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第九中學

桐城市第九中學

桐城市第九中學 桐城市第九中學坐落在省級中心鎮、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的孔城鎮。省級要道桐樅公路、孔卅公路呈“十”字型貫穿孔城鎮區,學校距桐城市區不足一刻鐘路程,東臨樅陽,北接舒廬,交通十分便捷。

辦學歷史


桐城市第九中學創辦於1958年,桐城市第九中學坐落在省級中心鎮、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的孔城鎮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九中2004年9月從老校區搬遷至孔城新區二環路南側的新校區。現在的新校區總體建築面積21358.56平方米。校園內花團錦簇、芳草如茵,教學樓、科技樓、公寓樓鱗次櫛比,羊腸甬道曲徑通幽,校標廣場、主題雕塑、運動場、多功能廳與主體建築交相輝映、協調和諧。教學設施更是一應俱全:多媒體教室、理化生實驗室、電子備課室、微機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應有盡有;圖書館有藏書6萬冊,閱覽室有各類報刊雜誌200餘種,教學參考書300餘種。

師資力量

近幾年來,九中人把愛崗敬業、守德愛生作為師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學校有專任教師90名,年齡45歲以下的88人,其中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28人,安慶市學科帶頭人1人,市級骨幹教師14人,先後榮獲各級榮譽稱號或表彰獎勵的教師有90多人次。先後承擔省市級課題研究10多項,全校教師在省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交流論文120餘篇,各類獲獎論文60餘篇。

辦學成果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也是九中的辦學思想。為此,九中人積極構建素質教育的新框架,以課堂為陣地,以思想品德為主線,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高尚的品德,使學生在封閉的管理、開放的環境中成長。2004年、2005年學校獲“桐城市高考先進單位”殊榮,2002年,文科語文獲“桐城市高考優勝獎”;2003年,文綜學科獲“桐城市高考鼓勵獎”;2004年,理科語文獲“桐城市高考優勝獎”;2005年,文綜學科獲“桐城市高考優勝獎”,文科語文獲“桐城市高考鼓勵獎”;2006年文科英語獲“桐城市高考優勝獎”;2007年,理科語文獲“桐城市高考優勝獎”,文綜學科獲“桐城市高考鼓勵獎”。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而講究辦學品位、辦學特色則是學校辦學的目標和方向。學校於2005年12月以優秀等次通過安慶市普通高中辦學督導評估,2007年4月以高分通過安慶市示範高中評估驗收,躋身於安慶市示範高中行列。
崛起的桐城九中如一艘鼓滿風帆的航船,正劈波斬浪,駛向美好的未來。

文化傳統


校徽

九中校徽
九中校徽
桐城九中校徽為圓形結構,由圖案和拼音組成,運用了藍、綠、銀灰三種顏色。形象直觀,喻意深遠,視覺衝擊力強。
圖案用真觀的表現手法,精鍊的提取了“九中”二字為主體造型。從現代人審美情趣和審美角度考慮,以阿拉伯數字“9”為基礎,充分運用字型特點,將其整體延伸為旋轉型,動態韻律躍然紙上,喻示九中是培養人才的園地,知識的搖籃,是莘莘學子走向成功的跑道。它與筆的造型共同構成漢字“中”。藍色體現寬廣,綠色象徵生命活力。
銀灰色漢語拼音既說明了九中所在地,又巧借“中國文都—桐城”之名,擴大九中影響。
外圓將圖案和拼音結合成整體,代表“桐城市第九中學”,為後期使用提供了便利。

教學管理

“質量立校,特色強校,和諧治校”是九中的治校方略,“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是九中的辦學目標。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要靠科學的管理模式。近幾年來,九中大膽深化內部改革,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和職代會、工會的監督作用,先後出台了《桐城九中四制改革方案》、《教職工聘任方案》、《年度考核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師生安全,學校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採取相關的配套措施,校園實行封閉式管理。一天24小時都有行政和班主任組成的值周人員吃在食堂、住在學生公寓樓。學校還十分重視學生的普法、安全和心理教育,聘請法律專家上課堂,開設心理諮詢信箱,聘任心理輔導教師,走訪家庭,走訪學生,走訪社會,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各方面情況,解決問題,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立體教育網路。

學校環境


桐山孔水鍾靈毓秀,嬉子湖畔人傑地靈。桐城派開山之祖戴名世生長於此,長眠於此;桐城最早的學堂桐鄉書院古迹尚在;桐城八景中的荻浦歸帆、桐梓睛嵐、孔城暮雪集秀於此;明清古建築的標本孔城老街更是聞名遐邇……桐城市第九中學就植根於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九中人更是勵精圖治,為桐城教育的崛起,譜寫著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