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極地重生的結果 展開
- 德國2001年Hardy Martins執導電影
- 威廉·格利爾所著科普圖書
極地重生
德國2001年Hardy Martins執導電影
《極地重生》是由Hardy Martins執導,Bernhard Bettermann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
影片講述了德國軍人基文斯經過五年的非人生活后發誓要逃出這人間地獄的故事。
德國軍人基文斯在二戰時成了戰俘,他被放逐到嚴寒的西伯利亞東部接受25年的勞改。經過五年的非人生活后,他發誓要逃出這人間地獄。他孤身一人展開了長達14000公里的“極地逃亡”行動。在三年多的逃亡生涯中,他經歷了漫天風雪,征服了崇山峻岭,踏遍了西伯利亞、烏茲別克、白俄羅斯、蒙古等地方,沿途得到了蘇聯獵人、鄂溫克人、猶太人等的幫助,多次死裡逃生。當他抵達伊朗以後,卻又意外地成了階下囚,入獄三年,終得以返回德國與家人團聚。基文斯自西伯利亞逃亡開始至回到德國,共歷時7年。
極地重生劇照
角色 | 演員 |
Clemens Forell | Bernhard Bettermann |
Dr. Stauffer | Michael Mendl |
Irina | 愛琳娜·潘緹娃Irina Pantaeva |
Bauknecht | 安德列·漢尼克André Hennicke |
Mattern | 安東尼奧·萬內克Antonio Wannek |
Kamenev (as Anatoly Kotenyov) | Anatoli Kotenyov |
Lieschen | Anna Hermann |
Pfarrer (as Pfarrer Dr. Adalbert Mayer) | Adalbert Mayer |
Onkel Baudrexel | Hans Peter Hallwachs |
Leibrecht (as Hans Uwe Bauer) | Hans-Uwe Bauer |
Frieder | Simon Beckord |
Anastas | Igor Filchenkov |
Danhorn | Johannes Hitzblech |
Schamane | Nikolai Kondrashkin |
Semjon (as Wladimir Korpus) | Vladimir Korpus |
Chief prison camp | Pavel Lebeshev |
Dr. Pachmutova | Irina Narbekova |
Igor | Aleksandr Yefremov |
Kolka | Tschmid Rintshinov |
Vorabeiter Holzlager | Artur Fjodorowitsch |
Kontrolleur Holzlager | Ivan Mazkewitsch |
Postbote | Karl-Heinz Keller |
Pohl | Reinhard Seyer |
Hund | Argish |
Russian | ---- |
製作人 | Bastian Clevé、Jimmy C. Gerum、Hardy Martins、Robert Pellegrino、Roland Pellegrino、Bastian Clevé |
原著 | Josef Martin Bauer |
導演 | Hardy Martins |
副導演(助理) | Steffen Reuter |
編劇 | Josef Martin Bauer、Bastian Clevé、Hardy Martins、Bernd Schwamm |
攝影 | Pavel Lebeshev |
配樂 |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Eduard Artemyev |
剪輯 | Andreas Marschall |
選角導演 | Heide Woicke |
藝術指導 | Valentin Gidulyanov |
服裝設計 | Tatyana Konotopova |
布景師 | Igor Shchyolokov |
角色介紹
基文斯
演員賓納.貝達文
配音賓納.貝達文
二戰時期德軍少尉,與前蘇聯軍隊作戰時淪為戰俘,戰後被前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勞改25年,為了回家見到妻子和女兒,他開始孤身搏命大逃亡,胸懷悲憫的好人、不可思議的好運和堅強的求生意志最終成全了他。
史塔科
演員Michael Mendl
配音Michael Mendl
在西伯利亞監獄當醫生的德軍戰俘,本來是想自己逃走的,但是當他確認自己已身患癌症晚期將不久於人世,便毅然決定幫助基文斯去實現自己生的願望。把自己準備下的指南針、食物和各種長途跋涉必備的物品都交給了基文斯,還為基文斯繪製了逃跑的地圖。
監獄長
演員Pavel Lebeshev
配音Pavel Lebeshev
一位職業軍人,驕傲的蘇聯軍官,在基文斯所在監獄擔任負責人。在基文斯從改造營逃走後,他負責追擊基文斯,兩人在路上開始了長期的追逐和躲避,一直追擊到了伊朗邊境,他在證明自己是最終的勝利者後放基文斯通過。
伊蓮娜
演員愛琳娜·潘緹娃
配音愛琳娜·潘緹娃
一位雅庫次克姑娘,當天基文斯穿越西伯利亞逃到了雅庫次克附近時遇到了她,她基文斯一見鍾情,不僅幫助和照顧基文斯,還把自己的愛犬送給了基文斯,這條狗在最危難的時候用自己的命換來了寶貴的時間讓基文斯逃跑。
曲目 | 演唱 | 極地重生劇照 |
Introduction |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 | |
The First Stop | ||
Vagon, Night, Photo | ||
In the Kirk | ||
Captives into Mine | ||
Punishment | ||
Attempt to Escape | ||
Getaway from Gulag | ||
Prints in Tundra and the First Tree | ||
Vision of a Daughter | ||
Chase and Rescue | ||
Road to Chukcha Settlement | ||
Igloo Love | ||
In the Middle of Asia | ||
Bazaar | ||
A Bridge | ||
Passport | ||
Christmas | ||
Family's Meeting in the Kirk | ||
In a Vagon | ||
The Letter (Postman) | ||
Arrival to The Last Station | ||
Welcome to Gulag | ||
Haircut (Requiem) | ||
A Polar Night | ||
Goodby Dr.Staufer | ||
Mirage | ||
Chase | ||
A Storm | ||
In a Forest | ||
Down by the River | ||
The Way to Freedom | ||
Captain Tanks up His Car | ||
Captain Arrives | ||
In the Iranian Prison | ||
Photoalbum | ||
Children's Choir | ||
Finale Titles |
本片改編自JOSEF MARTIN-BAUER暢銷傳記小說,改編自真人真事。本故事曾於50年代改編成德國電視連續劇。
極地重生劇照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極地重生劇照 |
---|---|---|
德國biberacher電影節 | 2001年11月1日 | |
墨西哥德國電影周 | 2003年1月24日 | |
捷克 | 2003年2月27日 | |
阿根廷德國電影節 | 2003年9月7日 | |
芬蘭TV首映 | 2004年2月28日 | |
匈牙利TV首映 | 2007年2月26日 | |
德國 | 2001年12月27日 | |
捷克電影節 | 2003年1月28日 | |
法國巴黎電影節 | 2003年3月31日 | |
日本東京 | 2004年1月17日 | |
西班牙 | 2004年11月19日 |
製作公司 | KC Medien AG |
B & C Filmproduktion GmbH | |
Cascadeur Filmproduktion GmbH | |
發行公司 | EuroVideo |
東芝娛樂 | |
Alcine Terran | |
Eurocine Films | |
Angel Falls Filmverleih GmbH | |
GreenLight Films | |
GreenLight Films Co. | |
Vanguard Cinema | |
ViewCave |
時間 | 獎項全稱 | 所獲獎項 | 結果 |
2002年 | 米蘭電影節 | 最佳男主角(獲獎) | - |
- | - | 榮獲10項國際電影大展: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最佳攝影。 | - |
2001年 | 德國Biberach | 觀眾獎、陪審團獎 | - |
2002年 | 休士頓世界影展 | 最佳攝影獎、最佳動作指導獎 | - |
2002年 | 法國 | 最佳劇情片獎 | - |
2002年 | 美國新港灘國際影展 | 傑出成就獎 | - |
2003年 | 日本影展 | 特殊陪審團獎 | - |
這是一個感人的逃亡故事,整個影片所站的角度是中立的,因為逃亡的主人公是納粹軍官。相信在片子當中,已經沒有人再會把納粹的罪行與我們的主人公聯繫到一起了。我想影片要帶給我們的除了那種人克服困境的一種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戰爭對所有人的影響(包括侵略者),相信影片會讓所有人對和平有著一種無比的期盼和理解。
極地重生劇照
這也是一部曾經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的老片,影片的情節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158分鐘的片長絕對不會令你厭倦,建議看看這個片子,相信你會跟我一樣的投入。影片在一些關鍵的場景融入了非常優美的音樂效果,使得觀眾的情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為之所動。
整個影片用相當大的地理空間和時間跨度來描述主人公的逃亡歷程,也更多地體現了各個地區和種族的人民給予逃亡人的關愛和支持,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全世界人民企望和平的一種共同心聲。
而他面對著的,首先是嚴酷的自然環境,還有同樣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追捕者——負責監獄保安工作的蘇聯軍官。
從極寒之地北極圈到西伯利亞到雅庫茨克到中亞到伊朗,再到德國的某個小鎮,三年的時間、一萬四千公里的歸途,需要多麼堅強的信念和多麼強健的身體,才能支持一個人用雙腳走完?這是一部曾經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的片子,本片改編自JOSEF MARTIN-BAUER以原德國軍官克列門斯·弗雷爾的真實經歷撰寫的暢銷傳記小說。建議大家都看看這個片子,相信你會跟我一樣的投入
不要以為這只是個故事,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當你面對無法逾越的障礙,當你以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時候,我強烈建議你默念這個名字——克列門斯·弗雷爾。
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都是從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逃亡,但後者主要展示的是主人公依靠智慧和耐力進行自救;而本片展示的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愛。愛,可以讓一個渺小的人創造出偉大的奇迹。人與人之間的愛,如果沒有無數好心人無私的幫助,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愛,沒有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巨大悲憫,基文斯是無法獨自戰勝種種困難的。為了幫助基文斯,有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劇中的很多細節拍的很仔細。
一個地方讓我一直記憶猶新。每每看到這裡,都忍不住鼻子酸酸的。
那就是邊境大橋。
當基文斯努力抑制激動的心情,強迫自己踏著緩慢的步子離開哨卡,走上蘇伊邊境大橋時,對面突然射來一道刺眼的強光。基文斯用胳膊無力地躲避了幾下,透過強光,他見到了這輩子最不想見到的人——蘇聯軍官施哥夫(這裡導演拍了施哥夫布滿灰塵的皮靴細節,向我們暗示,施哥夫也是走長路到達大橋的)。
此時,一起都無言了。
儘管逃亡習慣使得基文斯向後、向旁邊看了看,似乎還在尋找最後的一線生機,但隨著導演的鏡頭,背後是蘇聯哨兵,面前是苦追了他三年的敵手,兩旁是橋索,身下是大河,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五年的牢獄生涯、三年來的苦苦逃亡,也許一切都白搭了。他漸漸握緊了拳頭……
施哥夫一言不發地盯著這個逃犯,這個他追尋了三年、橫穿極地、西伯利亞,徒步逃亡一萬四千多公里的逃犯。他臉上依然是那種沒有任何錶情的平靜,透著殘酷、冷漠與堅毅。但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你會發覺他看著準備拚命的基文斯,嘴角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
奇迹出現了,施哥夫無聲地轉向一側,為基文斯讓開了道路。基文斯不敢相信地看著施哥夫,他摒住呼吸,遲疑地邁出腳步,繼續走向伊朗邊境。當基文斯經過施哥夫的面前,施哥夫輕聲說了一句,“勝利屬於我。”
這是一個軍人對一個毅力超級頑強的人的對話。施哥夫無法抵擋內心對這樣一個人的尊重,他是他的逃犯、他的對手,也是他內心崇敬的人。但他也要讓基文斯知道,我最終還是勝過了你。
《極地重生》是一部閃耀人性光輝的戰俘題材電影。片中展示了令人蕩氣迴腸的人性的頑強、人性的寬容和人性的溫暖、美麗和大愛。整個影片用相當大的地理空間和時間跨度來描述主人公的逃亡歷程,也更多地體現了各個地區和種族的人民給予逃亡人的關愛和支持,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全世界人民企望和平的共同心聲。整個故事中並沒有太複雜的情節,重點展示了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蘊含的宏大命題:人與人之間的愛。電影的處理手法細膩而嚴謹,每個場景、每句台詞都表現得恰如其分,體現了德國人一貫嚴謹的傳統。該片從另外一個角度向觀眾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寬容、愛的力量。 《極地重生》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從政治上進行反思,而是從人性上通過主人公的冒險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它雖然揭示了蘇軍虐待德軍戰俘的事實,但導演並沒有讓其淪為反俄片,而是較為中立地去看待這段歷史,這不是發泄、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展示受信念支配的渺小的生命如何戰勝難以想象的苦難,展示從被奴役到獲得自由的苦難歷程,展示這個世界充滿矛盾,但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相對於對自由的追求,這部影片著重表現的是愛,這是一部關於愛的影片(《電影文學》評) 。
《極地重生》中表現了蘇聯軍人對德國戰俘的虐待,雖然有真實的依據但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人為醜化蘇聯軍人的痕迹。估且對此不作評論,單看影片表現的主題:渴望正常地生存,渴望回家,這是無可厚非的(《大眾電影》評) 。
雖然《極地重生》敘述的是淪為戰俘的納粹軍人逃脫壓迫,重獲自由的過程,但是表達的主旨是人性的褒揚,男主人公執著的信念,親人之間的愛,各族人民友好的關愛和對自由的嚮往,造就了該片的魅力(《青年作家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