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一分錢的結果 展開

一分錢

1963年潘振聲創作歌曲

《一分錢》由潘振聲作詞、作曲的一首兒童歌曲。

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潘振聲選擇了去寧夏當老師。在寧夏,他的腦海里經常會浮現出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孩子們排隊回家時,看到學校門口維持秩序的警察叔叔,經常是走出了十多米,還不時回頭叫“叔叔,再見”。孩子們撿到鉛筆、橡皮和硬幣等物品都會上交給老師。他辦公桌上放大頭針的小盒子,經常放滿了孩子們交來的找不到失主的東西。這一幕幕情景經常縈繞在潘振聲的心頭,也就在那時候,他萌發了為孩子們寫歌的念頭。
1964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喇叭》節目組向潘振聲約稿,請他寫一首讚揚“好孩子”的歌。收到約稿信后,潘振聲很快又想到那些溫馨的場面。此時正是硬幣在社會上大量流通的時候,他聯想到孩子們的拾金不昧和回家時與警察叔叔告別的情形,便創作了歌曲《一分錢》。
一分錢[歌曲]
一分錢[歌曲]

歌曲歌詞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
叔叔拿著錢,
對我把頭點,
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

歌曲鑒賞


《一分錢》用兒童的語言描寫了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的快樂之情。曲中人物天真可愛,而且從中又有拾金不昧的教育意義。該曲用幼兒第一人稱來抒發,音樂有意識地吸收了江南民歌的音調,令聽眾感到親切,旋律的音調和節奏與歌詞相吻合,是朗誦兒歌的藝術誇張,既易上口又易記憶。

社會影響


該曲推出后受到廣泛歡迎,影響深遠,晚年的潘振聲還因此一度被稱為“一分錢爺爺” 。
1998年,上海公安博物館即將建成,找到潘振聲想要當年的那封約稿信及《一分錢》曲譜,潘振聲免費贈送給博物院。後來,經中國文物局鑒定,《一分錢》的手稿、曲譜被評為“現代革命一級文物”。

創作理念


潘振聲與友人合照
潘振聲與友人合照
潘振聲認為,兒童歌曲是影響少年兒童成長的一門重要藝術,也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培養少年兒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兒歌往往能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長。一首好的兒童歌曲應該運用的是兒童語言,不能做作,不是兒童的語言,孩子們不要唱,不是用兒童的音樂語言創作的歌曲,裝的孩子腔,孩子們也不願意學。孩子需要的是那些出自於內心喜悅的音調。國外有些經典的兒童歌曲像《雪絨花》,它流傳了一二百年,現在還在唱,這些歌曲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過分強調“寓教於樂”,導致有些作品“教”多而“樂”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維代替兒童思維,孩子們勝任不了。另外,創作完一首兒童歌曲就應該讓孩子們去唱、去改,去聽取意見。所以孩子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語言,他們要的是屬於自己的語言,不是兒童的語言,孩子是不會接受的。創作者應該走到孩子們中間去,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多創作些富有時代感、節奏感、地域性的兒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一分錢來源


一分錢
一分錢
我國一分硬幣從1955年開始發行,到1992年暫停。但1993年至2000年都有少量生產,只是沒有對外發行,而是與同年份各種面額硬幣湊成一套,每四年為一組(93—96,97—2000),裝到有機玻璃盒裡作為收藏品出售。目前每組售價大約五六十元。2001年至2004年則沒有生產。
經過多年的使用消耗,目前我國流通貨幣中,一分硬幣逐漸短缺,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又生產發行了一批一分硬幣,年號為2005、2006。主要用作大型超市找零使用。首先在西北發行,目前中、東部也有見到。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結果
1980年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一分錢》獲獎

重要演出


時間節目地點
2019年5月1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七十周年“童聲飄過70年”六一主題晚會湖南長沙

翻唱版本

發行時間歌曲歌手收錄專輯
2018年5月24日一分錢寶寶巴士《寶寶巴士中文兒歌200首》 
2018年2月12日一分錢小蓓蕾組合《童歌經典 8》 
2009年1月10日一分錢魏依曼《糖果娃娃》

歌曲爭議


2019年,某兒歌選曲著作把該曲歌名”一分錢“改成”一元錢“,引發爭議。潘振聲的女兒馬莉認為:經典就是經典,隨意醜化或消解經典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而有人則認為,這種改編適應了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