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劉大鵬的結果 展開
劉大鵬
中國近代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
徠劉大鵬,字友鳳,號卧虎山人,別署夢醒子,又號潛園居士,山西太原縣(現為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人,出生於1857年,於1942年去世,在世85年,是太原市赤橋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著有《晉祠志》《晉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齋日記》,二百多冊,五十萬多正楷毛筆字,記述了近、現代中國和晉祠發生的重大變遷。
劉大鵬幼年從師受業,23歲畢業於太原縣桐封書院,翌年入省城崇修書院學習,為書院山長楊深秀賞識,學識大進,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舉人。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曾三次進京會試均未中。以懷才不遇,隱居家鄉。其間,他曾在山西太谷縣南席村票號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師近20年。1914年回到家鄉大原縣,任縣立小學校長,兼營小煤窯,並種有少量土地。
《晉祠志》
他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晉中農村,對下層社會生活有較多的接觸;在地方上辦過不少好事,曾募捐集資修葺晉祠殿宇以及附近道路,興辦過晉水水利,在地方上有相當的名望。光緒三十四年,山西省咨議局成立時,任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建立以後擔任過縣議會的議長、縣教育會副會長、縣清查財政公所經理和公款局經理等職務。他長期寓居鄉村,對農民疾苦體察頗深,親懷“康濟斯民之願”,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對官吏貪暴與政治腐敗,多有譴責。清光緒三年(1877),太原縣境遭受旱災,晉祠邊山一帶餓死者十之八九。他在記述此事時,憤然寫道;“丁丑災荒酷虐特甚,而晉省賑務亦至太極渥,可窮鄉僻壤之饑民,得實惠者百不獲一耳。蓋由州縣官紳奉行不善,或親現衰鴻,賑恤延緩;或侵吞賑款,飽其私囊……”,表示了對貪官污吏的憤慨。1934年因目睹閻錫山政權搜刮民財,橫徵暴斂。曾上書南京中央政府,為民請願,指斥山西當局“捐涉於苛,大傷治國之本,稅成為雜,必失民眾之心”,促使南京政府轉飭山西省署,豁免苛捐雜稅,上書署名“鮑伯坪”,意為抱不平。此訊傳出,晉民稱快。
《晉祠志》下
徠劉大鵬很關心地方公益,對地方水利也頗有研究。當時晉水灌溉稻田三萬多畝,而太原縣受益者30多村,他編撰了《晉水志》13卷。書中詳述了晉水之源,分水口岸,核實溉畝情況,水程定規;及有關迷信。“祀事”,渠甲分佈等。各卷之首又冠以小序與河圖,閱者能窮其源而究其流。又別著《汾水河渠志》若干卷。對本縣河害較大的北河邊孫家溝,他又殫精竭謀改築堤堰,並撰寫了《重修孫家溝幻跡》2卷,希望後人能繼往開來,除害興利。
他的這些考察和研究,不僅為當時的地方公益和水利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今天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劉大鵬一生為保護文物古迹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晚年貢獻更為卓著。1932年以前,晉祠天龍山石窟石雕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劣僧盜竊嚴重。劉大鵬當時是太原縣保存古迹文物委員會的特別委員,是追查被盜事件的主要成員。其所著《柳子峪志》便記述了當時太原縣追查和保護文物古迹的史實及相應措施。書中既寫了天龍神像嚴重損傷情況,也論列了“太原縣天龍山古迹文物保護委員會組織大綱”、“太原縣天龍山古迹文物保存規則”等文獻資料,是研究天龍山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史料。他曾呈請省署撙節太原縣經費、葺修晉祠廟宇,並著有《重修晉祠雜記》 2卷。他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可謂嘔心瀝血,功垂後世。
清代人吸食鴉片
清代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