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射彈道導彈
空射彈道導彈
20世紀50年代,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地面、水下和空中發射方式都在探索中,但空射方式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未獲成功。到了60年代末期,處於深度冷戰狀態的美、蘇兩國的核武庫已經膨脹到了足以摧毀地球數百次的規模。兩國認識到單純增加核武器數量已經毫無意義,於是在1969年11月27日開始進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並於1972年5月簽訂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SALT-1)。SALT-1僅要求雙方把核武器數量凍結在1972年中期水平上,並不限制提高核武器性能水平和部署方式。此時美、蘇都已具備三位一體(陸基洲際導彈、潛射戰略導彈、戰略轟炸機)戰略核力量,於是,雙方不約而同地又把目光投向到戰略導彈空中機動發射這種方式上。
四十年前,1974年10月,美國從C-5A軍用運輸機上進行了“民兵-1”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發射。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從飛機上發射此類導彈。該試驗是後來的MX洲際彈道導彈研發工作的一部分。“民兵-1”導彈重31.8噸。以前從未從飛機上發射過如此重量的導彈。此前從飛機上發射的最大的導彈是發射重量約5噸的“天弩”導彈。
為了進行試驗,在軍事運輸航空兵的一架制式C-5A飛機(機號90014)的貨艙內加裝了洲際彈道導彈固定系統、導彈傘投系統和發射控制系統。一共進行了21次試驗,大部分是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埃爾森特羅靶場進行的。
最初進行了引導傘試驗。後來從飛機上空投了導彈的鋼筋混凝土重量模型,其重量從20噸增加到38.7噸。在兩次試驗中空投了沒有加註燃料的“民兵-1”導彈。在1974年10月24日進行的最後一次試驗中,“民兵-1”導彈第一級被加註了燃料。導彈被布置在飛機貨艙內的可拋投平台上,導彈頭部朝向尾艙口。為了空投載有導彈的平台,飛機使用兩套多穹頂降落傘系統。而為了使導彈進入垂直發射狀態,使用3具穩定傘。引導傘固定在平台上,而穩定傘裝於導彈尾部。引導傘和穩定傘穹頂都為9.76米,導彈與平台重量合計38.7噸。
載有“民兵-1”導彈的C-5А飛機從范登堡空軍基地起飛。其機組為13人,包括2名飛行員和11名試驗工程師。有一架安裝了照相和電影設備的“天空勇士”飛機作為伴航飛機。在范登堡空軍基地以西25公里的太平洋上發射了導彈。飛機在發射導彈時以6000米左右高度平飛。安裝在平台上的導彈通過尾艙口被從機身中空投出去,然後將導彈固定在平台上的箍條卡圈動作起來,導彈在3具穩定傘的作用力下與平台分離。進入垂直狀態后,導彈下降至2400米。此後根據試驗計劃短時間(10秒鐘)啟動第一級發動機。導彈向上爬升,飛行一段距離后濺落在海中。
試驗驗證了從C-5A軍用運輸機上通過尾艙口用傘投的方法安全發射重31.8噸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可行性。從而確保能以現有軍用運輸機為基礎在短期內以最小的技術風險研製出洲際彈道導彈空中發射系統。同時,與研製新型專業化載機相比,這樣能大幅度節省開支。據專家評估,試驗費用大約為1千萬美元。
試驗次日,所有試驗材料被擺到了美國國家安全秘書亨利·基辛格的辦公桌上。計劃在即將進行的戰略進攻武器裁軍談判過程中把所以上試驗作為限制蘇聯機動導彈系統的重要論據使用。據專家評估,部署空基洲際彈道導彈有利於提高美國戰略進攻力量的作戰穩定性和在局勢不確定及發生危機時的使用靈活性。但是美國軍事政治領導人明白,無論其部署什麼新型戰略導彈,蘇聯都會隨後跟進。因此,美國研製和部署空地彈道導彈必然會導致蘇聯也研製和部署這種導彈。兩國都擁有這種戰略武器不符合力圖鞏固戰略穩定並追求單方面優勢的美國的利益。
如果蘇聯部署空基彈道導彈,其給美國造成的消極後果將大於其戰略進攻力量作戰穩定性和使用靈活性得到提高這些正面效應。美國必要的反擊潛力水平由現有戰略進攻力量各組成部分,首先是生存能力最強的潛射彈道導彈來保證。因此美國放棄了所有研究過的MX機動洲際彈道導彈方案,包括已經進入試驗階段的鐵路機動導彈方案。
蘇聯和美國1979年簽訂的第二階段蘇美限制戰略武器協定的備忘錄規定,在1981年12月31日以前禁止試飛和部署空基彈道導彈。儘管第二階段蘇美限制戰略武器協定沒有得到批准,但雙方仍遵守其諸項原則直到1986年底,即當美國不再受其所規定的數量限制時。1991年簽訂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武器條約完全禁止空基彈道導彈系統。禁令涉及到此類導彈的生產、試驗和部署。1994年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武器條約生效后,禁令有效期為15年(到2009年12月5日之前)。在條約禁止空基彈道導彈的情況下,美國人試飛並裝備了近、中、遠程空射彈道導彈靶。這些導彈目前被用於試驗反導防禦系統。美國研製的空射彈道導彈靶與空基彈道導彈區別不大。二者唯一的區別是導彈靶上沒有安裝彈頭,但這從外形上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