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外來妹的結果 展開
- 1991年成浩執導情感劇情電視劇
- 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的社會群體
外來妹
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的社會群體
外來妹,是改革開放后從異地到城鎮從自工廠務工、家庭保姆等年輕女子,是改革開放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群體。
深圳外來妹
中國第一代“外來妹”,恐怕得追溯到1982年。這一年,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投產了一家由香港凱達實業有限公司獨資興辦的玩具廠。由於公司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從廣東各地農村招募了上千名年輕姑娘,佔到當時蛇口外來妹的“半壁江山”。其後,越來越多的廣東落後地區的年輕人進入廣州、深圳等地打工。而隨著1987年3月“深圳特區首屆勞務交流大會”的開幕,無數內地青年也開始帶著夢想和激情,告別家鄉,踏上南下的列車。浩浩蕩蕩的打工潮由此拉開序幕。“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沒有人知道,外來工這支龐大的隊伍究竟有多少成員。
僅從廣東全省來看,據有關部門2007年的估算,外來人口總量約為2000萬。這些農村剩餘勞動力,為城市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積累,也實現了巨大的商品價值。而
對農村來說,他們寄回了一張張浸透汗水的匯款單。僅以深圳為例,在1990年至2004年的15年間,參與深圳建設的外來工累計向內地匯款820.5億元。
'十佳外來妹'
劇情截圖(一)
由於文化素質低、法律意識淡薄,“外來妹”往往也成為最易“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2004年8月,黑龍江省婦聯成立了黑龍江省進城務工婦女法律服務中心。受雇於哈爾濱市一家粥鋪的小芹,工作第一天就不慎將一盆熱粥灑在身上,造成大面積燙傷,老闆不肯付一分醫藥費。絕望中的小芹找到法律服務中心,中心工作人員依據粥鋪防護措施不當據理力爭,最終粥鋪為小芹賠付了6000元醫藥費。大慶市一名“外來妹”在為顧客洗車過程中,因為被懷疑拿了顧客20元錢,洗車行的老闆娘將其叫到更衣室進行肆無忌憚地搜身,甚至將其衣服脫至只剩下胸罩和內褲,使她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侵害。最終在婦聯組織的支持幫助下,這名“外來妹”討回了公道。
教育問題是進城務工婦女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這其中既有她們自身受教育的問題也有她們的子女受教育問題。據對調查對象統計,有57%的人在進城務工時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100%的被調查者沒有機會繼續學習。有64.2%的被調查者子女不能同城市孩子一樣入學,其中有的要交納較高的學費,有的為了省錢選擇較差學校入學,有的仍留在農村就學。務工人員的醫療保障條件,嚴重影響制約著進城務工婦女的健康。她們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護”,即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也沒有條件做婦科病檢查,平時生病也很少去醫院就醫。從城市醫療保險上看,進城務工婦女是邊緣群體,缺乏社會醫療保險和救濟。在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這五項社會保險中,只有少部分企業為進城務工婦女辦
理其中的一兩項保險。在調查中問到“你所在單位是否為你交納了社會保險”時,有近80%%的人回答未繳納,其餘20%%是正在辦理或已經交納,而其參保內容也只限於養老保險。
外來妹之家隸屬於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是中國第一家為農村走進城市尋 找工作的“打工妹”服務的組織,於1996年4月7日在北京成立,讓遠離家鄉的打工姐妹在城市裡擁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外來妹之家是打工妹管理打工妹,打工妹服務打工妹。打工妹之家多數工作人員都為打工妹出身。作為城市中新的弱勢群體,打工妹關注自已的前途,卻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社會資源;她們關注自己的生存,卻缺乏必要社會保障,她們關注自己的未來,卻不知明天的出路在哪裡?為此,“外來妹之家”把維護打工妹群體的合法權益,改善打工妹群體的生存質量,增強打工妹群體的發展能力,作為工作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展了多種活動。自2002年起,“外來妹之家”與新創刊的《打工妹》雜誌聯動,推進服務打工者的制度創新。作為中國最早服務打工妹的NGO組織,打工妹之家始終將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並在努力嘗試建立農村婦女參與城市化發展的組織模式。
《外來妹》電視劇的播放,給改革開放的中國帶來春風,《外來妹》優秀旋律的主題歌,蕩滌著成千讓萬外出打工群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