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殿
真武殿
真武殿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祀佑聖真武靈應真君。位北宮而玄德,協衡天道,周行六合,威靈攝於萬有;庇護群品,祚善刑惡,至真示化,家國熙盛。公元2000年重修殿宇,供奉銅鑄儀像,專祠祭祀。
真武殿(台南),道教廟宇。在台灣省台南縣新營市延平路一一二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咸豐五年 (1855);光緒三十四年(1908),新營信士沈典、沈鉗等人倡儀修葺,民國二十三年(1934)重建,1968年信眾集資再次重修,歷時十一載,於1975年竣工。真武殿佔地面積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一五○平方米,采中國傳統華南式建築;大殿左右築有三層六角型寶塔式鐘鼓樓各一座,廟庭左側建玄光亭一座,為地方信眾及香客小憩之所;步入川門,正殿內正龕供奉真武大帝泥塑神像,威武莊嚴,龕前岳、趙二元帥侍立兩側護駕,左龕奉南斗星君,右龕供北斗星君;左右廊各置一殿,分奉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拜殿梁間高懸“天柱飛光”古匾一方。
對聯: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永春縣誌》記載:永春古稱桃林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 933 )升為桃源縣。 ”當時, “永春縣衙,原在上場(今石鼓鎮桃場村)。 ”前面橫跨一條水深流急的桃溪水運商路,即“晉江東溪從泉州至永春石鼓潭可通舟楫。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繁榮,木船可到(西安)許港碼頭,裝卸交流山海貨物,商人、艄公及當地人,為祈保水路的平安和生意興隆,在縣衙對面古驛道碼頭,擇地建一座供奉赤腳踏龜蛇的真武公——“玄天大帝”宮廟,名曰“桃源殿” ,用來祭鎮水邪,同時也庇佑民眾五穀豐登。 “宋開寶二年( 969 ),知縣林滂移建縣署於大鵬山南,即今縣府所在地。 ”在新縣衙邊又建一座桃源殿,遂把原來的桃源殿改名為“真武殿” 。是歷代民眾虔誠供奉的神祉,香火一直興旺不衰。
迨至清光緒十九年( 1893 ),英長老會向當局購買該地段籌建永春醫館(現黨校內),真武殿西移重建,直至“文革”期間被毀。 1993 年,邑人自發重建,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解禳資助,集腋成裘,並收集原舊建築構件,重新修復真武殿,恢復了歷史原來的面貌。現存的古文物有:大門基墩“琴棋書畫”石浮雕、龍腳石階、鼓形雕花石柱珠、廊口石(石今)等,同時,還保存了原始的楠木虎腳形佛龕底座(未再修補油漆);長案桌正面鎏金木透雕花草,全套基本保護完好。
面寬三間,屋面桔色琉璃瓦,金碧輝煌,燕尾翹脊飛天,雙龍觀葫蘆,氣勢磅礴;中殿內兩部大通古樸典雅, “全瓜抱通” ,三層澀疊, “八角燈形”斗拱穿插扶梁,四支主柱上端“蓮花戴斗”等,是不可多見的古建築構造;正殿中大門兩旁的龍虎窗,樟木透雕鎏金“八仙”守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細膩動人;大廳長案桌上玻璃罩里,擺放著一對精美的果盤盒,各由三層疊成,每層四周鏤空透雕,各深又三層,樟木鎏金,名曰《百福千祥》,其中,由一百隻蝙蝠組成的叫“百福” ,由一百隻鶴和一千個扇形松針組成的叫“千祥” (閩南語“祥”與“松”同音),是罕見的寓意宗教藝術品。
根據善男信女宗教活動的需要,重修建時,增設左右副殿兩座。左副殿供奉三寶如來佛等;右副殿恢復了民國時期原有的夫人媽,又請來財神爺,庇佑信眾祈福納祥願望的實現。
真武殿經過縣政府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加強內部管理,先後制定了十四項規章制度,尤其是財務管理制度和場所管理制度。實行一本帳和繁瑣的審批制,帳目月月結清,按時上牆公布,年年稽核。得到了廣大善男信女的信賴。泉州市有關領導來殿視察后,即召開現場會,向全縣推廣真武殿的管理經驗。
目前的真武殿,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古典建築風格,同時也賦予濃厚的文化內涵,殿中文字出於名人之手,例如,山門的“真武殿”由著名詩人書法家梁披雲所題,中殿大門上方的“真武殿” ,由時任縣長陳金榜所題,另外,殿內外的對聯,也出於當代“中華詩詞學會”的詩人和書法家之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百花齊放,風格各異,是研究詩書字藝術的地方。
如今的真武殿,兩旁伴有小副殿,如雙星拱月,更為壯觀;殿左迴廊連接波浪圍牆和山門,門口寬敞,殿右配置雄偉的戲台,為節日提供了文娛活動場所,平時放置宗教書刊供信眾閱讀;殿前桃溪兩岸的潔白石欄桿,宛如“玉帶環腰”,背靠大鵬山,眺望對岸奎峰山上的“魁星踢斗” ;孱孱的桃溪水,彷彿響出裊裊的勸善樂章,讓戲台邊上那紅心作底的特大“善”字顯得更加明亮,煥發出真武殿得天獨厚的特有神韻。在這幽雅和諧的環境里,真武殿外圍的溪濱公園,是人們休閑沐浴自然風光的好地方。
真武殿的發展規劃,將與五里街總體舊鎮改造相協調,在完善中殿下廳的建設外,還將申請擬在溪濱公園岸邊建鐘鼓樓一對,在單面街擬建跨路“真武古迹”大山門一座,真武殿的未來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