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惠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惠,漢語常用字,讀音huì,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恩,好處:恩惠;引申含義為給人財物或好處:惠政。

惠的常用組詞為惠和。包含惠的常用成語為惠而不費。

文字溯源


惠
“惠”字始見於西周中期,下面的“心”字是形符,表示跟人的心理活動有關,上面的“叀”字是聲符,讀zhuān。這是“專”字的本字。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專心致志地紡線”。這個“叀”字是指紡錘,這是紡線的主要工具,下面加上“心”字就能表示專心一致地用紡錘線了。所以“惠”字用“叀”字作形符。甲骨文時期也用“叀”用作“惠”,后追加“心”旁而衍生出惠字,“叀”也可視為“惠”的聲旁。從這個角度講,“惠”字的本義指“專心紡線”。由專心紡線引申指“聰明”,這就是“聰惠”。這一字義被後來的“慧”字所代替。許慎《說文解字》釋“惠”為“仁也”,意為仁愛。徐鍇認為,仁愛的人心專一,所以“惠”由專心引申為仁愛。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huì動詞〈文言〉仁愛。
《尚書·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國語·晉語一》:“公曰:‘夫豈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
〈文言〉恩愛;寵愛。《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給人好處。
benefit;
favor
《尚書大傳》卷三:“振貧窮,惠孤寡。”
蘇軾《張龍公祠記》:“惠於有生,我則從之。”
〈文言〉賜予,贈送。give
《宋書·庾悅傳》:“身今年未得子鵝,豈能以殘炙見惠!”
《儒林外史》第一回:“前日小婿來家,帶二斤干鹿肉來見惠。”
〈文言〉通“繪”。繪飾。《山海經·中山經》:“洞庭、榮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瘞;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名詞恩情;好處。benefit;favor
《左傳·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桓寬《鹽鐵論·授時》:“今日施惠悅爾,行刑不樂,則是閔無行之人,而養惰奢之民也。”
實惠;恩惠;受惠
〈文言〉會帳,會鈔。
《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章大人的帳,羊大人已經代惠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八回:“再坐了一會,已是十點鐘時候,遂惠了茶帳而去。”
〈文言〉古兵器名。三棱矛。《尚書·顧命》:“二人雀弁,執惠,立於畢命之內。”
(Huì)姓氏用字,參看“惠姓”。
形容詞柔順;順從。mild《詩經·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惠風;賢惠
〈文言〉善。benefit《禮記·表記》:“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
〈文言〉指美好,秀媚。fine《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五》:“夫智與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
〈文言〉用同“慧”,聰明。clever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列子·湯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副詞敬辭。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表示對方的行動是加惠於自己)。《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昨奉嘉命,惠示雅數。”惠顧;惠臨;惠贈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叀部】胡桂切(huì)
仁也。從心從叀。
𢥁,古文惠從芔。
【註釋】徐鍇註:“為惠者,心專也。” 

說文解字注

仁也。
段註:人部曰:仁,親也。經傳或假惠為慧。
從心叀。
段註:為惠者心謹也。胡桂切。十五部。
古文惠,從卉。
段註:從心叀省,從卉聲,小篆省卉。 

廣韻

胡桂切,去霽匣 ‖惠聲至1部(huì)
惠,仁也。亦惠然,順也。又姓,出琅邪,周惠王之後。梁有惠施。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惠·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古文:𦻇、𢡘、𢞯、𦣽
《唐韻》《集韻》《正韻》胡桂切。《韻會》胡計切,並音慧。《說文》:仁也。《書·臯陶謨》:安民則惠。蔡沈註:惠,仁之愛也。
又恩也。《書·蔡仲之命》:惟惠之懷。
又《爾雅·釋言》:順也。《書·舜典》:亮采惠疇。《詩·邶風》:惠然肯來。《毛傳》:時有順心也。
又《增韻》:賜也。《禮·月令》:行慶施惠。
又賚也。《書·無逸》:惠鮮鰥寡。註:惠鮮者,賚予周給之,使有生意也。
又飾也。《山海經》:祠用圭璧之五,五采惠之。註:惠猶飾也。
又三隅矛。《書·顧命》:二人雀弁執惠。
又《謚法》:柔質慈民曰惠。
又州名。隋順州,宋改惠州。
又姓。出琅邪周惠王之後,梁有惠施。
又通作慧。《後漢·孔融傳》:將不早惠乎。註:惠作慧。《說文》:從心從叀。徐鍇曰:為惠者,心專也。會意。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惠

書寫提示

惠
【規範提示】“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鉤)。
【寫法】❶“叀”窄、長,“心”寬、扁。❷“叀”,“一”“曰”都居上半格正中;“曰”上寬下窄,末橫在橫中線,中豎在豎中線,下端過橫中線。❸“心”,居下居中,第二點在㇃(卧鉤)上方豎中線上。 

書法欣賞

惠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ɡʰiwəd
王力系統ɣiwei
董同龢系統ɣiued
周法高系統ɡwer
李方桂系統gwidh
西漢
東漢
iad
iad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祭霽iwɑd
北魏後期北齊祭霽iwɑd
齊梁陳北周隋祭霽iwæi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ɣiwei
擬音/王力系統ɣiwei
擬音/董同龢系統ɣiu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ɣiu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ɣiwei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去聲十二霽合口呼全濁胡桂切ɣiuɛi
集韻去聲十二霽合口呼全濁胡桂切ɣiuɛi
增韻去聲胡桂切
中原音韻去聲齊微合口呼全清xui
中州音韻去聲齊微胡貴切
洪武正韻去聲七隊全濁胡桂切ɣuei
分韻撮要陽去第二威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