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2011年向春玲所著的作品
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是民間力量自發的、通過按照書籍整理的方式促進解決社會問題、改善某一範圍人群生存狀況的一種行動或趨勢。
友成基金會在國內最早明確提出社會創新的概念並將支持社會創新作為基金會的核心業務之一。社會創新按熊彼特的經典定義,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一種前所未有的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資源是一個常量,當它被代入到不同的函數式時,其“得數”(即產出)也會隨之不同,如果有一種新函數式的“得數”明顯超過其他函數的“得數”,那它就叫做創新。
層出不窮的商業創新(包括產品和服務中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使整個社會的財富持續增加,全體人類的福祉也隨之增長。然而,商業創新在顯示其強大力量的時候,其漏洞和局限也被相應放大。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儘管地球上的財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長,但一直困擾著人類的那些基本問題——貧困、疾病、劣質甚至根本沒有的教育等等——並沒有隨財富的增加而相應地減少或減輕,在某些區域,甚至有加劇之勢。
經濟繁榮的陽光並不能照遍每個社會的角落。
在交通、通信方面,人類能享受到便利是19世紀的科幻小說家(如凡爾納)完全不能想象的,然而在醫療保健的改善方面,則遠沒有相應程度的提高。且不說貧困人口始終面臨的缺醫少葯的境況,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共醫療也一直是困擾政府的巨大難題。
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甚至是更加致命的問題又出現了,比如氣候危機。商業創新在創造巨量財富的同時,也在快速毀滅人類的“公共財富”——作為所有財富根基的地球的宜居性。對財富追逐的遊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合成謬誤”,正在變成一種集體性的自殺遊戲。
政府、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對財富和資源進行調配,以增進公共福祉。但隨處可見的低效和浪費迫使人們反省:現有調配和管理公共資源的模式是成問題的。比如,歐美國家對世界貧困地區歷年來的援助總額超過3400億美元,但收效甚微。原因在於,實施援助的人在被救助者的需求識別、調動和利用各方資源的能力,以及保持財務健康度上都存在著嚴重問題。
面對貧困、疾病和環境危機,雖然還不能說“錢不成問題”,但比錢更成問題的是如何使用這些錢。所以比爾蓋茨一方面將自己的錢捐出來,並且勸導更多的富人也像他這樣做,另一方面,他提出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具創造性”地管理財富的方式,讓財富真正成為人類抵擋或儘可能減少各種災禍、增進人類整體福利的手段,而不是標識富人身家和政客政績的數字。
普通的商業創新往往只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創造私人財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私人財富的一部分轉化為公共福祉?我們立即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捐贈。但這也只解決了一半的問題(甚至可能一半都不到),捐出來的錢只是資本,必須要有一种放大機制,將這些有限的資本儘可能放大,成為巨大的公共財富。這個過程,蓋茨稱之為“更具創造性的資本主義”。
熊彼特所定義的創新都是在生產經營領域,但在非生產經營領域,也可能存在這樣的函數式和新組合。這就是蓋茨所說的“創造性”第二個要點:這種資源集合器和財富放大器是以公共財富而不是私人財富為指向的。這種與商業創新內核相同但指向不同的創新,就叫做“社會創新”。
以維基百科的出現來說明社會創新的作用。給人們提供隨時可以查詢的權威的知識庫,是編纂出版百科全書的初衷。集中知識精英,定期出版並更新這個包羅萬象的知識庫,的確是一種創舉,其對科學和教育的意義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的局限也是明顯的。首先,它要求大量的人、財、物的投入,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一個商業出版機構是難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的(所以出版百科全書被視為一個國家國力強大的標誌)。其次,它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受到重大的局限,因為深度和廣度和常常是矛盾的,如尼葛洛龐帝所說的,如果同時顧及二者,一本書可能會有一公里厚。所以它既要捨棄廣度,又要捨棄深度。而且,一套百科全書的出版周期相當漫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更新周期是15年),在知識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一套百科全書出版之際,就是它的部分內容過時之日。另外,如此大部頭的書價格昂貴,而且極不便於攜帶。很多需要這部書的人根本買不起它,即使買得起,也不能隨時隨地查閱。這就是說,大百科全書雖然滿足了人們的某些需求,但對沉默的大多數來說,有大量尚未滿足的需求。
社會創新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滿足弱勢和相對弱勢的人尚未滿足的需求。我們看到,傳統百科全書的諸多局限和缺憾,都被另一種創新形態的百科全書所克服了。它的出現,幾乎不需要成本,廣度和深度的矛盾對它來說並不存在,由於它幾乎是零成本的,任何人都無需付出成本就能隨時隨地使用它,它每日每時每秒都在更新。雖然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它也存在權威性不夠、內容良莠不齊,但它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機制,它的優勢如此明顯,它正在成為澤及所有人的知識工具。
把在傳統背景下無法成為資源的資源匯聚成資源,創造與成本極不對稱的巨大效益,而且打破商業的門檻,惠及所有需要它的人——社會創新的優勢在維基百科中得以集中體現。
社會創新是“非商業的”,但它不是“反商業的”。它將成為非營利性組織運行的靈魂,它不是非營利組織的專利,作為創造公共財富最有潛力的方式,它可以被政府、企業採用。比如,源於某些非營利性衛生組織創造的優良的醫療管理流程正在被政府納入到公共醫療中去,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再比如,自由軟體、開放源代碼本來是一種社會運動,但被企業引入到商業模式中以後,在增加公共福利的同時,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同樣,針對現今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鄉土鄉親為農業小生產者建立自有品牌,在增加農人對自己從事農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的同時,也使他們能夠更安心於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安全的農產品
企業在社會創新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業可以在商業創新中植入社會擔當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訴求植入到商業戰略中,實現戰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業將商業活動中積累的資源、項目運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項社會項目(不管這個項目是由自己還是由其他機構啟動的)中,使該項目最終效益最大化。
目前,社會創新在國外也處於探索階段。在運作方式上,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色——強調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高度互聯互通。按運作模式來分,社會創新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樹木型”,一種是“蜜蜂型”。前者有穩定的組織型態、治理結構和運營流程和活動範圍,分階段、分步驟運營各種項目,社會企業就屬於這種類型。後者是沒有固定的活動範圍,它往來於各種資源擁有者之間,募集資源,激活資源,以項目管理(製片人模式)的方式來推動社會創新。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合縱連橫,將人際網路化與技術網路融為一體,以創新性的運營模式促成資源的互聯互通,謀求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由社會創新這個概念可以推演出兩個相關概念——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企業。一個人,無論他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還是政府公務員或社會工作者,只要他是以創新的方式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它都是具有社會企業家精神。相比之下,社會企業的含意要狹窄一些。它是指以商業管理的方式,以創新性的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始終保持正向現金流的企業。不同社會企業的股東可能是有不同身份的主體(政府、企業和非營盈利機構),但在經營目的的社會導向和經營手段的商業性上是共通的。
社會企業在中國已開始逐步發展,並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得到一批像創思、社會企業研究中心、21世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大力推進。
目前,在國內興起了一批以促進社會創新為使命的機構,其中包括創思、華夏社會創新基金會、AHA社會創新中心等。
創思(Transist)總部位於上海,其使命為發現、培育和拓展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之間的交集。創思為初創型企業提供1萬至100萬美元的早期投資,也從客戶開發、產品市場匹配和市場進入等最早的階段開始孵化創業者和項目,並為他們提供全面的能力建設,包括加速計劃、專業顧問和導師。
“AHA社會創新中心”是一家專業支持性機構,提供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領域的“培訓、諮詢、研究、評估”等服務。他們相信社會創新是實現一個“自由而功能齊備”的社會的必由之路,而社會創新的發生髮展需要社會中出現更多具備社會創業家精神的變革者,以及一個有效運轉的社會生態系統來支持這些社會創業家們用社會創新的方式產生社會效益、帶來社會變革。
名 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央黨校科社部向春玲教授主講)(音像)作 者: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學教授 向春玲
單 位:套
類 別:黨群 領導— 音像
出版單位:中國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
其它介紹: 2011年3月/全套6DVD光碟
定 價: 580元
ISBN:CN-A48-11-0001-0/V.G4
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黨校舉行。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扎紮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為配合廣大學員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特邀請長期致力於社會管理及其創新研究的中央黨校著名社會學家、博士生導師,向春玲教授結合自己多年深入全國各地調研結果,理論聯繫實際,就研討班的主題直指社會管理及其創新。這一主題的選擇有何深意?社會管理都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加強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社會管理創新究竟如何破解?如何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系新模式?等諸多問題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力求解決領導幹部在實際工作中遇見的各種問題。
第一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
第二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和重點工作
第三講 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案例講解)
第四講 發展社會組織是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有效形式(案例講解)
第五講 加強社區建設是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內容(案例講解)
第六講 鼓勵公眾參與是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案例講解)
向春玲教授
在教學中,關注當前中國社會發生的熱點難點問題,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證調研,深入基層,先後就教學和科研中的問題在重慶、成都、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南、西藏、新疆、雲南、廣東、廣西等20多個省市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