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棋,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位qí,最早出現於甲骨文 本義為指圍棋盤,引申含義為表示各種棋。

棋字的常用組詞為象棋,圍棋,棋盤,棋子,含有棋字的常用成語為天下如棋,星羅棋布。

基本釋義


● 棋 qí ㄑㄧˊ
◎ 文娛項目的一類,亦特指「棋子」:象~。圍~。~盤。~道。星羅~布。舉~不定(喻拿不定主意)。

詳細釋義


◎棋
棊、碁 qí
〈名〉
● ● (形聲。從木,其聲。本義:古時通稱博弈的子為棋) 同本義 [chess or any board game]
棊,博棊也。——《說文》
五簙或謂之棊。——《方言》
故行棊者。——《淮南子•泰族》。注:「謂六博也。」
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山海經•中山經》。注;「博棋也。」
堯造圍棊,以教子丹朱,或雲 舜以 子商均愚,故作圍棊教之。——《博物志》
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 ● 又如:棋枰(棋盤);棋子(一種乾糧);象棋;國際象棋;圍棋;跳棋
詞性變化
◎ 棋 qí
〈動〉
下棋 [play chess]。如:棋功(下棋造詣);棋仙(指棋藝高超,以弈棋為樂的人);棋名(棋藝卓越的名聲)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博棊。從木其聲。渠之切。

康熙字典

同棊。
又《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基。《集韻》根柢也。或作檱。《史記·律書》萬物根棋。
(棊)《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其。或作碁、櫀,通作棋。《說文》博棊。《徐曰》棊者,方正之名。古通謂博奕之子為棊。
又《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注》樗蒱馬也。
又《博物志》堯造圍棊,丹朱善之。
又《劉向·說苑》雍周謂孟嘗君曰:足下燕居,鬭象棋,亦戰鬭之事乎。
《說文解字》棋
《說文解字》棋
《御定康熙字典》棋
《御定康熙字典》棋
《說文解字》棋《御定康熙字典》棋 

音韻集成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部註解聲調
上古音系木根,又棊注通作棋
廣韻渠之
蒙古字韻平聲
中原音韻齊微齊齊微陽平
洪武正韻牋
渠宜
堅溪
平聲
平聲
分韻撮要第三幾紀記圍棋陽平

字源演變


漢字:「棋」 演變
漢字:「棋」 演變
棋,甲骨文(木,小木塊)(其,箕筐)(雙手,抓持),造字本義:博弈玩具,在箕筐內投擲有不同記號的若干小木塊,或手持盛有小木塊的箕筐不斷搖動,以小木塊記號的組合結果定輸贏。隸書及楷書則又將篆文下形上聲的字形改為左形右聲的結構。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形聲兼會意;篆文及隸書、楷書的字形則屬於形聲。新中國成立后,“棊”和“碁”作為異體字併入了“棋”字。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象棋、弈棋、死棋、棋子、棋迷、臭棋、和棋、棋路、棋布、棋局。

相關成語

星羅棋布、琴棋書畫、棋逢敵手、舉棋不定、棋高一著、棋逢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