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盛鎮的結果 展開

大盛鎮

山東省安丘市下轄鎮

大盛鎮,位於安丘市西南部,面積75.36平方公里,轄62個行政村,9930戶,32143人(2017),耕地面積5.6萬畝。南臨臨沂,北接濰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運輸便利,鎮區交通四通八達,省道下(營)小(關)公路,大(家窪)沂(水)公路在鎮區交匯。鎮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山區、丘陵、平原地各佔三分之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區,發展農、林、果、畜牧業條件優越。注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積極為民營經濟騰飛搭建平台。鎮區環境實現了綠化、亮化、凈化、美化。突出優化社會治安環境,加強了110警務體系和治安建設,使企業朝氣蓬勃發展,人民安全生產,曾榮獲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榮譽稱號。2006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208萬元,比上年增長79.87%;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利稅2644萬元,分別增長26%和30%。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4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78元。

2019年10月22日,大盛鎮被授予“山東省森林鄉鎮”稱號。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牛沐公社,1982年改大盛公社,1984年設鎮。1997年,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婁家莊、西田莊、東田莊、大申明亭、小申明亭、東石崖子、西石崖子、小庵子、尚庄、朱家官莊、房家官莊、韓家旺、辛家莊、山徐家莊、樓子、東辛興、西辛興、竇家莊、寺前、北徐家莊、牛沐、后溝、吳家莊、前大盛、尹家大盛、后大盛、韓家莊、吳家院庄、李家院庄、馬家院庄、劉家院庄、小莊子、田家樓、郭家莊、南石家營、北石家營、田辛莊子、豆坡、泉頭、東丁家溝、中丁家溝、西丁家溝、陳家溝、秦家莊子、龍王廟、牛家溝、東孟家莊、西孟家莊、南楊家溝、北楊家溝、南黑山、北黑山、旺山子、寺坡、下馬疃、上馬疃、大官莊、小官莊、白石嶺、東山北頭、中山北頭、西山北頭62個行政村。

發展環境


發展環境
發展環境
大盛鎮的發展環境優越。鎮區建設日新月異,新一輪鎮區改造全面展開,正全力打造景色優美、社會和諧的安丘西南部生態重鎮。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六個一工程”,即抓住一個突破口,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和綜合整治;夯實一個基礎就是經濟基礎;突出一個關鍵,就是提高農民素質;搞好一個創建,就是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一套機制,就是完善村級行政運行及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創造一個環境,就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環境。全鎮“村村通”自來水總體規劃已完成,現已按規劃開工建設;在後大盛、劉家院庄等4個村開展了“沼氣試點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對鄉村道路柏油硬化工程也已全面開工。完善鎮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完善西大盛街、鎮區東西主街基礎設施配套和美化綠化亮化的基礎上,重點對尹家大盛街進行了改造,已在街兩側栽植綠化苗木2000棵。隨之將鋪設地下排水管道1400米,安裝路燈50盞。完工後,鎮區各主要街道將全部實現基礎設施配套和美化綠化亮化,鎮區的品位大大提升,為經濟發展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大搞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完成水庫及水源地綠化建設工程、生態鎮區建設工程、荒山綠化建設工程、河流綠化工程和道路綠化及林網建設工程等五大植樹造林工程。目前,以鎮區下小路為一縱,兩條南北街為二橫的“一縱二橫”的生態城鎮已初具規模。

地理環境


大盛鎮位於安丘市西部,距市中心33千米。面積76平方千米,轄62個行政村,人口32143人(2017)。境內山區、丘陵、平原地各佔三分之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區。省道下(關)小(關)公路,大(家窪)沂(水)公路在鎮區交匯。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堅持“工業立鎮,民營強鎮”的方針不動搖,依託婁家莊、田莊民營經濟小區、鎮區西部鑄造小區和鎮北工業小區3個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培強做大現有企業,突出發展精密鑄造、津源線材、農副產品加工、礦產開採、潤滑劑等五大主導產業。全鎮民營經濟業戶總量達到1022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發展到5處,且形成了鑄造業、礦產開採加工業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工業品牌。安丘市大盛水膜除塵器廠始建於一九六九年二月,是生產水膜除塵器最早的專業廠家,是中國環保協會會員廠。該廠技術力量雄厚,產品質量優良,技術性能符合國家環保指標的要求,產品通過了國家省市級環保部門的驗收和認可。現有職工220餘名,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8人,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廠與省環保科研所、省環保設計院共同開發研究出新型脫硫除塵器系列產品,得到省市環保局的認可和推廣。年生產脫硫除塵器近百(台)套,產品銷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廣東、廣西等地,深受各地客戶的歡迎。
山東省安丘市大盛潤滑劑廠系拉絲潤滑劑專業生產企業,該廠生產歷史長,技術力量雄厚,生產工藝先進、檢測設備齊全、產品質量過硬,並能根據用戶的要求研製生產不同性能的潤滑劑,該廠為提高拉絲潤滑劑的使用性能,特選用優質材料,採用先進工藝和新技術並在借鑒國外潤滑劑樣品的基礎上,生產出乾式和濕式拉絲潤滑劑,適用於各種鋼絲的高、中、低速拉拔及特殊鋼絲的拉拔,一九九零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農業結構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立足本鎮實際,積極引導廣大群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形成了桑蠶、速生豐產林、西瓜、大姜、蔬菜等五大優勢產業。盛產西瓜、大姜、芋頭、洋蔥、花生、桃、杏、櫻桃、桑蠶等農林果產品。在政府的引導下,突出發展桑蠶、黃煙,全鎮建成桑園面積達7000畝,黃煙面積達800畝,是遠近聞名的桑蠶專業鎮。2007年鎮黨委、政府指導以蠶繭站為依託,建立桑蠶專業協會,給蠶農提供技術、蠶種、蠶葯等,使蠶繭單產量突破了90斤。使該鎮成為“江北桑蠶第一鎮”。
大盛鎮桑蠶資源豐富,全鎮桑園面積達到8000畝。引進投資1.1億元的金盛果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桑葚酒、桑葚飲品的精深加工;投資600萬元成立了富方菌業公司,主要從事桑枝食用菌、桑葉茶的生產加工,形成了桑枝、桑葉、桑葚、桑芽全方位開發利用,一條龍生產經營的新格局,實現了農業資源招商,企業發展惠農的雙贏格局。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積極發展“兩基”教育成果,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結構,進行學校危房改造,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辦學條件;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並重,曾榮獲“山東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鄉鎮”榮譽稱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群眾參與率達到95%以上;水電、通訊、廣播等設施達到全覆蓋,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99%,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投資500萬元建設小學教學樓、餐廳樓,投資2000萬元啟動教師住宅小區—芙蓉小區的建設,建設教師公寓樓3座。投資1200萬元建設2600平方米小學實驗樓一座、36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樓一 座,建成大盛鎮九年一貫制示範校;繼續實施多項惠民工程,柏油路通村率達到了100%,自來水通村率達到了9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了90%。大興農田水利工程,自動灌溉率達30%以上。堅持抓基層打基礎狠抓計劃生育不放鬆,計劃生育工作連續數年列全市第一。實施遷村並點和空心村改造,為群眾新建房屋10萬平方米,置換土地1000畝,有力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文化旅遊


大盛鎮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歷史上著名的“安丘八大景”之一的“牛沐鐘聲”即源於該鎮牛沐書院。今年來,大盛鎮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全面打造大盛文化旅遊品牌,擬重修牛沐書院,再現“牛沐鐘聲”的人文景觀。搞好旺仔山莊園和大盛嶺治理開發,融入文化特色和大盛產業特色,打造兩條景觀帶,進一步提升小城鎮的檔次和水平。

礦產資源


大盛鎮礦產資源豐富,西南部頁岩石達萬畝之多。藉助資源優勢,以打造“礦產加工專業鎮”為目標,規劃建設了萬畝頁岩加工園區,目前已引進投資過5000萬元的大型企業4家,投資過3000萬元的企業4家,主要從事頁岩磚、頁岩瓦等新型牆體材料的生產加工。現已有4家投產運營,4家開工建設。

歷史遺址


龍山文化“蛋殼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蛋殼陶”高柄杯
田家樓遺址位於安丘城西南36公里的大盛鎮田家樓村東北,1982年11月20日文物普查時發現。山東省人民政府於1992年6月20日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地處泰沂山系東北端丘陵延伸地帶河邊台地,東、南兩側臨大盛河,北靠大盛河支流。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是一處內涵豐富、延續性強、文化層堆積厚的大汶口至商周古文化遺址。該遺址自1982年發現以來,安丘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過多次調查,先後從遺址斷崖處發現多處灰坑和墓葬,採集到大量陶器標本及動物化石。陶器以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黑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鼎、鬲、罐、鬶、盆、豆、碗、杯、壺等。標誌著各個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文化。最具有時代特點的要數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陶器。高水平的造型陶器藝術和精湛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大汶口文化陶鬶,集上古器物造型美學之大成,至今仍被視為中國東方文化的“標準化石”。它宛如一隻昂首引頸對天鳴叫的大鳥,這很可能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三足烏在陶器造型上的反映。神話中的三足烏是一種美麗的神鳥,是太陽的化身。
龍山文化“蛋殼陶”高柄杯,玲瓏剔透、緻密堅硬光亮,敲之作金屬聲,以其“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堅如漆”,令人讚嘆不已,堪稱世界制陶工藝史上空前絕後的傑作。這種器物製造精緻,出土極少,顯然是一種珍貴文物。從器物的弱點觀察,胎體薄,重量輕,不穩固,易碰碎,它並非是生活中的常用器皿,應是氏族貴族專用的禮器,是統治階級擁有特權和身份高貴的象徵。田家樓遺址,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從原始社會一直延續到奴隸社會。在此期間,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創造了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燦爛的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和採集的標本,體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以及各時代文化特徵的延續與承襲關係。同時又反映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生活等內容。對於研究和探討史前社會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歷史演變、國家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歷史名人


辛應乾
辛應乾
辛應乾(1521-1593),字伯符,號順庵,安丘市牛沐里人(今屬安丘市大盛鎮牛沐村人),明中期大臣。明嘉靖41年壬戊(1562)以第三甲41名中進士,授長治縣令,潔己奉公,斷獄公正。后升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整飭邊防,政績卓著,後為兵部侍郎。年老辭職時皇上特贈為兵部尚書。著有《三命全書》、《勸善錄》、《官跡圖》等書,明萬曆21年病故。葬在安丘西近戈庄。

新農村建設


該鎮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六個一工程”,即抓住一個突破口,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和綜合整治;夯實一個基礎就是經濟基礎;突出一個關鍵,就是提高農民素質;搞好一個創建,就是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一套機制,就是完善村級行政運行及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創造一個環境,就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環境。全鎮“村村通”自來水總體規劃已完成,現已按規劃開工建設;在後大盛、劉家院庄等4個村開展了“沼氣試點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對鄉村道路已全部實施水泥硬化。

榮譽稱號


為“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衛生鎮”、“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和諧鎮”、“濰坊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鎮”、“山東省新型牆體材料品牌名鎮”、“中國桑蠶之鄉”“中國精深加工第一鎮”。
2019年10月22日,大盛鎮被授予“山東省森林鄉鎮”稱號。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山東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6800
18924
17876
家庭戶戶數10315
家庭戶總人口(總)36651
家庭戶男18805
家庭戶女17846
0-14歲(總)9103
0-14歲男4902
0-14歲女4201
15-64歲(總)24583
15-64歲男12623
15-64歲女11960
65歲及以上(總)3114
65歲及以上男1399
65歲及以上女17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5807
2017年,人口32143人。

下轄村


前大盛村尹家大盛村后大盛村韓家莊村
婁家莊村西田莊村東田莊村大申明亭村
小申明亭村東石崖子村西石崖子村小庵子村
尚庄村朱家官莊村房家官莊村韓家旺村
辛家莊村山徐家莊村婁子村東辛興村
西辛興村竇家莊子村寺前村北徐家莊村
牛沐村后溝村吳家莊村吳家院庄村
李家院庄村馬家院庄村劉家院庄村小莊子村
田家樓村郭家莊村南石家營村北石家營村
田辛莊子村豆坡村泉頭村東丁家溝村
中丁家溝村西丁家溝村陳家莊村秦家莊子村
龍王廟村牛家溝村東孟家莊子村西孟家莊子村
北楊家溝村南黑山村北黑山村旺山子村
寺坡村下馬疃村上馬疃村大官莊村
小官莊村白石嶺村東山北頭村中山北頭村
西山北頭村南楊家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