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嶺戰役
1942年浙江雲和縣戰役
民國31年(1942)7月,日本侵略軍原田混成旅團、奈良支隊共5000餘人,侵佔麗水后企圖入侵雲和,在保定一帶渡江,受國民黨陸軍第八十八軍暫編三十二師阻擊,竄入松陽縣城。8月3日,向雲和、松陽邊境的沙坑、苦楮樹下、雞公騎坳、桅樹坳、山望排等地侵襲,欲越方山嶺侵犯浙江省政府臨時駐地雲和,經浙江省保安第三團頑強阻擊,遏止敵軍於松陽縣石倉源、垟坑埠頭、雲和縣山望排一線。4日,日軍捲土重來,向我方猛攻,經激烈戰鬥,敵被擊敗。5日,日軍增調主力騎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再次瘋狂攻擊方山嶺東西一線。駐防石浦、龍門一帶的陸軍第八十八軍新編二十一師奉令星夜馳援,與浙保三團共同阻擊,憑藉地形優勢,以猛烈炮火擊退敵軍多次進攻。激戰三晝夜,日本侵略軍受重創后潰退。其地勢最低的雞公騎坳成為當時日軍的主攻戰場。史稱方山嶺戰役。
目錄
【日方記述】
日本政府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的《昭和十七、十八年支那派遣軍》(中文由高書全譯)一書已全面揭示了當年的詳情。在日方資料當中,方山嶺戰役與松陽的侵略戰合併,統稱為“松陽作戰”。而直接說明投入“方山嶺村東西一線”地區的是日軍原田混成旅團綠川支隊(又有綠川聯隊、綠川大隊、綠川追擊隊等稱呼)和奈良支隊。
方山嶺村遠景
原田混成旅團由第十七師團(代號“月”,司令部設徐州)組成,有三個步兵大隊,組成人員概數三千五百人,馬八百五十匹。旅團長為第十七步兵團長、少將原田次郎。
原田混成旅團具體數據:軍官159人,下士官以下3347人,隨軍勞力267人,日本馬706匹,中國馬139匹,山炮4門,聯隊炮3門,大隊炮4門,重機槍13挺,輕機槍92挺,迫擊炮92門,三號無線機3台……奈良支隊由第四十一師團(代號“河”,司令部設華北德縣)組成。兩個步兵大隊,從六月中旬開始參加作戰。支隊長、步兵第二三七聯隊長為大佐奈良正彥。
原田旅團(包括獨立步兵第八十八大隊)於七月二十五日在龍游南方地區集結兵力。原田旅團長當日到駐在衢州的軍戰鬥司令所報到、彙報情況,同時接受了有關松陽作戰的命令:“七月三十一日將駐麗水的奈良支隊(兩個大隊)配屬給原田旅團。旅團(四個步兵大隊)於七月二十九日由龍游南方地區出發,經靈山鎮、北界鎮,奈良支隊於八月二日從麗水出發,經碧湖、裕溪市,分別向松陽前進,殲滅沿途敵軍。攻佔松陽后,在該平原地區殲滅敵暫編第九軍,固守該地,以保證軍主力側後方的安全。”
八月二日四時三十分,由金岸市出發,九時三十分到達舊治鎮(註:可能即松陽舊市)。當日,藤原先遣隊及本隊前鋒在石龜山及大徐村附近,遭到敵軍第三十五師約一千人的抵抗,旅團於十二時增派步兵第五十三聯隊予以擊退,傍晚到達堉口(松陽西北五公里)。當日,奈良支隊進入松陽東方隘路附近。三日五時三十分,從堉口出發,利用拂曉,全面壓縮包圍圈,進攻松陽南方地區守敵,十時攻佔松陽縣城以及周圍地區。部隊主力為防止事故,未進入縣城。旅團為了迅速追擊潰軍,立即派出綠川追擊隊,向松陽南十五公里的方山嶺村東西一線追擊。該追擊隊一線擊潰敵軍,並在該地附近發現敵武器庫,繳獲大批步兵炮、重機槍和步槍等,但因無法運輸,均予銷毀。
奈良支隊在同軍及原田旅團就松陽作戰進行協商時,曾接受如下命令:“七月三十一日劃歸原田旅團指揮。八月二日從麗水出發,沿碧湖鎮、裕溪市、松陽間的公路,一路殲滅所遇敵軍,攻佔松陽。”主力於八月二日從麗水出發,向裕溪市前進,中途在九龍附近擊潰敵軍之抵抗,進入碧湖鎮附近。
從保定村經裕溪鎮通往松陽平原的道路是一條約有四、五米寬的山路,距甌江河底高達七、八十米,但在保定村西南方的對岸敵軍,在陣地上居高臨下,部隊無法通過。支隊將兵力集結在碧湖鎮西方山腳下,然後越過保定村西北方山地,於當日(二日)日落前進入裕溪鎮,於該地附近宿營。同一天,步兵炮兵隊長大城大尉進入賈定北方地區偵察陣地時,中彈陣亡。三日清晨從裕溪市出發,九時許到達松陽平原東端,對松陽附近一帶進行搜索,未發現任何敵情,也未發現原田旅團。下午,派出乘馬小隊搜索松陽西北方地區,直到傍晚,才在松陽西北方約八公里的地點,同原田旅團取得聯繫。奈良支隊長四日率乘馬小隊赴原田旅團司令部會見旅團長,彙報自麗水出發以來的戰況。此後,原田旅團(八月十七日之前包括奈良支隊)直到八月二十六日,固守廣大的松陽平原,掃蕩敵軍,摧毀敵軍事施設,同時掩護軍主力撤退(編註:說明此時日軍已進入敗局狀態)。期間,曾駐守方山嶺村附近的綠川支隊,於八月八日被調來松陽平原。一度配屬原田旅團的奈良支隊,奉命於八月十七日到達碧湖鎮,重返第七十師團長的指揮之下。
【雙方參戰人數】
關於投入方山嶺戰役的日軍人數,綠川大隊已有詳載:共1032人,其中軍官54人,馬165匹,聯隊炮1門,大隊炮1門,重機槍5挺,輕機槍31挺,迫擊炮32門。奈良支隊由兩個步兵大隊組成,具體人數未詳載。參照同時作戰的原田混成旅的編製,步兵第五十四聯隊第三大隊765人,步兵第八十一聯隊第三大隊719人,按最低編製算,估計奈良支隊編製人數至少為1438人。如此說明,投入方山嶺戰役的日軍人數可能有2470人。
參加方山嶺戰役國軍為88軍新編21師、浙保三團。1941年5月—1942年12月期間,88軍軍長范紹增,副軍長羅君彤(兼新編21師師長),由新編第21師、暫編第32師、暫編第33師、第79師共4個師組成。至1944年,88軍軍長劉嘉樹,副軍長羅君彤(兼新21師師長),由新編第21師、暫編第32師、第79師共3個師組成,官1264人,兵19037人。按平均數算,新編第21師官421人,兵6346人,共計6767人。浙保三團是一個“非軍非警”的特殊部隊,沒有固定編製,據1942年的其它相關戰場記錄資料介紹,浙保三團之中,直接上戰場的人數估計在500人左右。據此推測,中方投入方山嶺戰役的實際兵力達7267人。
【雙方傷亡人數】
在7月25日至8月14日的19天內,松陽縣城鄉及方山嶺一線戰事非常慘烈。國軍直接戰死疆場的將士達658人,被俘66人,傷者不計其數。日軍直接戰死的也有33人(其中軍官2人),負傷的53人(其中軍官8人),戰病的219人,戰死馬37匹,戰病馬26匹。中方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付出慘重的代價,中、日雙方直接戰死的人數達到了20:1。
【戰役評價】
從雙方投入的兵力、陣亡人數分析,方山嶺戰役是一次國軍扭轉浙江抗戰大局、反敗為勝的規模化戰爭,有著積極的戰略意義,而並非什麼“小戰役定大局”,也沒有文學作品所描述的戲劇化鏡頭,而是國軍戰士用鮮血捍衛祖國山河的慘烈戰爭。
【戰場記憶】
王心白老先生在回憶錄中寫道:日軍於3日派出主力騎兵從松陽沙坑及枯株樹下兩個方向的山間小路,奔襲雲和、松陽交界海拔800多米的方山嶺,另外分兵從小路側出,攻桅樹坳和山望排,戰線長達十餘里。其實也只寫出了一個大概,並未註明詳細地點。方山嶺村與三望排村之間,是一條長約15里綿延起伏的松陽、雲和分水嶺,距方山嶺村5里處有一個山坳,叫著“石倉嶺坳”,海拔800餘米,南鄰松陽沙坑,下至雲和徐湖村。山望排村海拔約700米,在山望排村東方二里處,有一個較為低矮的山坳,叫著“雞公騎坳”,海拔400餘米,北鄰松陽枯株樹下村,南下雲和桃子坑村,該線是當時雲和自松陽最近的古道,商路繁華。當時日寇主力部隊即試圖從較為低矮的“雞公騎坳”向雲和進發。
“雞公騎坳”成為最激烈的主戰場,是地理要素決定的。日寇在碧湖、保定一戰失利后,調轉矛頭,從碧湖來到松陽的港口村,然後到達沙坑、大東壩一帶,經過偵察,發現兩條途經可走,“石倉嶺坳”雖然較近,可山高路陡,進攻艱難,而“雞公騎坳”,山勢較低,但需要繞道到大東壩、外大陰、枯株樹下,需多走10餘里路。日寇在松陽地界,一馬平川,行動非常容易,必然選擇主力部隊向“雞幺騎坳”進發。在“石倉嶺坳”雖有日冠部隊進攻國軍,但只作為布防性質,防止國軍從沙坑下來后,後方襲擊日軍。
當年日寇確實已經攻佔了三望排村。有關史料記載日寇“未曾攻上山頭”,其實不然。現年已86歲的山望排村賴振桂老人回憶了當年的事情,他說道:當年我已20多歲,非常清楚地記得當年的事情,民國31年,當時村裡駐有二個連的國軍,一個連長姓邵,另一個連長姓范,還有一個排長姓張。一天,松陽枯株樹下村的李關水(號名關水佬,已故,估計是被迫)帶了日寇從“金竹窩”(王望排村后的一條小路)上來,具體人數不清楚,到村裡后,殺了村裡的一頭豬,是剝皮后,煮著吃掉的,並打傷了村裡的一個老頭和一個婦女。日寇到村后,一部分日冠就往“雞公騎坳”,看到涼亭(該亭在“雞公騎坳”下方100米處,現存完好)對面山上的幾個國軍后,就用機槍掃射,國軍當時就被打死,戰後,我看到山上的士兵屍體是穿黃色軍衣的,涼亭路邊上有一個屍體是穿毛衣的,也沒有埋葬,路上的屍體是我推下山的,至今對面山上還有屍骨,村裡人都不敢去山上砍柴。當時日寇上來后,大部分國軍退到距山望排村西邊2里地的廟裡(千年古剎經堂下),也有從涼亭直接退下,一直到渡蛟村(已被水庫淹沒)。日軍和國軍很好分辯的,日軍的槍聲是兩響的,聲音聽起來是“嘭啪”,子彈的屁股也不一樣,國軍的槍聲一響。
當時在“雞公騎坳”的戰爭非常激烈。賴振桂老人說:當時國軍的營長在赤石,師長在龍泉,第一天,國軍戰士退到渡蛟村后,營長即下死命令,要返回戰場,並派了大部隊增援,第二天天亮時,國軍就到了,是從蘭蓬下村(該村距桃子坑村2里,現有2戶人家)屋背的“丁背崀”上來的,到“經堂下”廟裡就住下,到晌午時分,開始反攻,日本軍隊仍舊退到松陽枯株樹下村。
陡峭的石倉嶺
雞公騎坳陣亡將士紀念碑
家住方山嶺村的范家老太太回憶說:當時,村裡幾天幾夜都有部隊行走,從未間斷過,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都住滿了人。方山嶺村的蔡裕良老人回憶說:當時的一個連長住在我們家,說是肚子痛,我娘泡了一碗草藥給他喝,就好了,他給我娘一串銅錢,然後就去打仗,最後是死了抬回來的,就葬在我家旁邊,前幾年建房的需要,我把他的墳遷到別處了,現在到清明我還給他上墳。前年村裡還找出兩個未爆炸的重型炸彈。
這裡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魂。時光飛逝,如今所有的地方很難看見戰爭的痕迹,所見的是茂密的叢林和潺潺的清泉,鳥語花香,景色宜人。但皚皚青山不但掩埋了國軍戰士的屍骨,更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魂,這裡山山水水就是紀念的豐碑,當年愛國主義的精神應當得到傳承。“雞幺騎坳”距桃子坑村康莊公路3公里,如在此處設一座中日戰爭紀念亭,供後人紀念,將是永遠激勵麗水人民愛國主義熱情的一座閃光寶塔。(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