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燥

溫燥

溫燥,病名。指在秋季感受燥熱之邪。《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寒》:“久睛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

簡介


● 英文名稱:Warm Dryn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

古籍摘選


● 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凉。(《醫醇賸義·秋燥》)

名詞解釋


● 感受秋燥偏熱之邪,以初起身熱頭痛,乾咳無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黏膩不爽,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煩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而燥等為常見症的秋燥證候。與涼燥相對而言。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何為溫燥

● 燥為秋季正常的自然氣候,秋季天氣收斂,其氣清肅,氣候乾燥,失於水分滋潤,樹葉枯萎飄落,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景象。燥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燥邪。燥邪傷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衛,發為外燥病證。
● 外燥有溫燥、涼燥之別:初秋,尚有夏末之餘熱,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合,侵犯人體,發為溫燥;深秋,近冬之寒氣與燥相合,侵犯人體,則發為涼燥。

溫燥致病

● 溫燥致病,多見於初秋之時,出現皮膚乾燥甚至皸裂、脫屑,口唇、鼻孔、咽喉乾燥,口渴飲水,舌苔乾燥,大便乾燥,或見乾咳少痰、痰黏難咯,小便短黃,脈象偏浮等癥狀,還伴有發熱有汗,咽喉疼痛,心煩,舌紅,脈浮數等類似風熱感冒的癥狀。
● 燥邪侵襲,“燥勝則干”,即燥邪會導致陰津耗損,與外界接觸的皮膚、清竅和肺系首當其衝,所以燥淫證的證候主要表現為皮膚、口唇、鼻孔、咽喉、舌苔乾燥,乾咳少痰等症;大便乾燥,小便短黃,口渴飲水,系津傷自救的表現。初秋之季,氣候尚熱,余暑未消,燥熱侵犯肺衛,故除了乾燥津傷之證候表現外,又見類似風熱表證之象。

證治經驗

● 治宜辛涼解表,佐以潤肺,方用桑杏湯。如燥從熱化而劫津傷陰,則宜甘涼濡潤,選用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等。

溫燥的防護

● 中醫提倡“治未病”,對“涼燥”應當“預防為主”,根據天氣狀況和自身反應儘早做好預防工作。遵循“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養應以輕宣滋潤、生津止渴為重。可以在家中或者辦公室放置加濕器,睡前拖地,或者在床頭放一盆水,有助於增加室內濕度,有利於肺部的潤養。飲食以清淡為主,平時多飲水,多食銀耳、百合、梨、荸薺、蘿蔔、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生扁豆、百合等,少吃過於油膩、辛辣之品。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