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隗鎮
河南省新密市轄鎮
大隗鎮,隸屬河南省新密市,地處新密市東南部,西距新密市區17.5千米。行政區域面積58.8平方千米。
西周時為古密國都城,后又為鄶國都城。西漢高祖劉邦始置密縣,縣城設於大隗,后歷經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大隗遭水災,縣城遷至法橋堡(現新密老縣城)。1948年至1955年,為密縣第八區大隗鎮。1955年,為大隗中心鄉。1957年,為大隗鄉。1958年,改為大隗公社。1984年,改為大隗鄉。1991年6月,撒鄉建大隗鎮。截至2018年,大隗鎮戶籍人口為65858人。截至2020年6月,大隗鎮下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隗村行政路1號。
2019年10月,大隗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958年建大隗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設鎮。1997年,面積58.9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大隗、振北、龍王廟、五里堡、觀寨、紙坊、大廟、大路溝、窯溝、鐵匠溝、大坡寨、進化、劉灣、河屯、香坊庄、和河、孫溝、黃灣寨、雙樓、侯庄、陳庄、張庄、王溝、老耆溝24個行政村。
位置境域
大隗鎮地處新密市東南部,東與新鄭市辛店鎮接壤,南連苟堂鎮,西接超化鎮,北與來集鎮相連,東北與劉寨鎮、曲梁鎮為鄰,轄區東西最長距離13.6千米,南北最長距離9千米,行政區域面積5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隗鎮屬丘陵地區,地勢西高東低,中部平坦。最高點海拔251.7米,最低處海拔115米。
大隗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鐵礦石、煤炭、鋁礬土、陶土、白石、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儲量豐富,已經開發的有大磨嶺煤礦、開新煤礦。大磨嶺煤礦位於王溝村,面積10.8平方千米,地質儲量8650萬噸,可采量3567萬噸,年產量60萬噸;開新煤礦位於大路溝村,面積3.4萬平方米,地質儲量176萬噸,可采量70.8萬噸,年產量15萬噸。
能源
大隗鎮有煤炭企業大磨嶺煤礦、開新煤礦2家,2011年,產能達75萬噸。
水文
大隗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城。河網密度0.4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27億立方米,年排澇量5000萬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1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為洧水河,全長15千米,流城面積58.8平方千米。其支流微水、澤河、邵家河、楊河,總長23千米。
2011年末,轄大隗、振北、龍王廟、五里堡、觀寨、紙坊、大廟、大路溝、窯溝、鐵匠溝、大坡寨、進化、劉灣、河屯、桃園、香坊庄、和合、孫溝、黃灣寨、雙樓、侯庄、陳庄、張庄、王溝、老耆溝25個村民委員會,設有24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隗鎮下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隗村行政路1號。
大隗鎮區劃詳情 | ||||
大隗村 | 進化村 | 陳庄村 | 紙坊村 | 和合村 |
振北村 | 劉灣村 | 南張庄村 | 大廟村 | 孫溝村 |
龍王廟村 | 河屯村 | 南王溝村 | 窯溝村 | 黃灣寨村 |
五里堡村 | 桃園村 | 老其溝村 | 鐵匠溝村 | 雙樓村 |
觀寨村 | 香坊庄村 | 大路溝村 | 大坡砦村 | 候庄村 |
2011年末,大隗鎮轄區總人口6.1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456人,城鎮化率52.9%。另有流動人口1400人。總人口中,男性32500人佔52.9%;女性28900人佔47.1%;14歲以下9300人佔15.1%;15~64歲47500人佔77.4%;65歲以上4600人佔7.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06萬人佔98.7%;回族807人佔1.3%。2011年,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4.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44人。
2017年,大隗鎮常住人口為54266人。
截至2018年,大隗鎮戶籍人口為65858人
綜述
2011年,大隗鎮稅收總額5606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45萬元,比上年增長26%。
截至2018年末,大隗鎮有工業企業228個,其中規模以上4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3個。
農業
2011年,大隗鎮耕地面積4.3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1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總產值的32.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8676噸,其中玉米10074噸,小麥8602噸,人均645.3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蔬菜產量6000噸,產值達9000萬元。
2011年,大隗鎮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580頭,年末存欄8580頭;羊飼養量1570隻,年末存欄1570隻;家禽飼養量28萬羽。
工業
2011年,大隗鎮以造紙、化工、耐材、機械製造、煤炭業為主導產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工業企業46家,職工5000人。
商業
2011年,大隗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1%。
郵電業
2011年末,大隗鎮郵政局業務總量600萬元,報紙、期刊年均發行量2000餘份(冊)。電信固定電話用戶6000戶,行動電話用戶3.5萬戶。
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343863萬元,同比增長16.1%;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211417萬元,同比增長26.6%;財政收入完成2002萬元,同比增長32.9%;規模工業銷售收入完成798935萬元,同比增長3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170萬元,同比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26萬元,同比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358元,同比增長25.2%。
地名由來
因南有大隗山,又傳說大隗真人在此修行講道得名。
文物古迹
2011年,大隗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洪山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觀寨修德觀、大隗古城寨、窯溝瓷器遺址等。
大隗鎮
大隗鎮原鎮區,即原縣治所在地在大隗寨上,是一個船形丘體,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有古密城牆遺址,城牆遺址現長約60米、高約4米,俗稱擂鼓台。當時,大隗鎮規模宏大,建築宏偉,東與河屯村交界處的岡陵上,有漢代密縣縣令卓茂遺愛祠遺址,從河屯進城,有城牆頭道門,二道門,東西大街長三里有餘;頭道門與二道門之間過去松柏森森,大雪過後,雪伏其上,素有“百步棚雪”之盛景。
大隗鎮名稱應源於大隗山。《莊子·徐無鬼篇》曰:“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太平寰宇記》云:“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密南諸山,統稱具茨山,又名大隗山,是新密、禹州、新鄭的界山,又是新密南部的自然屏障。大隗鎮作為密國都城之地,人口集中,商貿繁華,以山名鎮應是大隗鎮的來歷。
大隗鎮的來歷另有一說:黃帝時期,密境西北部丘陵起伏,森林密布,匪人易於出沒,為了屏障國都安全,黃帝派長子戍兵西北,臨河而屯,擇地築城鎮守,戍地為隗鎮,取意是隗者丘陵連綿不斷,鎮者防守。黃帝孫顓頊氏衛戍河朔,受金天氏禪位,改都於濮陽,子孫定居於濮,隗姓遂繁,為紀念故地,尊密縣隗鎮為大隗,濮陽境內隗鎮為小隗。
大隗村民介紹說:大隗鎮十字街過去有一漢代古槐,三人合抱,北有六臂鐵佛神廟,南有大隗真人祠,祭祀大隗真人,黃帝向大隗真人求教治理天下的道理,邑人設祠以祀之。西漢初年,大隗設樂華邵慶府,現大隗鎮變電站處過去叫邵家寨,有邵姓居住。西漢末,卓茂任密縣縣令,精心治理,使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蝗不入密境。卓茂卸任時,百姓跪拜道旁,日不出境。他為什麼能精心治密、潔身自好呢?就是他娶了隗氏女為妻。隗氏女掌事有方,輔佐卓茂治密成效顯著,修卓君廟以祭祀卓茂,以地名大隗鎮紀念隗氏女。
大隗鎮系金代置鎮,可是以“大隗”地名出現始於秦代。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全國實行統一的度量衡,頒布“始皇詔”令行天下。現存於南京博物館的“大隗銅權”即是使用大隗的名字,銅權似秤砣,呈八角形,上鑄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九年統一度量衡銘,要求每斤的重量控制在銅權的標準上。在其銅權頂部橫樑上左右鑄刻有“大”篆書字樣,“大”又名“大隗”。作為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的縣治機構在哪裡?當地人認為可能就是現在的大隗鎮。因為秦始皇兼滅韓國(當時密屬韓)到漢劉邦二年建密縣,這段時間密縣的建制還沒有明確,為了行使縣一級的權力,使秦朝皇帝的政令暢通,就需要以“大隗”的行政機構向下貫徹實施。所以,“大隗銅權”印證當時古密國故地的“大隗”曾是沒有明確的縣級機構,或者說在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就設過“大隗縣”,而漢劉邦時定名為“密縣”。
大隗鎮古為密國國都和縣治所在地,其建築與其他縣城有別,一般縣城為四門四關,而大隗古縣城為九門九關。過去街道狹窄,只容車馬、轎乘通過,中街有“三步三座台”之說,又有“三山一眼井”和“一步三眼井”的遺跡,意思是說街道窄處三步就是房門口的門台和三座房山處有一眼吃水井。
作為曾經的縣治,大隗歷來都是手工業發達的繁華之地,南關糧管所處是“黃帝廟”址,其左為“機神廟”,為祭祀黃帝夫人嫘祖,因為嫘祖教民植桑養蠶,其周圍鄉村種桑養蠶較多,清朝年間大隗街絲綢織機多達一百多台,成品由商人販運至山西太谷,所以“機神廟”祭祀的嫘祖是當地的崇拜之神。
劉邦設置了密縣縣治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西漢沿襲秦制,中央政府設“三公九卿”,地方上設郡,郡有郡守、郡尉等職,分掌政、軍,監察之權。縣分大小,設縣令或縣長。
劉邦在稱帝前,被項羽封為漢王,駐陝西南部漢中,曾征伐關中,先打敗了駐守西安以西的雍王,接著又打敗了駐在西安以東的塞王和駐在陝北的翟王,統一了關中。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從關中出發東征河南,駐在洛陽的河南王申陽投降,韓王昌繼續頑抗,劉邦命令韓信率軍把他消滅。劉邦東征取得重大勝利后,在秦三川郡的基礎上設置了河南郡。河南郡郡治在現在的洛陽市東北,轄區約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洧水、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等地。
河南郡設立后,凡河南郡範圍內的地方,陸續設縣。在設縣的問題上,西漢政府堅持了兩條原則:凡在秦朝已經設縣的,沿襲秦制不變,仍維持原來的建置和名稱,如滎陽、鞏縣、新鄭、京縣(治所在今滎陽縣東南)、平陰(治所在今孟津東北)、陽武(治所在原陽縣東南)、苑陵(治所在新鄭東北)等。凡沒有置縣的,重新確定縣的建制和名稱,如密縣、偃師、中牟、開封、成皋(治所在今滎陽汜水鎮)、平縣(治所在今孟津縣東)、河南(治所在今洛陽市西郊澗水東岸)、緱氏(故治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卷縣(故治在今原陽縣原武鎮西北)、原武(治所在今原陽縣)、谷成(故治在今洛陽市西北)、故市(故治在今鄭州市西北)、梁縣(故治在今臨汝縣東)等。
密縣在建縣之前,劉邦曾給大臣蕭何等人說:“在秦新密邑設縣,叫什麼名字、縣治建在什麼地方請你們出主意,想辦法,把這件事辦好。”大臣們接受劉邦的旨意后,先外出查訪,在訪問過程中,有些老百姓對他們說:“在縣境西南方,有一座雄偉高大的山,叫密岵山,是洧水南岸群山之首,最為高大,據說,古代密國就是以此山命名的。”大臣們聽后,便前往密岵山察看,他們看到密岵山確實雄偉高大,主峰隱蔽在後面像堂屋,還有兩個小山峰排列兩邊如側室,山巒青翠,草木茂盛,煞是好看。他們又引經據典,在《爾雅·釋山》中查到“山如堂者密,多草木者曰岵”,遂把密岵山定為密縣的名源山。
接著,他們又商議縣城設在什麼地方好。他們選擇了很多地方,經過反覆比較,最後議定設在大隗鎮。他們認為,大隗原是密國的都城,又是鄭國的名城新密邑,這個地方南有大隗山作屏障,密縣第一大河洧水從南側經過,西北又有楊河環繞其間,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居高臨下,能攻易守。水利條件好,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是一塊寶地。這樣,大隗鎮就成為密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密縣縣治設在大隗鎮以後,歷經漢、三國、晉、南北朝到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止,共822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一直為密縣縣治所在地。據清順治十六年版《密縣誌》記載:隋大業十二年,因遭受水災,縣治才西遷到古法橋堡城(就是現今的密縣老城)。
現在密縣大隗鎮東門外,尚有紀念西漢密縣縣令卓茂的卓茂祠和卓茂冢的遺跡。
西漢縣令卓茂是新密老城的人文標桿
西漢時密縣有個縣令卓茂,字子康,原籍南陽郡宛縣。漢元帝時,卓茂曾赴長安求學,拜博士江翁為師。由於其學習刻苦,對詩賦、禮儀、歷算、經學不僅精通,而且又有獨到的見解,被人尊為博學多聞的學者。
由於他對儒學有很深的造詣,初被任命為朝廷尚書府一名屬官——侍郎,在黃門任事,后升遷為密縣縣令。
他到任之後,勵精圖治,大膽改革,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制度,重新制定了新的法律條款。他對貪污受賄、魚肉百姓的人深惡痛絕,列入法律嚴禁的首要一條。
在密縣任職期間,曾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個人向卓茂告發其下屬的一個亭長“貪污受賄”,接受了他送的米肉等物。卓茂一聽是告他的亭長,讓其左右人等避退,仔細詢問這個百姓說:“你這次給亭長送禮,是他主動向你要的還是你有事求他替你辦而贈送的呢?再不然,是他曾給了你什麼恩惠而送的呢?”這人回答說:“這些都不是,是我自願送去的,想試試他。”
卓茂說:“既然是你主動送去的,那你為什麼又要告他呢?”
這個百姓說:“我常聽說,賢明的官從來使人不懼怕,也從來不接受人家的賄賂。而現在我很害怕他,因此才送禮給他,他竟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因此我才來告他。”卓茂耐心地對他說:“你這樣講,就太不明白人情世故了。人類比禽獸高明的地方就是因為人類知道互相尊重的道理,重人生道德。現在鄉里親友禮尚往來,相互饋贈禮物,表示彼此敬慕,這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相互親近的表示,官與民也應如此。我這個亭長是個好官,逢年過節,有人出於敬慕贈送給他一些禮品,這是人之常情。”這個百姓又說:“既是這樣,那麼大人制定的法律為何要嚴禁呢?”卓茂笑著回答說:“一個縣就像一個家庭,涉及違犯法律的大事,就要依
律從嚴而治。只要犯了罪,都不能放過,小罪、輕罪可以開導訓教,罪惡大的還要嚴懲。這些你回去可以對照法律條款好好地學習理解呀!”這個百姓聽他這番教誨后,認識到執行法律既要嚴,又要實事求是,從而改變了對法律的錯誤理解。
卓茂堅持以身作則,“勞心諄諄,視民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他興利除弊的做法,受到一些缺乏遠見官吏的譏笑。附近縣裡的人聽到后,恥笑他是膽大妄為,所行之法必然做不到,行不通。河南郡守聽到這些議論后,特意派守令監督他。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誹謗,他泰然處之,行若無事。數年後,密縣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漢平帝時,河南郡很多地方發生了蝗蟲災害,由於卓茂帶領密縣百姓認真進行防治,撲滅及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竟獲得“蝗不入境”的美譽。郡守派的監督官督郵將這一情況向郡守報告后,郡守不相信,專程來密縣察看之後,才信服了。
王莽當權后,卓茂受到提拔,調入京都做官,管農牧桑蠶之事,密縣百姓一聽說卓茂要離開密縣,在他啟程上路的那天,聚在道路兩旁,依依不捨地揮淚送別。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后,下詔宣布:“前密縣縣令卓茂,能潔身自好,執法如山,他的這些表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像這樣的人,理應受到國家和人民最大獎賞,給予優厚的待遇。”特下詔任命卓茂為太傅,封為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給他幾、杖、車、馬、單夾衣服、絮棉五百斤。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卓茂逝世。光武帝劉秀賜給他棺槨和墓地,並穿素服親自為他送葬。卓茂去世后,密縣百姓甚為悲傷,將卓茂的遺物葬於縣城東門外,立衣冠冢,建卓茂祠予以追念。
隋朝縣城遷移后,人們在現今的密縣老城又修了第二個卓茂祠,名卓君廟,終年祭祀不絕,以後密縣的官民以他為榜樣,歷代密縣縣令都專程前往卓茂祠祭祀。
明朝末年,江蘇崑山學者顧炎武專程赴密縣拜祭了卓茂墓祠,做《題大隗卓茂祠》詩一首抒懷:“拱木環遺寢,空山走部民。循良思舊德,執節表淳臣。几杖中興禮,丹青御座親。至今傳俎豆,長接大隗春。”
2008年3月18日,新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在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與卓茂墓相鄰的大隗鎮河屯村西頭組張全喜家中發現了一塊古碑,上書“漢太傅衣冠冢”六個大字,正是卓茂墓前所立碑刻的原物。據張全喜介紹,55年前,他在田中耕作時發現了此碑,用小推車運回家中保存至今。如今,這塊碑珍藏在新密市博物館。睹物思人,一塊墓碑把人們帶回了兩千年前,去追慕一代縣令的清風軼事、高風亮節。
新密市大隗鎮西周時是密國都城,東周時為鄭國的新密邑,漢、三國、晉、南北朝時期一直是密縣縣治所在地,有著悠久的歷史。隋以後,它雖然失去其原有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但古老的街道,讓我們仍隱約感覺到它昔日的繁盛之況。
1991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1992年被國家計委確定為全國一百個農村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1996年被鄭州市評為先進黨組織,被鄭州市委、市政府定為市級文明單位;1997年園林綠化工作被鄭州市評為花園單位;1997年被鄭州市命名為“小康鎮”;1998年被省經貿委、省郵電局評為文明電話鄉鎮,近五年間連續被鄭州市委、市政府評為五強鄉鎮、紅旗鄉鎮、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鐵路道路
2011年,大隗鎮密杞地方鐵路、鄭堯高速、323省道過境,境內站點有雙樓村、陳庄村、進化村、大隗村、紙坊村、孫溝村。有縣道王觀路,修建、硬化村級、組級道路158千米,25個村民委員會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2011年末,大隗鎮鎮區道路總長度58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1.79米。
橋樑
2011年,大隗鎮鎮區橋樑8座,總長度1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末,大隗鎮鎮區公交汽車線路3條,運營總里程達30萬千米,公交運營車輛150輛,其中汽車150輛,年客運量12萬人次。
大隗廣場
大隗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隗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大院25個,農家書屋18個,各類藏書8萬冊。
2011年末,大隗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3000戶,入戶率22%。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隗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506人,專職教師73人;小學12所,在校學生3203人,專職教師23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652人,專職教師1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中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5萬元,比上年增長18%。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大隗鎮有各類科技人才60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20人,經營管理人才108人,技能人才256人,農村實用人才25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隗鎮有鄭州市示範衛生院1所,村標準化衛生所25個,病床135張。專業衛生人員180名,其中執業醫師37人,執業助理醫師8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0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大隗鎮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90%。
社會保障
2011年,大隗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26戶,人數1261人。支出146.6萬元,月人均97元;醫療救助460人次。有鎮敬老院,床位9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0人,年支出26.8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90萬人,參保率98%。
給排水
2011年末,大隗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5千米,生產能力200噸/日,年工業用水1800萬噸、生活用水32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20噸;排水管道200千米,污水治理工程24項,有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工業廢水處理率100%。
供電
2011年末,大隗鎮鎮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2座,主變壓器4台,總容量1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23條,總長度123千米,用電負荷1.1億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大隗鎮鎮區公園4個,公園面積8公頃,園林綠地面積33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330公頃,綠化覆蓋率43%,人均綠地105平方米。
初步探明地下礦產20餘種,其中鐵礦石、煤炭、鋁礬土、陶土、白石、石灰石儲藏量最大,且易於開採,尤其是水資源豐富,為大隗鎮造紙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大隗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十年間,大隗鎮共投資1600萬元,修建、硬化道路138公里,大隗鎮2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能柏油路,形成了縱橫交織的公路網。1994年投資1100萬元新建11萬伏變電站,滿足了工農業用電,年用電量達1.7億度。佔全市年用電量的四分之一。郵件傳遞快速準確,郵政儲蓄年年有增,1991年投資開通500門程式控制電話,1997年增至為1000門。到1998年底用戶裝機達5046門,農村電話入戶率達48%,百門電話村15個,千門電話村1個。大隗鎮充分利用試點鎮的有利條件,比努力在鎮區相繼開通了西環線、商業街、農業路、行政路和五十米大道等街道,形成了“六縱三橫”的鎮區框架。1998年緊緊抓住國家小城鎮生態環境及基礎設施試點項目在大隗鎮實施的有利時機,積極全面對鎮區街道進行了綠化、美化、形成了一街一果、一路一樣的格局。基礎設施已配套宣判、公廁、垃圾池等環衛設施齊全、公安交警正規化交通管理已在鎮西運行。娛樂、會議一體化的文化活動中心已建成,即將投入使用,鎮區高產達1000餘家,鎮區面積田1996年1.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3.5平方公里。
周建凱:鎮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朱麗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協助周建凱同志主持鎮
黨委全面工作。
劉建華: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負責人大、組織、林業、督查考評、共青
團工作;分管黨政辦、督查考評辦、組織辦、林站、便民服務大廳、
團委;協調宣傳辦、婦聯、工商所;對接單位:市委辦、市政府辦、組
織部、市人大、林業局、工商局、行政服務中心。
韓運峰:負責科技和工業、統計工作;分管科技和工業辦、統計所;協調安全
辦、工農辦、電管所、變電站;對接單位:科技和信息化局、發改
委、物價局、統計局、煤炭局、安監局、工農辦、電業局、商務局、
上市辦、氣象局、跨越式發展辦公室、煤業集團、建設投資公司。
張繪軍:綜治中心主任、城建副鎮長,負責綜治、信訪、城建、土地工作;分
管綜治信訪辦、規劃辦;協調國土資源所、派出所、法庭;對接單
位:政法委、群工部(信訪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國土資源
局、城鄉規劃管理局、公安局、法院、檢察院、消防大隊。
陳占敏: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政協、農業、新農村建設、水
務工作;分管紀檢監察室、農業農村辦公室、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水
務站、農機站;協調糧管所、郵政支局;對接單位:紀檢委、監察
局、政協、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水務局、畜牧局、農機局、糧食
局、“優化發展環境年”活動辦公室、郵政局、郵政儲蓄銀行、煙草
局。
李亞輝:黨委委員、副鎮長,負責財稅、政府法制、機關事務、民政、三資、
教育、衛生工作;分管財政所、稅源辦、民政所、三資辦;協調國稅
所、地稅所、信用社、中心學校、衛生院;對接單位:財政局、國稅
局、地稅局、稅源辦、審計局、市政府法制辦、民政局、金融保險部
門、教體局、衛生局。
王紅橋:環保副鎮長,負責環保工作;分管環保南所;協調科技和工業辦;對
接單位:環保局。
侯運喜:副鎮長,負責政法工作。
王志剛:副鎮長。
丁春傑:科技副鎮長,負責交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分管交通辦、人
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協調運輸站;對接單位:交通運輸局、人力資
源和社會保障局。
劉建民:副鎮長,負責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分管計生辦;協調農行營業所;
對接單位:人口計生委、農行。
鐵紅建:民族宗教副鎮長,負責民族宗教、統戰、工商聯、創建、安全工作;
分管創建辦、安全辦;協調質監所;對接單位:統戰部、民族宗教
局、外事僑務辦、工商聯、愛衛會、創建辦、安監局、質監局、食品
藥品監管局。
魏署林:黨委委員,負責宣傳、文化、廣電工作;協助劉建華同志抓好組織工
作;分管組織辦、宣傳辦、文化站、廣播站;協調供銷社;對接單
位:宣傳部、組織部、文化廣電旅遊局、供銷社。
王志遠:黨委委員、武裝部長,負責武裝、民兵預備役工作;協助劉建華同志
抓好黨政辦公室和督查考評工作;對接單位:人武部、人防辦。
付松汁:工會主席,負責工會工作;對接單位:工會。
曹楊萌:司法所長,負責司法工作;協助張繪軍、侯運喜同志做好綜治、政法
工作;分管司法所、綜治信訪辦;對接單位:司法局。
孫金偉:紀委副書記兼紀檢監察室主任,負責鎮區管理、婦聯工作,協助陳占
敏同志抓好紀檢監察工作;分管紀檢監察辦、鎮管辦、婦聯;對接單
位:紀檢委、監察局、“優化發展環境年”活動辦公室、執法局、停
車場管理中心、婦聯。
陳丙山:鎮長助理,負責工農關係工作;分管工農辦;協調聯通公司、移動公
司;對接單位:工農辦、聯通公司、移動公司。
大隗鎮
在工業發展方面,大隗鎮造紙業聞名全國素有“中國造紙第一鎮”的美稱,1998年造紙企業已發展到185家,生產線213條,年產量70萬噸,佔全國紙產量的三十分之一,長葛省紙產量的七分之一,長葛市低產量的五分之四,人均造紙12.3噸,成為長葛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主要產品有箱板紙、水泥包裝紙、民用紙、衛生紙四大列二十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而且還運銷朝鮮、泰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大隗鎮其它工業發展也十分迅速,至1998年底,擁有各類企業3082家,其中工業企業919家,農業企業1604家,建築業76家,交通運輸業151家,商業278家,飲食業65家。
大隗鎮
大隗鎮
1998年大隗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0.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7460萬元,鄉鎮生產總產值完成23.8億元,糧食產值達20736公斤,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達21.6億元,鄉鎮企業實現利潤2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348萬元,農民人均化收入達到2999元。大隗鎮於1996年被國家計委確定為全國省市農村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1995年被省政府評為綜合改革發展建設試點鎮。
大隗鎮
主要職責:負責黨建、紀檢監察工作;負責起草黨委、政府文件、報告和公文處理、檔案管理、信息調研等工作;負責宣傳、政法、統戰、人事編製、人民武裝、綜合治理、信訪、保密、老幹部等工作;負責目標管理工作;指導群團組織開展工作;負責承擔人代會閉幕期間的日常工作。
大隗鎮
主要職責:負責鄉鎮農村勞動和社會保障建設工作;負責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安置工作;為轄區城鎮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和農村困難居民等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社會生活保障工作。
主要職責: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諮詢與服務工作;負責鄉鎮農村人口與計劃生育的技術報務工作;負責鄉鎮農村人口優生優育工作。
主要職責:負責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工作;負責農業發展技術、信息的管理和服務工作;負責農村市場培育和市場體系建設工作。
主要職責:負責制定村鎮建設規劃;負責本區域環境美化、綠化和衛生保潔工作;負責鄉鎮農村節能工程的引導、推廣與服務工作;負責鄉鎮村鎮建設的協調工作。
主要職責:負責鄉鎮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的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負責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負責引導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
(掛有計劃生育辦公室牌子)
主要職責: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負責民政、教育、文化、衛生、司法、計劃生育、社會福利、民族宗教等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與服務工作;負責農村社會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與村民自治建設工作。
2019年10月,大隗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大隗鎮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