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啰兒調

石柱土家啰兒調

石柱土家啰兒調起源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它是流傳於渝東南本土漢族和土家族的啰兒調山歌,因山歌唱詞中有“啰兒”而得名。

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啰兒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石柱土家啰兒調與唐代巴渝地區廣泛流傳的竹枝詞一脈相承,具有悠久的歷史。有人認為“兒調”有古代“竹枝詞”遺風,被譽為“竹枝詞”活化石。因便於即興編詞,富於生活情趣,唱起又朗朗上口所以流傳面極廣。

藝術特色


石柱土家啰兒調調旋律簡潔,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內,腔中少有裝飾,行腔起伏流暢,易於掌握,便於傳唱。其調式多為徵、羽、商調式,既有傳統曲目,又有現場發揮的即興歌調。
歌詞句式大多為七字句,可即興填詞,現場發揮,酣暢淋漓地表達歌者的真情實感。有的歌曲調相同而詞不同,頗有“竹枝詞”遺風;有的歌詞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當地土家人的生活、勞動、民風、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比較全面地記錄了土家族的禮俗活動、生存狀況及民族文化演變過程。
兒調音韻淳樸而濃郁,特別是兒調中大量地運用“兒”、“兒”、“”等習慣性方言襯詞,使曲子音調與當地土家族方言的四聲聲調緊密結合,率真地表現了土家人樂觀、豁達、睿智、幽默的性格,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在長時期的傳唱中,形成了內容豐富多樣、曲調簡潔多變、鄉音鄉韻濃郁的獨立的民歌歌種,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對歌、詼諧歌、號子等類別和難以數計的曲目。

代表作品


有《太陽出來喜洋洋》、《長年歌》、《懷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傳承意義


兒調內容豐富多樣,曲調簡潔多變,鄉音鄉韻濃郁並具有考證巴渝歷史和探索民歌的重要價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尚有三百多人能唱" 兒調",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演唱者越來越少。據初步調查,現在只有大約七十人能唱了,這些歌手年事已高,兒調的傳承面臨困境,已瀕於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