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結果 展開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是由於膽管梗阻和細菌感染,膽管內壓升高,肝臟膽血屏障受損,大量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造成以肝膽系統病損為主,合併多器官損害的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膽管炎的嚴重表現形式。在我國,最常見的病因是肝內外膽管結石,其次為膽道寄生蟲和膽管狹窄。近年隨著手術及介入治療的增加,由膽腸吻合口狹窄、PTC、ERCP置放內支架等引起者逐漸增多。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肝內、外膽管結石最兇險的併發症,也稱為急性重症膽管炎(ACST)。主要癥狀表現為典型的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的三聯症,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低血壓等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其早期即可出現中毒性休克和膽源性敗血症,應及時治療,否則病死率極高。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肝膽外科

病因


● 本病多數繼發於膽管結石、膽管良性或惡性狹窄、膽管內放置支撐管、經導管膽管內造影和ERCP術后、膽道蛔蟲症等。造成膽管長期梗阻或不完全性阻塞,使膽汁淤積,繼發細菌感染導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癥狀


● 患者突然發生劍突下或右上腹劇烈疼痛,一般呈持續性。繼而發生寒戰、高熱,體溫可超過40℃,常伴噁心和嘔吐,約80%的患者可出現顯著黃疸。
● 當患者出現煩躁不安、意識障礙、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抑製表現,同時有血壓下降現象時,往往提示患者已發生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種表現,已進入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階段。

檢查


● 體格檢查:體溫升高,甚至可超過40℃,約80%的患者可見皮膚鞏膜黃疸。查體可見劍突下和右上腹有壓痛和肌緊張,隨著病情進展,腹部體征可逐漸加重。如膽囊未切除者,常可觸及腫大和有觸痛的膽囊。
● B超:可顯示膽管擴張程度並估計梗阻部位,可發現結石、蛔蟲、大於lcm直徑的肝膿腫、膈下膿腫等。
● 胸、腹X線片:有助於診斷併發的胸腔積液、肺炎等。膽腸吻合手術后反流性膽管炎的患者,腹部X線片可見膽道積氣。
● CT掃描:不僅可以看到肝膽管擴張、結石、腫瘤、肝臟增大、萎縮等的徵象,有時尚可發現肝膿腫。
● 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RCP):可顯示肝內膽管樹的全貌、阻塞部位和範圍。圖像不受梗阻部位的限制,是一種無創傷性的膽道顯像技術。
● 經內鏡逆行膽管引流(ERBD)、經皮肝穿刺引流(PTCD),既可確定膽道阻塞的原因和部位,亦可同時行膽汁引流、膽道減壓,但有加重膽道感染或使感染淤積的膽汁溢漏進腹腔的危險。
● 實驗室檢查常可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膽道梗阻和肝細胞壞死可引起血清膽紅素、轉氨酶等升高。如同時有血清澱粉酶升高,表示已併發胰腺炎。
● 組織病理學檢查:繼發於膽道梗阻性疾病的急性膽管感染,均有肝內和(或)肝外膽管以及膽管周圍組織的急性、亞急性和(或)慢性瀰漫性化膿性炎症改變。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多有膽道疾病或膽道手術史,出現腹痛、發熱、黃疸(Charcot三聯征)等急性癥狀。
● 病情向嚴重階段發展,出現微循環障礙,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患者表現為感染性休克,在Charcot三聯征基礎上出現意識障礙、血壓下降(Reynold五聯征),少尿,各主要臟器發生功能障礙。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膽道梗阻與膽道高壓不解除,則危及患者生命。
● 體格檢查見劍突下和右上腹的壓痛和肌緊張,隨著病情進展,腹部體征可逐漸加重。如膽囊未切除者,常可觸及腫大和有觸痛的膽囊。
● 影像檢查可見膽道擴張、膽道炎症或鄰近器官炎症表現。
● 實驗室檢查見白細胞、膽紅素、轉氨酶等指標升高。
● 在臨床上,依據典型的Charcot三聯征及Reynold五聯征, AOSC 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應注意到,即使不完全具備Reynold五聯征,臨床也不能完全除外本病的可能。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需要和哪些疾病相區別


● 本病需要和急性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穿孔或出血、急性壞疽性闌尾炎、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右側胸膜炎,右下大葉性肺炎等鑒別。
● 如果出現腹痛、寒戰、發熱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非手術療法

● 早期膽管炎癥狀較輕,生命體征平穩時,可先採用非手術治療方法。
● 禁食、胃腸減壓,減少膽汁分泌。
● 抗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第二、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及甲硝唑,頭孢哌酮在膽汁中濃度較高,可作為優先選擇的藥物。最終以血或膽汁細菌培養以及藥物敏感試驗調整抗生素治療。約有75%左右的患者,可獲得病情穩定和控制感染。
● 解痙鎮痛和保肝利膽藥物的應用。
● 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手術治療

● 另25%患者對非手術治療無效,應考慮手術治療。治療原則是解除膽管梗阻,減壓膽管和引流膽汁。如有休克存在,應積極抗休克治療。
● 非手術治療6小時后病情仍無明顯改善,休克不易糾正者,可行內鏡下膽道引流和減壓。這已成為治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或已行多次膽道手術的患者,在情況理想時還可同時取石。
● 對病情一開始就較嚴重,特別是黃疸較深的病例,又不具備內鏡下膽道引流和減壓的條件時可直接施行剖腹手術引流,膽管切開探查和T管引流術。手術方法應力求簡單有效,待患者度過危險期后,經T管膽道造影全面了解膽道病變的情況后,經膽道鏡取石,或再作擇期手術,或經內鏡括約肌切開以徹底解決引起膽道梗阻的潛在病變。

危害


● 治療不及時可能出現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嚴重併發症。

預后


● 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膽管內的壓力,很多危重患者手術中切開膽總管排出大量膿性膽汁后,膽管內壓力降低,患者情況即可好轉。

預防


● 積極治療肝膽管結石及膽道蛔蟲等引起膽道炎症及膽道狹窄的疾病。
● 一旦出現典型的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的三聯症,即Charcot三聯症,則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診斷確立,就應積極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同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採取相應手術方式,避免進展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