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模式

米歇爾·阿爾貝爾提出的模式

萊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曾任法國保險公司總裁的米歇爾·阿爾貝爾(Michel Albert)提出來的。萊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稅收和福利政策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和公正。

起源


米歇爾·阿爾貝爾在著名的《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著作中,將萊茵流域的西歐國家,主要是德國(還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國)所奉行的市場經濟模式,稱為“萊茵模式”。與英美模式相比,歐洲的萊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稅收和福利政策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和公正。米歇爾·阿爾貝爾斷言,在強勢的英美模式面前,萊茵模式所包含的“人文價值”和其社會和諧平等的內涵,仍將具有其頑強的生命力。

模式特點


萊茵模式的商業原則以社會公平的理念為基礎,強調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依賴性,關注企業與所在社區的均衡發展,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和諧。萊茵模式強調商業機構在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維護歷史、文化和傳統,履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保證企業在財務績效、社會責任和外部環境的和諧,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自從米歇爾·阿爾貝爾的《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發表之後,經濟學家們開始爭論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這兩種資本主義的長短,從宏觀的角度探討它們對國家經濟表現的影響。
《萊茵模式——如何開創和諧的常青基業》(下稱《萊茵模式》)的作者蓋爾·阿芙利教授另闢蹊徑,將對資本主義兩大模式的認識推向更深入的層次。她是從企業微觀的角度,從領導方式入手,來比較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的不同之處。她研究了兩種資本主義模式環境對企業領導方式的影響。正如書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不同模式“影響著高層管理人員領導組織的方式”。
在《萊茵模式》一書中,阿芙利教授用了28個世界各地企業(其中一些中國讀者並不陌生)的案例,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實施萊茵領導模式的要素。她提出了一個“可持續領導方格”(Sustainable Leadership Grid),歸納出19個要素來比較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下的領導方式。正如她在書中所說的,“我做的研究越多,領先組織中的萊茵領導方式的優點就變得越令人信服”。她集中在“可持續性”方面,對英美模式之下的營商方式——短視、股東價值凌駕於其他利益相關者之上、不顧環境和社會、將資本的利益凌駕於人的利益之上——提出了挑戰。
在萊茵模式下,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角色多是傾向於低調,更像是整個管理團隊的發言人,很少存在英雄式的個人崇拜;在企業的戰略決策上,萊茵模式傾向於以“共識”為基礎,並採用一個長期的視野;企業比較抵觸來自資本市場對短期盈利的壓力,而是關注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僱員、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工會乃至整個社會和未來的利益。萊茵模式具有明顯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重視員工的發展,著力優質高水平的員工僱用安全和較低的員工流失率,為大多數僱員提供持續的培訓,重視員工的內部提拔,同僱員、工會、管理層分享權力。

中國現狀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實現盈利目標的同時,所承擔的環境壓力和社會責任愈來愈大。本書所倡導的萊茵模式以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理念為基礎,研究商業機構和社會的相互依賴性,關注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關注長期利益以及社會和環境責任,不失為中國企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借鑒。
萊茵模式
萊茵模式
中國正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作為中國企業的領導人,我們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註重人與企業的和諧;股東利益與勞動者利益的和諧;企業經濟指標與環境保護指標和諧;企業的發展與社會責任的和諧。這正與萊茵模式所隱含的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誠然,如阿芙利教授在書中所言,“沒有一種領導模式是通用的萬能葯”。不論是研究英美模式還是萊茵模式的領導方式,最終都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取向相結合。畢竟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外部環境壓力以及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企業所適用的領導模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