2位)。
首任館長劉孟伉為中國當代卓有成就的書法家。繼任館長張賓吾,為前清進士。曾任清廷工部、吏部主事,北京政府國務院法典編纂會編修。第三任館長潘大逵。現任館長隗瀛濤為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的近代史專家。
建館以來,累計聘任館員721人,現有館員96人。現有館員中,有民主黨派成員55人(其中民革32人、民盟10人、民建1人、民進3人、農工2人、九三7人),無黨派人士34人,中共黨員9人(其中交叉2人),有文史專長的32人,書畫專長的37人,教育13人,其他14人。供給關係在館的17人,給予生活補貼的3人。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合署辦公於成都市暑襪中街42號。
目錄
館員們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大多為有較高學識的文人耆宿。據不完全統計,歷任館員中,有清末的進士、舉人、秀才;有大專院校的原校長、院長、教授,有長期從事教育、經濟工作的知名人士,有作家和詩人,有舊軍政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海外歸僑及從台灣回來定居的愛國人士和在香港的川籍人士,還有書畫篆刻及文物鑒定等方面造詣較深的專家。他們大都飽嘗舊中國苦難,經歷革命風雲變幻,有著廣泛的社會聯繫和多方面的的特長。其中,謝無量、陳子庄、黃稚荃、梁伯言、遍能、隆蓮等均為文學、歷史、書畫、宗教等領域的知名人士。
許多館員歷經滄桑,熟悉近現代史科,他們撰寫了不少史料價值較高的著作和文章。據不完全統計,館員撰寫有"三親"回憶文章1300多篇,約400萬言,這些文章中的相當部分被《全國文史資料選輯》、《四川文史資料選輯》及國內外報刊所發表,拯救了一些瀕於湮沒的重要史實。館員集體或個人撰寫的著作有數百部,其中《成都城坊古迹考》、《杜甫年譜》、《從辛亥革命到四川解放四十年大事記》、《四川保路運動史》、《川軍抗戰親歷記》、《川康實力派與蔣介石》、《四川國民黨史志》、《巴蜀文化與四川旅遊資源開發》、《歷史科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等獲得了國家或省級的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館務活動進一步發展。定期組織館員學習考察,積極參與社會重大活動,如擁軍、賑災等;創辦《文史雜誌》,活躍學術研究,以史為鑒,為改革開放服務;組建巴蜀詩書畫研究會,用畫家的筆描繪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人新事新風貌;創辦文史書畫學校,發揮館員餘熱,為教育作貢獻;大力開展海外聯誼和對外宣傳,為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