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

定義


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
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隨著時代發展,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也被稱為公共文化。

本質特徵


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群眾性是顯著特徵、自娛性是外在特徵(最直接目的)、傾向性是內在特徵。

社會要求


要求社會的群眾文化供給、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要求社會努力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要求社會的一切群眾文化活動必須符合群眾的意願,要求不斷的提高群眾的文化實踐力和佔有水平。

社會功能


精神調節作用、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團結凝聚作用。

科學環境


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生活:促進物質文明進步、影響產業結構變化、改變人們的勞作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空間和交往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分配不斷做出調整、改變人們的消費水平方式。
科技發展不斷開拓群眾文化新領域: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提供物質基礎;要求人們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刺激群文,強化教育功能,為業務培訓和終身教育開闢途徑;為人民享受文化生活提供時間和空間;使群文的形式和內容不斷更新;為群文的發展提供社會認識基礎。
群文的繁榮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提高人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促進智能的增長,提高對科學的感受力等;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消費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科學進步。影響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轉變,也是促進社會科學的進步。

建設目標


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

建設原則


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均等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使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