餑薺

莎草科荸薺屬植物

荸薺也叫馬蹄,江南水八仙之一。《本草綱目》中記有馬蹄,能清熱消渴,治脾熱,濕中益氣,開胃下食,清心明目,解熱殺菌,清黃疸,降血壓,治療多種疾病。馬蹄是集食用藥用價值於一身的生蔬菜,孕婦可以經常食用。。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荸薺異名眾多,從其形態、色澤以及生物特徵等各角度產生不同的稱謂,《中國植物志》以“荸薺”為正名。

簡介


異名芍、鳧茈(《爾雅》),葃菇、水芋、烏芋(《廣雅》),烏茨(陶弘景),鳧茨(孟詵),葧臍(《本草衍義》),黑山稜(《博濟方》),地栗(《通志》),鐵葧臍(《救荒本草》),馬蹄(《本草求原》),紅慈菇(《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馬薯(《泉州本草》)。

形態特徵


餑薺
餑薺
荸薺多年生水生草本。地下匍匐莖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厘米,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厘米,直徑約9毫米,叢生,直立,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上部斜截形。穗狀花序1個,頂生,直立,線狀圓柱形,淡綠色,上部尖銳,基部與莖等粗,長2.5~4厘米,寬2~4毫米;花數朵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上具倒生鉤毛,與小堅果等長或較長;雄蕊2,花絲細長,花藥長橢圓形;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毫米。栽植於水田中。我國溫暖地區均有栽培。
採集
10~12月挖取,洗凈,風乾或鮮用。
藥材
球莖圓球形,略扁,大者直徑可達3厘米,厚約2.5厘米,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入,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嫩芽,由枯黃的鱗片包裹。球莖外皮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顯的環節,節上常有黃褐色膜質的鱗葉殘存,有時附有小側芽。質脆,內部白色,富含澱粉和水分,壓碎后流出白色乳汁。氣微,味甜。以個大、肥嫩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一般成分含水分68.52%,澱粉18.75%,蛋白質2.25%,脂肪0.19%,灰分1.58%。藥理作用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熱,不溶於有機溶媒,不被動物炭吸附。用瓦伯氏儀測得,它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呼吸達80%(10小時后)。炮製洗凈,削去外皮。荸薺粉:取荸薺洗凈,除去嫩芽,磨碎,濾取白色漿汁,沉澱,乾燥之,即成。性味甘,寒。①《別錄》:味苦甘,微寒,無毒。②《綱目》:甘,微寒滑,無毒。③《醫林纂要》:甘咸,寒滑。④《本草求原》:味甘淡,性寒,無毒。歸經入肺、胃經。①《玉楸葯解》: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②《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胃、大腸。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功效
餑薺
餑薺
清熱,化痰,消積。治慍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嚼喉腫痛,贅疣。①《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②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③《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④《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⑥《本草彙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⑦《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⑧《本經逢原》:治酒客肺胃濕熱,聲音不清。⑨《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藏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兩;搗汁、浸酒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烴存性研末撒,或澄粉點目,或生用塗擦。宜忌虛寒及血虛者慎服。①孟瓷: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②《醫學入門》:得生薑良。③《本經逢原》:虛勞咳嗽切禁。以其峻削肺氣,兼耗營血,故孕婦血渴忌之。④《隨息居飲食譜》:中氣虛寒者忌之。選方
荸薺
荸薺
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荸薺汁、梨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②治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大荸薺四個,海宅(漂去石灰礬性)一兩。上二味,水二鍾,煎八分服。(《古方選注》雪羹)③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四兩。(《泉州本草》)④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薺,洗凈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⑤治痞積:荸薺於三伏時以火酒浸曬,每日空腹細嚼七枚,痞積漸消。(《本經逢原》)⑥治腹滿脹大:烏芋去皮,填入雄豬肚內,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疏》)⑦治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神秘方》)⑧治婦人血崩: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綱目》)⑨治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四兩。(《泉州本草》)⑩治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⑾治尋常疣:將荸薺掰開,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龐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並露出針尖大小的點狀出血為止。連用七至十天。

名家論述


①《綱目》: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為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鳧茈干者,則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
②《本草新編》:烏芋,切片曬乾,入葯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入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種、野產之分,藥用宜野產者為佳。然無野產,即揀家種之老者,切片連皮曬乾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辟瘴氣也。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與鱉甲、神曲、白朮茯苓、枳殼之類並投,則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則無功,同用則有益。③《本草求真》:烏芋,止一水果,何書皆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痘、清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則於在胸實熱可除,而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而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分佈範圍


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朝鮮、日本、越南、印度也見分佈。

生長繁殖


無性繁殖。選擇飽滿、表皮光滑、皮色一致、芽頭粗壯的球莖作為種球,然後經過貯存、催芽、育苗。貯存的方法有:窖存、缸存、堆存、地存等;催芽有冷催芽和室內催芽兩種;育苗有旱育、水育和半旱育三種。園林應用上對季節的要求多樣,因此有時種球無需貯存。

栽培技術


種植環境

軟質底泥深厚,中性土壤,種植水深50cm以內,以5-10cm內水深長勢最佳。

種植季節

3-8月。

種植密度

12-49種球/m 。

種植方法

移植法或種球種植。春季到夏季都可用種球種植。移植法用於生長季節種植,需容器苗種植。種球在春季到立秋前種植均適用。生產上採用封泥貯存法可將種球保存到立秋前。

養護管理

除草,施肥,霜凍后地上部分枯萎后修剪清理。因該種長期人工栽培,種植需注意病蟲、雜草管理,還需注意其種球的退化、腐爛等問題。

主要價值


球莖富澱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澱粉,味甘美;也供藥用。
觀賞價值與園林應用: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色澤青翠。叢植、片植均可。因景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