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慶
張以慶
張以慶,出生於中國,籍貫北京市,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編劇。
1990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紅地毯上的日記》 ,該片獲得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1995年,執導紀錄片《起程,將遠行》 ,該片獲得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1997年,執導紀錄片《舟舟的世界》 ,該片獲得第7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1999年,執導紀錄片《英和白》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獎。2002年,張以慶獲得第5屆范長江新聞獎。2004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幼兒園》上映。2010年,執導紀錄片《前世今生》 。2011年,憑藉紀錄片《聽禪》入圍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導演獎。2017年,執導紀錄片《君紫檀》 。
張以慶
1990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紅地毯上的日記》,該片記錄了一群永遠成不了世界冠軍的藝術體操運動員,獲得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1995年,執導表現大學生就業的紀錄片《起程,將遠行》,該片獲得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
1996年,執導紀錄片《導演》,該片獲得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1997年,張以慶將2100分鐘的素材,70多盤錄像帶剪輯成54分鐘的紀錄片《舟舟的世界》,該片獲得第7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
1999年,執導紀錄片《英和白》,該片記錄了武漢雜技團的熊貓英英及飼養員——一個具有義大利血統的單身女性白的生活,一種近乎於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這部紀錄片中,沒有配音解說,全靠畫面的強化、對比來表現主題,獲得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紀錄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導演獎、第1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獎。
2002年,張以慶獲得第5屆范長江新聞獎。2004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幼兒園》上映,張以慶從2001年開始就籌拍該片,經過3、4個月的觀察、試鏡,用了14個月才完成前期拍攝。2005年,擔任第11屆上海電視節記錄片評委會委員。
2010年,執導紀錄片《前世今生》,該片是張以慶在一周時間內,用一個巴掌大的DV機,在沒有一分錢的情況下完成的。2011年,執導紀錄片《聽禪》,該片是張以慶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進行前期調研,在長達31天的拍攝周期中,他總共拍了1100分鐘的素材,最終才拍攝出來的,影片獲得第2屆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一等獎、第7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評委會推薦獎,他憑藉該片入圍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導演獎。2017年,執導紀錄片《君紫檀》,該片講述了紫檀匠人顧永琦的故事。
張以慶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君紫檀》 | 紀錄片 |
2011年 | 《聽禪》 | 紀錄片 |
2010年 | 《前世今生》 | 紀錄片 |
2004年 | 《幼兒園》 | 紀錄片 |
1999年 | 《英和白》 | 紀錄片 |
1997年 | 《舟舟的世界》 | 紀錄片 |
1996年 | 《導演》 | 紀錄片 |
1995年 | 《起程,將遠行》 | 紀錄片 |
1990年 | 《紅地毯上的日記》 | 紀錄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97年 | 《舟舟的世界》 | 紀錄片 |
榮譽獎項 |
▪ 2011 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導演獎 《聽禪》 (提名) ▪ 2011 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創意獎 《聽禪》 (提名) ▪ 2011 第2屆 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一等獎 《聽禪》 (獲獎) ▪ 2011 第7屆 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評委會推薦獎 《聽禪》 (獲獎) ▪ 2002 第5屆 范長江新聞獎(獲獎) ▪ 1999 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紀錄片獎 《英和白》 (獲獎) ▪ 1999 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導演獎 《英和白》 (獲獎) ▪ 1999 第19屆 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獎 《英和白》 (獲獎) ▪ 1998 第16屆 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類特別獎 《舟舟的世界》 (獲獎) ▪ 1997 第7屆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舟舟的世界》 (獲獎) ▪ 1997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 《舟舟的世界》 (獲獎) ▪ 1997 中國電視紀錄片最佳編導單項獎 《舟舟的世界》 (獲獎) ▪ 1996 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 《導演》 (獲獎) ▪ 1995 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 《起程,將遠行》 (獲獎) ▪ 1990 中國電視金童一等獎 《紅地毯上的日記》 (獲獎) ▪ 0000 湖北省勞動模範(獲獎) ▪ 0000 湖北省新聞名人(獲獎) ▪ 0000 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獲獎) |
張以慶的每一部作品都不一樣,每次都是全新的一個涅槃。他打破了中國紀錄片“客觀”、“紀實”的固定規則,避離了故事性、過程性的敘述模式,以一種鮮明的主觀性和個人化的方式,呈現具有普遍意義的作為生命個體的心靈世界,同時表達創作者最為真實的思想、情緒和體驗,形成了獨特而穩定的創作理念和風格。張以慶一直在努力超越慣常思維,努力跳出社會、業界甚至是自己的創作經驗和模式。如何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把陌生的東西深刻化,是張以慶從不放棄的形而上的追求。他擅長從看似常態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態的、生動的東西(《長江文藝評論》評)。
張以慶的紀錄作品總是能夠獲得國內外的強烈關注,究其根本原因,顯然在於他紀錄創製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在客觀性上表現為一種切近、真實、在場的他者紀錄,而在主觀性上則表現為一種細節、畫面、解說的寫意創製。在紀錄片《幼兒園》中,他以寫意的紀錄映像折射出了成人世界的某種影射,這種影射為反身觀照成人世界提出了溫婉的指斥。而在紀錄片《英與白》中,則以寫意美學盡情地抒發了張以慶紀錄創製高超的藝術化表達。張以慶的作品之中,蘊蓄著一種特別的力量與質感,這種力量來源於紀錄創製為觀眾留下的思考空間,而這種質感則來自於其形諸於抽象化的象徵性表達。他擅於在封閉與禁錮狀態下,紀錄直擊人類靈魂的表達,同時,這種人性化、人格化、人本化的規訓,亦向觀眾釋出了一種光陰似箭的緊迫感(《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